魏明釗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創新能力素養的培養引起了教育界專家、學者和教師的關注和重視。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要求教師貫徹落實因材施教原則,結合教材內容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主題,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和探究中,將科學知識內化于心,促進其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培育。在小學科學探究中,創新能力是學生的必備素養,同時,科學課堂也是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搖籃。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針對科學學科的教學策略展開探索,希望可以提供有效意見。
關鍵詞:創新能力;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依托生活情境,激活學生興趣
小學生對新穎事物充滿著探索興趣和好奇心,對整個未知世界充滿了探索欲,激起學生的科學探索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引用多樣化的方法和手段,圍繞主題進行真實情境的設置,選取接近學生生活現實的場景,將課程主題置于其中,讓學生們將注意力和關注點放在情境世界中。例如,在講解“植物的生長”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校園里的植物、生活中的植物,借助電腦展現柳樹、玉米、蘋果和蠶豆的種子和植株,讓學生們通過觀察不同種子和植物的外形特征,感受生命發育的神奇之處。這時教師把握好提問時機,詢問同學們:“大家吃的玉米粒是種子嗎?”“它們都能發芽、長成玉米嗎?”“哪些因素會影響玉米生長呢?”等,引導學生們站在自身角度關注植物生長的相關問題,并提出猜想,使其對探究主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為后續探究打下基礎。
二、通過協作探究,拓展思維視野
在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后,教師應將關注點放在“猜想和驗證”上,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不同意見的交流下促進學生的思維視野拓展,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4-6人為單位小組進行討論,讓各組同學探討并記錄假設和猜想,由組長進行總結和上報。在討論環節過后,教師要一邊組織學生匯報討論結果,一邊總結并選取最佳方案。在這樣的協作探究中,學生和教師的智慧都能得到展現,促進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同時,其合作意識也能得到有效培養。例如,仍圍繞“植物的生長”為教學主題,教師接下來可以將柳樹、蠶豆等種子呈現給大家看,并以電腦圖片展示不同角度的種子形狀,讓各組同學觀察并描述種子的形狀,認識種子的多樣性。其后,教師要讓學生們以分組形式猜想種子發芽的條件,要先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能力、興趣愛好、知識水平劃分協作小組,讓整體學生都能夠投入到討論環節中。在各組同學進行討論時,教師要實時關注各組表現,并給予同學們提示:“種子在水中、紙巾上、水泥地上能夠發芽嗎?”讓同學們自覺地猜想種子的發芽條件。在成果展示環節,各個小組紛紛提出了多種假設,如“種子沒有接觸空氣和水分就不能發芽”;“溫度不適宜也不能發芽”;“水分不足也不能發芽”。這時教師應對學生假設進行板書,并按照學生邏輯思維進行控制變量,對積極對話和匯報的小組進行表揚,讓學生們帶著好奇心繼續探究和驗證猜想,實現思維視野的不斷拓展,促進創新能力的有效培育。
三、借助實驗環節,強化能力培養
實驗環節是鍛煉學生邏輯思維、判斷推理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能夠通過切實實踐,驗證學生的創新思路,實現創新能力的切實培養。這一階段,教師要瞄準實驗主題,運用電腦圖片、表格、視頻等資源,讓學生們圍繞小組分析數據、控制變量、優化實驗處理方式,使得學生帶著疑惑在實驗環節中進行探究,既能使其科學精神、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還能增強其參與探究成就感和自豪感。例如,在設置“植物的生長”的實驗環節中,教師要先出示實驗器材方面的圖片,讓學生在豐富的器材中選取黃豆、塑料瓶、棉花、膠水等器材,培養其自然觀察、科學選取的態度。其后,教師呈現出四種實驗環境,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設置4種塑料瓶的不同條件,有效控制水分、溫度、空氣、土壤等變量。其后,教師要播放預先準備好的種子發芽視頻,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課堂中,并組織各組成員認真傾聽并記錄不同實驗瓶的發芽情況,讓學生們共同思考影響發芽的因素,并參照視頻中的實驗環節反思實驗實驗設計,優化實驗方案。最后,教師要讓各組同學整理實驗方案,并根據實驗視頻總結種子萌發的條件——空氣、水分、適宜溫度等。通過實驗,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得以驗證,且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鍛煉,推動了科學素養的有效培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是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要巧妙地引入生活場景,引出科學探究主題,讓學生們以分組形式進行對話、協商,共同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并進一步依托科學實驗,強化小學生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孔令書.小學科學實驗課突顯創新能力的質疑策略分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1(01):57-58.
[3]高莉.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啟迪與智慧(中),2020(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