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婷
摘要:本文根據中高職貫通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對如何有效提升中高職貫通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升英語學習的主動性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這些策略在實踐運用中對中高職貫通學生的英語學習起到促進作用,點燃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
關鍵詞:中高職貫通;英語教學;學習興趣
一、中高職貫通學生的學習現況和英語學習目標
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實現了職業教育一體化,從教育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設置、專業模式、教學機制、教學流程安排等方面實現了中職和高職的打通,這一培養模式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涵要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中高職貫通學生在中職階段的學習往往側重于專業技能培養,對于基礎課的學習重視度不夠,這導致了中高職貫通學生進入高職學習后,專業課成績往往優于普高進入高職的學生,但是基礎課成績與普高升入的學生有較大的差距。在中職階段,中高職貫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普遍優于三年制中職班的學生,為使學生更好地適應高職階段的學習,對于中高職貫通學生的要求必須要高于中職班的學生,但大多數中高職貫通的學生的分數低于普高分數錄取線,學生中不乏學習主動性較弱,學習能力和興趣較差的群體,因而教師不能簡單地以普教的學習要求來進行教學。中高職貫通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區別與普高的學生,其英語學習的主要目標是培養職場語言溝通能力,培養學生將學校中學到的英語語言能力遷移到未來社會職場中,能夠完成實際生活中或者職場中的溝通交流任務。
二、提升中高職貫通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幾點策略
(一)改進中高職貫通英語教材
由于適合三年制學生的中職英語教材內容偏易,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在給中高職貫通學生授課時選用的是普教的高中英語教材,但是縱觀各大出版社的普教高中英語教材都是針對普高學生的能力水平和課標所編制的,內容過于學術性,詞匯難度較大,語法教學也較深入,不太適合中高職貫通學生的實際需求。中高職貫通學生的英語教材應當貼合生活和工作,具有更強的實用性。也有部分學校選用職業英語教材,內容較為貼近職場英語,但是需要和高職階段的英語教學做好銜接,盡量做到循序漸進,教學內容應當更系統連貫。
(二)教學可與職業生涯規劃緊密結合
教師備課過程中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行業特征,教學中結合行業趨勢,展示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和有助于將來擇業的優勢性,讓學生不是為了考試而學,而是真正為了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工作有利而去主動學習英語。
(三)善用多媒體,人工智能和社交媒體來助力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提升
課堂教學中建議教師合理運用學生感興趣的英語電影片段,經過剪輯和加工,形成與學習的主題語境相關的聽力或口語練習的素材,挑選的素材語言難度要適宜,若語言素材難度過高,學生則會缺乏興趣,若聽說的片段過于學術化或是學生不熟悉的領域,學生往往缺乏興趣,有些基礎較弱的學生則會直接放棄,因而精選難度適宜且學生感興趣的影視文本是提升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
跟著英語主播一起學習。現如今各大短視頻應用都匯聚了不少優秀的英語主播,許多主播有多年留居海外或是多年學習英語的經驗,他們年齡普遍較輕,關注的話題也往往是中高職學生所關心的,而我們的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網絡原住民,也更傾向于數字化,便捷化和更靈活的學習方式。推薦優秀的英語主播,可以點燃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并且讓學生學到更多貼近生活,實用的英語表述方式。
(四)利用戲劇表演來促進英語學習者的興趣
把戲劇教學融入課堂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內驅力。對于中高職貫通學生群體而言,枯燥和晦澀難懂的學術文章會讓他們望而卻步,會打擊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挑選教材中適合改編成情景對話或戲劇場景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后彩排。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牢記英語對白,注意自己的吐字發音,還需要注意傾聽,關注其他角色的對白和反饋,這種帶動肢體的全方位的投入表演,給學生創造出一種沉浸式的英語學習體驗,這比單純的讓學生記憶單詞和語法生動有趣得多,能大大提升學習的興趣。
三、結語
筆者認為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始終是有效學習的前提,這應當是教師們始終應該思考和探索的。當然,以上所談及的一些策略只是激活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冰山一角,還有許多方式值得探索和實踐,諸如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如:英語配音,猜單詞比賽;利用玩游戲闖關晉級的模式來吸引學生,難度循序漸進的英語闖關游戲,會增加學生的學習黏性,保持學生長時間的注意力。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性格特點和喜好方式來選擇較為合適的方式。沒有最好的策略,只有更適合的策略,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嘗試,不斷創新,才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黃婷.項目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1(21):71-72.
[2]劉希娟.微課在中高職貫通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赤子,2020(1):211.
[3]陸汶.“微課”在中高職貫通英語教學中的探索[J].職業教育(下旬),2014(6):94-96.[4]麻書芹.中高職貫通背景下的英語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32):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