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青
摘 要:在“雙減”的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的講題要求在提升課堂效率的同時減輕學生的課余學業負擔,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解題方法、思路。筆者認為講題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改進:設計教學活動,提高興趣;教記憶的方法,降低難度;注重例題作用,正面引導;訓練變式題組,拓展思維;創新教學手段,提高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課堂;講題策略
教師高效地講解例題、習題,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規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留下更多的時間。下面本人以“順流、逆流問題”的講題為例,談談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如何進一步提升講題的效果。
一、本人的一個講題案例
順流、逆流問題:兩船從同一港口同時出發反向而行,甲船順水,乙船逆水,兩船在靜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時,水流速度是a千米/時.
(1)2小時后兩船相距多遠?(2)2小時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本題選自七年級上冊課本“第二章整式的加減”第67頁例5,是鞏固復習去括號的例題、應用問題,涉及列式表示數量關系、去括號、合并同類項和求式子的值等內容,有一定的綜合性,為下面研究整式的加減做鋪墊。教學目標: 使學生加深對去括號法則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列式表示數量關系。教學過程如下:
環節一:這是一道順流、逆流的行程問題,學生會覺得有點抽象。首先提醒學生審題:題目已知什么?題目求什么?什么叫反向而行?讓兩個學生上臺模擬反向而行,學生馬上精神來了,全神貫注地盯著演示的同學。這個小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在相遇、追及等問題中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提高學習興趣。
環節二:尋找解題的途徑。問題:船在水中航行時它的速度都與哪些量有關嗎?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船在河流中行駛時,船的速度需要分兩種情況討論:順水行駛時,船的速度=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逆水行駛時,船的速度=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環節三:給出規范解答過程。
解:(1)2小時后兩船相距2(50+a)+2(50-a)=100+2a+100-2a=200(千米)。答(略)
(2)2小時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2(50+a)-2(50-a)=100+2a-100+2a=4a(千米)。答(略)
環節四:給出一些題目變式,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1)一條河的水流速度是2.5千米/時,船在靜水中的速度是v千米/時,用式子表示船在這條河中的順水行駛河逆水行駛時的速度 。
(2)飛機的無風航速為a千米/時,風速為20千米/時。飛機順風飛行4小時的行程是多少?飛機逆風飛行3小時的行程是多少?兩個行程相差多少?
策略小結:1順流、逆流或順風、逆風問題,首先寫出兩個速度的關系式,再用式子表示有關的量。2去括號時,若括號前是負號,則利用乘法分配率把負數乘以括號里的每一項。
二、雙減之下的講題策略
(一)設計教學活動,提高興趣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光是依靠教師講比較抽象。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設計成生動有趣、易于理解的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和實踐體驗中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獲得深刻的數學體驗,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按照初中生好動的年齡特點,每節數學課設計一兩個教學活動很有必要,這也考驗教師對所教知識和學生的了解程度。
(二)教記憶的方法,降低難度
教學生記憶公式或知識的方法,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會更持久,也減輕學生的負擔。比如前面的順流、逆流問題中,問學生涉及到的速度有幾個?學生會回答四個:有水流速度,船在靜水、順水、逆水中的速度。教師強調:以船在靜水中速度為基準,順流而下更快,所以是加法;逆流而上更慢,所以是減法。
如在教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時,讓學生記住口訣:首尾豎分解,斜乘相加驗中項,橫寫因式;在教勾股數時,對于(3,4,5)、(5,12,13)這些常用的勾股數學生容易記住,也知道每組乘以或除以一個整數后仍得到勾股數,但對于(7,24,25)、(9,40,41)就難記多了,教學生口算檢查25的平方減去24的平方,看是否等于7的評講就容易了,因為前者用平方差公式得(25+24)(25-24)=49很好算,類似地(9,40,41)也用這個方法驗算再記憶,學生感興趣且易記。
(三)注重例題作用,正面引導
選擇例題要典型,不能就題論題。講解時教會學生審題,找關鍵字,正確理解題意。注意講清過程,讓學生知道方法和規律,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還要給出解題的示范格式,這對于初始年級或成績中下的學生尤其重要。解題后,引導學生歸納解題步驟,反思解題方法或常見錯誤。
(四)訓練變式題組,拓展思維
變式題組訓練,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多題一法讓學生學會通性通法,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加深學生對解題思想的理解,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提高講題效率;一題多變,有助于引導學生遷移數學思想,把轉化與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融合在一起,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五)創新教學手段,提高效率
講題時要重視教育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進行教學診斷,課堂上能及時得到反饋。鼓勵師生利用智能學伴和智能教學助手,靈活運用優質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開展拓展學習和深度學習。注重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創新運用微課等信息技術,全面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俞昕.剖析數學教師的說題活動[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2012.
[2]沈曉生.初中數學解題后的反思策略探究[J].中國數學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