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溫心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深化,萬眾矚目的‘雙減’政策也開始了自上而下的貫徹落實。作為小學主要科目之一的數學,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作業和習題的設計方案就是始終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在學校上課有做不完的題目,回到家有做不完的作業,仿佛題海戰術就是學習數學最好的方法。但是在‘雙減’政策之下,要求學校和教師一改從前題海戰術的教學方法,減少學生的作業,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對數學作業的設計花費一些巧思,本文就雙減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注意點展開討論,進一步為一線數學教師帶去豐富的參考和的獨特思路。
關鍵詞:雙減 小學數學 數學作業設計 注意點
【正文】數學,因其科目獨有的抽象性以及對思維和邏輯的高要求,歷來的教學方法都是‘題海戰術’,奉行在實戰中培養數學思維的教旨,因此教師會在課前課后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和習題,尤其是因為在整個小學以及中學的學習過程中,數學都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往為了迎合應試教育,提高升學率,題海戰術確實是較為實用的方法。然而,教育理念的變化,讓教育的側重點也開始發生了改變,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更加推崇素質教育,讓學生快樂學習,學習目的也從拿高分逐步轉移到以培養和引導學生對學科產生興趣為主,數學的學習也是如此。
一、分析目前雙減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
目前階段,雙減政策還在不斷的貫徹落實中,屬于傳統教學理念和新時代教學理念的過渡階段。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傳統的題海戰術教學方法要做到完全的更新換代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替換。雖然目前學校教師布置的作業確實是在不斷得減少,但是雙減策略并不只是字面的意思,要如何做到作業的精簡卻依舊達到預期或者說更高的教學水平和效果才是雙減的核心,所以作業是減少了,但是教師必須對作業的設計花費更多的巧思,讓學生在有限的習題中消化當天所學的知識,并做到數學思維的發散,讓學生即便是做數學作業也覺得是有趣味的,從而引導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然而,許多教師卻是表面上奉行雙減,減少了作業量,但是教學效果不僅沒有達到預期,反而不如從前了,課后作業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對知識的鞏固,也是對教學成果的檢測,數學教師應當給予重視。
二、探究雙減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注意點
2.1注意把握作業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年紀普遍偏小,如果只是單純的數學題目,小學生對這種題目的興致不高,哪怕雙減策略之下,作業并不多,小學生也很難主動的去完成數學作業,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成長和心理特點,尤其是年級偏低的小學生,數學作業的設計需要更多的趣味性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
比如說在西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一分,認識圖形》的教學當中,數學教師在課后布置作業時,可以布置一個趣味作業。比如說,把女學生喜歡的芭比娃娃和男學生喜歡的機器人分別打印出平面圖來,發放給學生們之后,讓他們回家將圖中組成芭比娃娃和機器人的圖形都找出來,并且寫在紙張背面。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獨立找出圖形之后,再讓家長也參與作業的完成,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對圖形產生興趣,也促進了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一年級小學生不僅處于一個對新鮮事物都好奇的年紀,也處于一個對家長依賴、情感細膩豐富的成長階段,家長陪伴學習會讓學生對自己更有認同感。
2.2注意將作業設計得更貼合生活
數學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當將作業內容盡可能的貼近生活,減少學生對數學的距離感。其實不只是數學,任何一個學科如果學生能感受到這個學科和日常生活的結合,都會顯得更親切,對學生之后的學習過程也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說,在西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一個講故事的作業,讓學生跟家長講一個和十以內數字相關的故事,然后由家長把聽到的故事寫下來。又或者可以在周末的時候布置給學生和家長去菜市場買菜的作業,通過買賣交易,零錢流通,讓學生認識數字,既能培養學生的生活常識,也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是和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同時也能很好的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敏感性,為數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興趣基礎。
【結束語】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注意點主要還是要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根據學生成長階段的不同,心理特點的不同做出一定的變更。低年級的小學生要更注重作業的趣味性,高年級的小學生有較為成熟的思維和邏輯能力,可以將作業布置的更貼合日常生活。目前,許多學生,不止小學生,甚至更多的高年級學生依舊有很多學習上的天才,卻是生活中的低能兒,學習的目的不能只是成績的提升,學習的知識最終是要服務于生活的,尤其是推崇素質教育的新時代,只有將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才能算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學生才能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蔣曉勇.淺議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注意點[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2):85.
[2]張馨元.“雙減”指導下多媒體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的應用[J].數據,2021(1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