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作為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性學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填鴨式”教學的方式所起到的教學效果已經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小學語文的教學不單單只是對于語文知識的培養,其所起到的作用更可以確切的被稱為是對語文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改要求下,合作意識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得到凸顯,因而當前對小學生語文學科的教育更需要注重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本文順應當前教學改革的進展,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合作意識;探索
新課改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提到的合作意識的探索,是一種使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有效教學方式。為了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結合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將能調動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的影響條件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機融入。合作意識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和集體意識,在一定意義上還能夠使學生間進行良性競爭,達到有效提升學生語文成績以及學習能力的優良效果。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學生合作意識培養的重要作用
通過合作的形式能夠使小學生對于課堂的各個環節更加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的同時,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達成了尊重,并且針對語文這種綜合性與交流性極強的學科來說,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索能夠使其相互幫助、共同探討、共同進步[1]。而校內對于小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賦予了其在學習的任務和目標上的統一性,小組成員有共同的目標與探索點,更方便學生間的交流與共同促進,進而達到學生共同進步的作用。合作意識的具體行為表現可以直接對小學生進行分組,使其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知識的探討與交流,而教師對學生完成分組后,可以通過對整個小組及各個成員進行任務要求,各成員的具體表現對小組的最后得分起直接影響作用,最后對表現優秀的小組及成員進行獎勵,這種激發學生合作意識的具體舉措能夠充分提升小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以及存在感。在語文教學中達到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極大且充分的體現。
與此同時,這種合作意識的培養能夠幫助教師補齊小學生年齡性格特點在學習上的短板。受年齡較小的影響,小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比較片面,且并不會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其對知識的認知僅僅是語文教師教學中所講授的知識內容,甚至部分吸收能力較差的小學生對教師講到的知識點僅能轉化十分之一。因而必須要對其進行合作意識的培育,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進行知識的討論,加深其對知識內容的認識與吸收,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能力以及團結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提升小學生合作意識的策略
1.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積極性
對于剛剛上小學的學生來說,對學習知識的認知難免顯得枯燥,甚至一些小學生采用哭鬧、假裝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方式逃避學習。并且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對知識的汲取屬于被動方,這種被動的聽課狀態往往使聽課效果并不理想,且學生并不會養成勤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而是對老師講到的知識死記硬背,尤其是語文學科,這種對知識點死記硬背的現象在實際考試做閱讀理解題型時會丟掉分數。針對這種現象小學語文教師群體可以采取通過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對其他同學進行帶動,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主積極性被帶動起來后,對于語文學科的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學組建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并組織學生參與交流
對小學生進行分小組探討學習的方法是對提升學生合作意識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效果最為顯著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的分小組也需要注意科學的組建方式。每個小組都至少要有一到兩個課堂發言比較積極且自主學習能力稍強的學生,由該類學生對小組其他學員進行帶動,將能夠有效的發揮出小組學習的優勢。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進行分組時,還需要小組成員自身的性格特點及學習上的優缺點進行考量,不斷引導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興趣。此外,對小組的科學組建還需要對各個小組的綜合成績、綜合實力進行平均,避免某一小組因能力過強造成其他小組成員不滿或打消其他小組積極性的現象的發生。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指導者的身份,需要不斷地組織各小組及相應成員彼此間進行知識的積極探索,以達到提升學生合作意識和學習能力的最終目的。
3.積極創建小組合作學習的優良氛圍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的現實問題進行思考,想要達到有限提升學生合作意識的最終效果,必須使課堂氛圍足夠活躍。一個不活躍的課堂氛圍會導致學生對知識提不起興趣,興致缺缺造成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師無法做到對整個課堂的充分調動,因而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群體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孩子愛玩的天性,積極組織能夠活躍課堂氛圍的知識競賽類活動,在已經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度的基礎上,采取分小組的形式達到對小學生合作意識的激發。具體可以表現為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產物的多媒體進行教學,在課堂正式講課之前播放一個有關本節課堂知識內容的動畫片,吸引學生興趣時利用動畫片達到對知識點問題的拋出。觀看動畫片時已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其了解問題之后采取分組探討的方式,要求所有小組成員都分別發表對該堂知識內容的猜想,并最終說出小組探討后得到的綜合結果;最終由老師公布知識內容的“答案”,并對小組探討綜合結果最相近的小組進行獎勵。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對課堂的主觀融入度,并達到提升學生合作意識的理想效果。
結論:結合文章以上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不僅能夠鍛煉其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能力,語文學科的基礎特性又能夠為小學生提高綜合學習能力作可靠助力。但是對于小學生的培育并不能操之過急,而是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群體結合小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征、性格特點,在課堂及課下持之以恒的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技能,以期達到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甚至綜合學習能力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麗.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之探索[J].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下旬), 2012(3):1.
[2]何劍孚.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之探索[J]. 才智, 2019(25):1.
[3]陳鳳蘭.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之探索[J]. 教育觀察(上半月), 2019, 8(002):98.
劉蕊 ?女 ? 1980.3.14民族:漢,籍貫:秦皇島。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職稱:小教九級單位郵編: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