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婭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道德教育?!罢w發展”是素質教育的目標,“創新精神”既是新時代的需要,也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深入實施德育教育,已逐漸成為我國相關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在校學習階段是學生學習樹立正確道德人生觀的重要實踐時期。因此,在實施道德教育中,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實踐意識,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深入參與道德教育生活,讓學生感受和發展經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閱讀促進;初中德育;研究策略
引言:近來不斷報道出大學生的負面新聞,比如謀殺前室友、自殺事件等。當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又成為社會各界所關心的焦點,中學生們暴露出的思想道德缺陷表明學校德育工作中有著很大的缺陷,亟需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墩撜Z》中許多典型論談對當代學校德育教育具有引導的意義。因此本文就以閱讀《論語》思維方式來培養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論語》中的德育方法所涵蓋的主要內容
(一)在教學方面
孔子指出,成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做到“教學相長”,教育者只有在對被教育者進行教學的同時不斷地反省自己的教學,才發現自己的教學缺陷從而不斷地學習,這樣才一方面增加對自己教學的了解與觀點,從而開闊自身的教學視野而不至于固步自封,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使教學更加符合于學員的生活實踐,從而使被教育者更樂意地接受;教師們在教育的過程當中,也在不自覺地給學生們創造一個榜樣的教育意義,而從孔子的教導中已經開始強調“身教”在許多時候比“言教”更具有教育意義的主張,對教師們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在人格修養方面
孔子曾指出,進行個人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成為君子,他還曾提出,君子有三戒,即好色、斗、得,在青年時候要戒好色,在中年時候也要戒好斗,在年老時候也要戒好得。君子們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年齡,隨著人其生理和心靈等各方面的發展與變化,也就很容易形成不同的“問題”,作為一個君子應該認真克服這些“問題”,關于這個問題,《論語》曾倡導用自我約束的方法來進行修養,而孔子所主張的“克己復禮”,則是要盡力地抑制自身的惡性,而不要自己去作違反倫理道德的事,戰勝自身的私欲,使自身的言行更合乎道德。
(三)在為人處事方面
從孔子的言論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其主張中庸的處事心態,孔子曾提出:“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彼闹腔壑幒芏嗳硕伎梢宰龅玫?,但他的“愚鈍”之處并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問題所在孔子眼中,當世界各國政局相對穩定,當人類社會也被管理得好的時候,人們很快就各顯其能力了;而當某個國家混亂無道之時,人們則要裝糊涂。而鄭板橋也曾經講過:“明白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情,而要做到明白與糊涂程度也比較困難;而由精明易轉入到糊涂則尤難也”,孔子深諳其道,并以舉例法,以及“知”與“愚”的正反對比法,來進行解釋。
二、依托《論語》閱讀滲透德育教學
(一)通過閱讀幫助學生直面“犯錯”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呢。一個人所怕的并不是有缺陷的錯誤,而是看不到自身的缺陷,也沒有勇氣改變自己的缺陷。孔子曾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亦即有錯不改變,才是最大的過錯。又說“過則勿憚改冶”,有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鬃佑终f“正人君子之過也,若日月之所食焉,過者,天人皆見之。更之,人皆仰之”。即正人君子的錯誤就像日食月食一般,有錯誤,人們都可以看到,改了錯,人們也都會崇拜他。所以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我們都應當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因為青年學生正處在身體正常發展的時期,出現缺陷和錯誤也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所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去指責犯錯誤的學生,反而要引導學生們正視自身的缺陷與不足。指導學生改正缺點和獲得進步,并力求讓學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二)誦讀《論語》提升學生思想認知
《論語》共二十篇,多方面反映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理念、修身做人、人生理想等。但《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篇目次序散亂,編排缺乏層次,篇章之間沒有系統性和邏輯性。再加上又是文言文,對初中生來說整本書閱讀和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做好內容整合。我們采取主題閱讀的方法,經過教師們的交流研討,結合初中語文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綱領,選取適合學生閱讀與理解的內容,將《論語》內容分為八大閱讀主題,即“仁愛篇、修身篇、誠信篇、友誼篇、孝悌篇、和諧篇、寬容篇、學習篇”。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每天閱讀《論語》半小時活動。我們要求學生通過晨誦、午讀、暮吟等多種形式品讀《論語》,積累背誦經典名篇佳句,讓學生在吟誦中感悟文中的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認知。
(三)注重知行合一,回歸生活
學校的美德培養是一種知、情、意、行相互統一的過程,并不會僅停留在外在價值的灌輸,唯有使學校學生走出書本,走入生活,步入社會,從而達到知行合一,方可切實提升學校的美德素質。我們開展了系列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奉獻愛心活動。如開展敬老活動、清掃公共設施活動、社區宣傳活動、幫扶老人活動、義捐活動等,讓《論語》中所體現的“仁、孝、信、勤、義、讓、謙、和”等思想在實踐活動中,根植到學生心田中。每逢傳統節日,都開展“走進傳統節日”主題活動。如重陽節,開展“孝親敬老”活動,讓學生幫父母干家務活、給長輩洗腳捶背等,以實際行動踐行孝道。清明節開展“掃墓敬畏英雄”活動,讓學生明白做人不忘感恩,將德育教學逐步滲透到日常生活,落實《論語》思想。
結束語:孔子的《論語》是中國國學經典之作,它的內容思想博大精深而又容易掌握,內容思想博大精深而又使用范圍廣闊。教育工作者們要著力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華,深入探究《論語》的思想智慧與精髓,把學校德育工作做得更好。同時,也引導中學生反省自己、健康發展、全面提高,這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就自然會有所提高,走進社會也能形成健康和諧的端正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姚瑾.拉書法在《論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與價值初探[J].小學生(中旬刊),2021,10:82.
[2]魏興霞,莊明瑩.基于《論語》閱讀的初中德育途徑和方式研究[J].山東教育,2021,Z6:30-31.
[3]曹俊強.《論語》思想在中學德育中的滲透研究[J].考試周刊,2021,85:157-159.
[4]黎松.《論語》中孝的德性階梯及其德育啟示[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1,4202:22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