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珍
摘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當前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動力。然而,在這個階段,仍然有小學數學教師只關注知識的灌輸,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嚴重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改進。在這方面,每個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徹底創新思想,掌握新課程標準的概念和要求,探索和應用創新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思維能力對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會影響他們的成長和未來。同時,思維能力也是一種用進廢退的能力。教師需要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學生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使學生掌握這種能力,進一步應用于解決問題、闡述現象。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開展游戲活動、由新知引新知、虛實相互結合、滲透數學思想四個層面,討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和方法,希望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參考。
一、開展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創造能力
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在玩中學是一種先進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兒童心理學,兒童在游戲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思維活動和敏捷性,并對知識有很強的接受度。因此,對于缺乏趣味性的數學課程來說,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增加豐富的游戲活動,然后將知識涌入學生的大腦。
例如,教師可以設置“飛花令”活動,在開展此活動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背誦99乘法表,然后以個人為單位參與競爭,并設置玩具、小紅花等相關獎勵。在活動開始時,第一個學生可以隨意說出下一組乘法公式。例如,如果1乘以9等于9,則下一個學生列出的乘法公式必須包括9,如9乘以7等于63,接著的同學口訣中又得含有6,并按順序逐一進行。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調動全班的學習氛圍,不僅是計算,更考驗了學生的聽力和反應能力,不斷加強已經學過的知識點。又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三人組的形式組成一個“甲乙丙”團隊,三人互相出計算題考彼此,獲勝者只取一個,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競爭力,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由新知引新知,在聯想中自主遷移
新知識學習是不可避免的,但學生面對新知識、不熟悉的知識很容易聯想,聯想不一定是錯的,因為學生最強大的能力是聯想,教師只需要掌握學生的聯想方向,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在聯想的過程中進行自主轉移。當然,掌握每一個新的知識點都會給學生一定的信心,教師需要利用這些信心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例如,在教授“可能性”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新的知識點來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可能性和概率之間有著深刻的聯系,但學生再次之前對概率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用最簡單的拋硬幣問題來思考,學生們可能知道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是一樣的,但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而教師可以通過新知識點加入,以及不斷反向引誘讓學生相信自己,讓學生進行正向的聯想以及讓學生去計算一些事情的概率,比如自己晚上吃什么飯的概率。
三、虛實相互結合,激發學生形象思維
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包括概念。如果教師只是用語言告訴學生概念理論,不僅形式單調乏味,而且很容易讓學生難以理解。學生們無法在腦海中建立一幅更具體、更生動的畫面,這很容易使學生偏離概念理解。隨著教育資源和設備的豐富,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虛擬與現實的結合,提高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使多媒體給概念教學課堂帶來不同的活力,使教師能夠更生動地解釋相關知識。例如,當教授“軸對稱”時,教師可以首先使用多媒體顯示一些軸對稱圖形,以便學生能夠觀察到這些圖形的特點。然后,教師以剪紙的形式剪一個對稱軸圖形,讓學生看看這個圖形的特征與多媒體上的圖形有什么相似之處。學習軸對稱需要學生一定的想象力,這種虛擬與現實的結合使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了更具體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軸對稱圖形的含義,使學生在概念教學中的形象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滲透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學習中,只有有了正確的學科思想,才能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擁有數學思想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念教學時,應認真研究教材課本,展示知識中包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將數學思想向學生進行滲透,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和分析,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當教授《周長》時,教師可以首先通過描述讓學生初步體驗周長的意義。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踐和具體的生活條件,引入空間想象,引入周長的含義和意義,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想方法來理解周長,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
簡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并不容易。教師需要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優化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從而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可以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茜.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8(31):46-47.
[2]吳小金.信息技術促進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0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