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摘要: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學生學習的綜合素養提出了高標準、新要求,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基礎歷史知識,在傳統教學模式上也需要不斷做出改進,用更貼近學生為人處世方面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給予學生更多感受人文歷史的機會。
關鍵詞:初中歷史;德育;滲透
引言
了解歷史發展進程以及那些在歷史事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用這些人物的事跡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促進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深入思考良好思想品德的作用或意義,成功實現德育的滲透,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到為人處世技巧對個人成長以及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也使學生在今后學習與生活中始終注意提升個人素養。接下來,筆者將從多方面簡單介紹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現德育滲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一、在初中歷史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一)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人格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樹人的起點。人格教育以培養學生理想人格為目標,而道德教育則是學生理想人格培養的第一步,這契合立德樹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歸屬。立德樹人以培養完整的人為目標,具備健全人格則是完整的人的必備條件。
(二)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主動要求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的豐富,初中生的獨立意識和邏輯思維顯著增強,人格發展趨向定型。與此同時,初中生意志力普遍薄弱,特別是面對互聯網對現實世界的沖擊時,從小嬌生慣養的初中生就顯現出他們的人格發展中存在不少的弱點。比如規則意識不強、集體意識淡薄、公德心差等。近年來,因人格不健全而導致的初中生行為失范的問題屢屢見諸報端,如盜竊斗毆、校園欺凌、破壞公物等。引導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對這個角度而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也是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主動要求。
二、在初中歷史中滲透德育的具體措施
(一)設置教學情境,滲透德育內容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有效滲透德育內容,可以讓情境教學模式與實際教學環節融合,讓學生能夠在特定的環境、情境下完成歷史知識的學習,加強感悟。隨后,教師在有效氛圍的構建中設置德育化情境傳播相應的德育思想,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細化完成知識點的分析,增進對德育內容的了解。在道德觀念上指引學生通過歷史知識影響學生,保證學生能夠通過歷史課堂中的綜合學習獲取發展,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例如:在“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內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將歷史教學劃分為不同的板塊。首先,教師講解基礎知識、介紹重點內容。其次,讓學生出演情境劇,情境劇的演出以中國的發展歷史為基調,分為幾個不同的板塊演繹中國的歷史進程如:第一板塊可以為:“中華文明”;第二板塊可以為:“繁榮和開放”;第三板塊可以為:“侵略和反抗”;第四板塊為“新中國成立”。此方法會最大限度讓學生回顧之前歷史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同時也會為學生完成本堂課知識的高效學習塑造了基礎。上述情境劇演出結束之后,教師讓學生首先分享自己的學習感悟,隨后滲透德育內容如:落后就要挨打,即學生若不主動學習強化自身技能,則會取得較差的學習成績。此外,德育內容的滲透可以體現在通過不斷的努力、堅持不放棄、奉獻的精神、不斷強大自身、強大自己的祖國。通過德育內容與歷史知識的融合,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二)透析歷史英雄人物,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擁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著重分析英雄人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講解這些人物的英雄事跡,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革命先輩所經歷的艱苦歷程,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責任意識。例如,在講解“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相關知識點時,教師需要選取典型的英雄人物進行分析。在課堂教學前,教師應做好備課工作,收集相關圖片、視頻等資料并進行整理,以PPT形式在課堂上展示。教師應將PPT與歷史故事相結合,幫助學生深刻感受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懷,為學生樹立榜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嘗試滲透德育,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
所謂道德行為是在有一定道德認知的情況下所采取的行動,它是一個人道德的體現,是在道德情境中通過自我道德的認知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具體動作。學生的所作所為,充分體現了其道德品質。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德育,用教育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引導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比如,譚嗣同在變法失敗時,面對捕殺他選擇了犧牲自我,同樣的,鄧世昌在軍艦沉沒后也沒有選擇獨自逃生,而是用自己的生命來祭奠國家等。這些都是在教學中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材料,在歷史教學中,通過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能讓學生了解到之所以這些英雄人物被人們世代歌頌,是因為他們具有高尚的情操,他們的行為是令人敬佩的,能讓學生將這些知識折射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當面對困境或者對自己的道德底線提出挑戰時,能有正確的選擇,做出正確的行為。教師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讓學生將自己現實中的行為與課堂中所學的先進人物的行為相結合,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在積累扎實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正確地做人做事。
結束語
歷史教學的內容、歷史經驗、歷史思維等均對學生德育的形成與發展有積極意義。因此,教師要重視歷史教學中學生德育的培養并將其貫徹于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從課前導入、內容講授、課堂討論、實踐活動四個維度采取好措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加班人。
參考文獻:
[1]張澤春.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J].天津教育,2019(12):125-126.
[2]葉德元.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學策略探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9.
[3]張曉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J].讀寫算,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