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彬燕
摘要:科學區域作為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區域,在學生探索能力發展、科學知識學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立足于幼兒科學教學角度,分析了幼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幼兒科學;區域教學;有效策略
引言:在科學區域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發現區域材料投入方面、時間安排方面、教師指導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繼而影響科學區域活動價值的發揮。為此必須要切實采取舉措進行改善和調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區域教學越發重要,因此,對于幼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中班科學區域活動現狀分析
其一,科學區域活動時間不足,有可能被占用。幼兒每天區域活動的時間多數為半小時,僅僅占據一日活動的 5%,其中部分時間還有可能被老師擠占,雖然大部分幼兒教師都能夠認識到區域活動的價值,但是在忙碌的狀態下,很有可能僅僅考慮到保育工作的需求,繼而難以投入在科學區域環境創設的環節,區域活動的間隔時間不合理,這樣難以切實地將每個環節利用起來,自然難以保證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有幼兒教師反饋,區域活動一般沒有設定固定時間,都是按照作息時間表來進行的,如果遇到上級檢查,會提前進行安排,此時的科學區域活動往往比較豐富,但是沒有固定時間。很明顯,如果科學區域活動的時間都難以保證,科學教育的價值自然難以發揮。
其二,科學區域材料投放方式不合理。在科學區域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教師忽視了科學區域的特性,沒有從科學探究的角度入手,往往都是依照自己的預想來進行投放的。再者在實際投放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幼兒認知能力的差異性,沒有遵循從簡單到困難、從淺層到深層的原則,這樣也難以確保科學區域材料的有效投放。還有就是科學區域材料投放更新意識比較差,有的甚至堆放了三個多月,還是那些材料。
二、幼兒科學區域活動開展策略
1.關注幼兒核心經驗,明確區域活動觀察的目的
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是指導的前提,在區域活動開始前,教師要在關注幼兒科學核心經驗的基礎上,確定觀察目標、鎖定觀察對象,明晰觀察內容。即找準觀察的“眼”,可以從游戲空間的創設、幼兒參與游戲的狀況、材料的投放、幼兒與材料的互動、與同伴互動的情況、幼兒游戲水平以及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處置問題的能力等諸多方面來確定。如,在“有趣的水”的活動中,教師分析幼兒的核心經驗從認知與能力方面來看是認識水的特性和變化,即水的三態、沉浮、溶解;動作與技能方面來看是幼兒動手操作小實驗的能力。教師在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材料投放的情況,確定此次科學區域活動觀察的目的是在小石頭漂流記的小實驗中重點指導幼兒對沉浮的理解情況。
2.預想式問題為導向,引導幼兒預設游戲
區域活動前的引入部分是一個“梳理前期經驗,使經驗增多的后續提升”的承前啟后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里,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和需要設置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思考,幫助幼兒有目的地投入到區域活動中。如,教師在科學區新投放了乒乓球、不同粗細的水管。在活動導入環節,教師展示了新材料并提出問題:乒乓球、水管可以用來玩什么游戲?把這些材料組合起來又可以玩什么游戲?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對這些新材料的玩法提出不同的設想。乒乓球可以玩投球進洞的游戲;水管可以玩拼接隧道的游戲;可以用乒乓球和水管玩走迷宮、頂球游戲……有了對新材料玩法的各種預想,幼兒對新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就更有計劃性和目的性,區域活動一開始,幼兒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進行嘗試。
3.點撥式問題,幫助幼兒解決難題
當幼兒在活動中遭遇困難和障礙,導致活動難以繼續,或者又要放棄時,教師應應用專業知識深入分析幼兒存在的認知障礙,面臨的困難是什么,進而借助當時的情境提出“為什么”“你發現什么”等點撥式問題,對幼兒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啟發指導。如,思航在擺弄玩具汽車時,發現要讓汽車跑起來,必須為其裝上電池,于是他開始給汽車尋找合適的電池。“這個電池太小,裝進去后會掉出來。”“這個電池放不進去,太大了。”“這個電池大小剛好,應該可以了。”……他把自己認為合適的電池給汽車裝上,可是又發現問題,“我把電池裝進去了,但汽車還是跑不了”。這時教師說:“你看一下電池的兩端一樣嗎?”思航看了看電池的兩端一頭是平的,一頭是凸的。他又嘗試調換電池的方向,汽車果然動起來了。從教師的點撥式問題中幼兒解決了問題,學習了知識。
4.發散式問題,推進經驗遷移
經驗遷移是指將已有解決某一問題的知識經驗,應用于解決另一類問題,該方法有助于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創新性和靈活性。在區域活動中,同一科學原理和探究經驗,往往可以解決不同的問題,對此當幼兒面臨問題解決困難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幼兒運用相關的經驗解決當前問題。如,在“瓶中取物”的活動中,很多幼兒選擇通過在木棍上綁上小勺的方式從瓶中取出物品,但是對于一些體積偏小的物體,如發夾、回形針、泡沫球等這個方法卻難以發揮作用。在點評分享環節,教師先讓幼兒說一說瓶中有哪些物品?可用什么方法取出哪些物品?還有哪些物品取不出來?接著教師提出問題:“你們說說發夾、回形針、泡沫球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想一想能不能根據他們的材料特性選擇取物的方法。”教師的提示,讓幼兒聯想到以往的磁鐵、浮力等探究活動經驗。發夾和回形針是鐵做的,下次可以用吸鐵石把它們吸上來;泡沫球會浮在水面上,可以往瓶子里灌水,球自然就浮上來了。幼兒通過經驗遷移,想到了取出這些物品的方法。
結論:幼兒園中班科學區域活動的開展,必須要堅持以幼兒為中心的原則,實現活動時間的優化設定,確保材料的選擇是有層次的,切實做好幼兒教師的指導工作,這樣才能夠確保科學探究活動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活動格局中,幼兒自身科學探究能力會得到鍛煉,科學精神也會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黎黎.利用混齡教育形式,提高幼兒科學探索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4):43.
[2]蔡少玉.開展科學小實驗,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以玩轉面粉實驗為例[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8(04):87-89.
[3]王崢.科學區角中適宜的材料助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4):135.
[4]張晴晴.科學無限,趣味無限——淺談主題背景下大班科學小實驗的實踐研究[J].科幻畫報,2018(0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