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素林
摘 要: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促進學生發展的主要途徑,而差異發展是時代和社會對教育的要求。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差異發展進行解讀,明確發展的方向和內容,對體育教師專項特長的差異性、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教學內的容多樣性、教學過程的動態性、教學評價多元性等特性進行分析,指出體育教學理應實施差異發展教學,重視、利用、依托和發展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的個體獨特性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差異發展;體育教學;主體性;差異性;獨特性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2.01.001
1 差異發展的解讀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發展,但促進人怎樣發展,是教育研究歷久彌新的問題。教育除了發展作為人的共性方面,使其成為真正的“人”之外,還應促進個體不同于他人的獨特性的發展,使其能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不同領域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知識經濟和多元文化社會的到來,促進學生的差異發展成為新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所謂差異發展,就是差異地發展和差異的發展,所謂差異地發展,說明了教育對象發展的方向,就是對不同個體施以有針對性的教育,使其得到適得其所的發展;所謂差異的發展,說明了發展什么的問題,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固然需要,但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重點發展,才是其將來立足社會、大可作為的根本。而且,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眾多的方面得到齊頭并進的發展,即便大“家”也是如此,如文學巨匠朱自清,1916年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時因為國文特別好,而數學卻只考了零分;吳晗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時也是因為文史、英文皆滿分,而數學也是考了零分,他們的成功皆是因為差異地發展了自身的差異。哈佛教授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給差異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撐,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言語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音樂韻律、身體運動等八種相對獨立的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多種多樣地交織組合,每個人在不同領域的智能發展均具有個體的獨特性。所以我們認為:差異發展特指個體在獨特性方面的發展,它是個性發展的主要方面,也是促使個體適合自己而不同于他人的根本發展路徑。差異發展理應是差異地發展差異,也就是依托差異,發展差異,使其獨特性更加突出。
2 體育教學走向差異發展的理性分析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蔡元培先生曾說:“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更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體育教學是實現學校體育目的非常重要的一環,然而近幾年體育課程改革雖然不斷深入,但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達成卻與之不相匹配,尤其是學生的體質與健康狀況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好轉。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在體育上的差異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理解、重視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差異發展教學不僅是時代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體育教學自身的一些特性也要求體育教學理應走向學生的差異發展。
2.1 教師專項特長的差異性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專業化、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教育的目的與任務得以實現的支撐。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現代教學論強調,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是教學質量得到保障的前提,兩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教師的主導性很好地促進了學生主體性落實,學生才能真正得到適得其所的發展。就體育教師而言,其主體性體現在諸多方面,如內外兼修和德藝雙馨的為人師表,社會文化與體育價值的傳播,教法和學法的研究,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等等,不過這些都必須以教師的專項技能為依托與媒介。在對體育教師的培養中,鑒于多種原因,無論是“一專多能”還是“一專兩強”培養的目標下,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體育教師的“專”一般都不是很專,“多能”和“兩強”也很勉強。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不但從事著“專”的項目的教學,而且從事著其他運動項目教學。“隔行如隔山”,說的是非本行的人就不懂的本行門道,即使在同屬于體育的這一行中,不同的運動項目盡管有相通之處,但也是“隔項如隔山”,對某一項“一知半解”的老師,教著技能水平比自己還高的學生的現象大有人在,這樣焉能不“誤人子弟”?據調查,大部分中學生之所以喜歡體育運動,不僅僅是因為體育運動能夠強健體魄,更重要的是出于對某一項運動中的某一個體育明目的喜愛,因欣賞他們優美的技術動作和頑強的拼搏精神而不斷地進行模仿來提高自己技術動作水平[1]。學高為師,專項技能是體育老師們“學”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連一些學生都不如,教學中何以讓學生信服!鑒于教師專項特長的差異性,安排教師教學時要區別對待,盡量讓教師教授用其專項技能較強的項目,通過較強的專項技能,建立教師聲望。同學們從內心佩服、崇拜老師后,更能“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信其教;敬其師,效其行。”,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長。
2.2 教學對象的復雜性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他從哲學的角度揭示了世界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關系,統一的物質世界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存在和發展著,但物質世界的不同個體又各有其獨特性。人是物質世界的一種高級存在,這種高級存在體現在遺傳性與獲得性基礎上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差異與動態存在。首先,是差異的存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這從遺傳的角度說明了人與人差異性存在的客觀性,即使是一母所生的孩子尚且如此,來自不同家庭孩子的差異性就更加明顯了,如果再結合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智力類型、認知風格、個性特征等,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更是不容置疑的。學生的差異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差異的大小程度受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同,它們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進程及效果;其次,是差異的動態存在,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相互之間的差異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年齡越小,差異越小,年齡越大,差異越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同差異變量的差異度以及對人發展的影響程度也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研究表明:遺傳因素是相對比較穩定的,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呈減弱的趨勢。個體已有經驗的差異,一般隨著個體的發展而增大,而且這種差異對個體發展影響的大小、強弱也隨個體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強[2]。人的差異以及差異的動態存在是人之所以復雜的原因所在,更何況體育教學的對象是正處于動態變數最明顯的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復雜性不僅體現在已有的差異上,更體現在差異的動態變化中。全體性是素質教育最根本的要求,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應有的發展是教師的職責。所以面對一群彼此相異的教學對象,忽視其差異的體育課堂只能導致教學的低效,學校體育應該在他們差異動態變化的關鍵期進行依托差異、發展差異的教學,讓每個學生的技能、體能、人格等均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應有的發展與提高。
2.3 教學內容的多樣性
體育教學內容的素材非常多,除田徑、體操、籃球、足球外,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如跆拳道、瑜伽、定向運動、街舞、啦啦操、拓展訓練等和鄉土特色的內容如踩高蹺、抖空竹、舞獅、珍珠球、跳皮筋等紛紛引入課堂。由于這些內容來源于軍事、宗教、生活、文藝等多種不同的文化母體,所以相互之間缺乏必然邏輯關系,盡管教師進行了教材化處理,教學內容“豐富”了,但教學結果卻不見得“多彩”,從小學到大學經過十多年的體育學習,拋開體質與健康狀況不談,很多學生甚至連一門體育技能都沒能很好地掌握。盡管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確實證明了體育教學的長期低效。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夫應諸方之用,與鍛一己之身者,不同”“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則余之九十九法可廢也。”對絕大多數學生個體而言,體育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鍛一己之身”,所以“一法之效然”即可。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和賣油翁的“熟能生巧”告訴我們,一項技能的掌握必須持之以恒地勤加練習,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否則“東一榔頭西一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終將一事無成。學生對體育教學內容接觸最多,感受也最深,他們總體上感到體育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對生理感受很痛苦的某些教學內容有強烈的懼怕和反感,對感興趣的有些運動,希望能學得久一些、細一些、多一些等等[3]。學生在學習感興趣的運動項目時心情愉悅,即便苦點、累點也能樂此不疲,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歷練中感受快樂、砥礪意志。所以切合和依托學生差異的差異發展教學,能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體育教學中應精選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體育知識與技能,讓每個學生能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切實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2.4 教學過程的動態性
教學過程是預設性和生成性相結合的動態化過程,所謂預設即預先設計,是根據教學活動的目的性、組織性和規律性在教學前對教學活動進行的設計、安排;所謂生成性是指教學活動的實際進程中還需要在預設的基礎上依據教學活動情境的獨特性、不確定性不斷調整、不斷生成。兩者缺一不可,缺少了生成性教學便會墨守成規、生搬硬套,缺少了預設性,教學便可能會無拘無束、信馬由韁,只有預設與生成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使教學充滿生氣與活力。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而藝術區別于科學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科學追求共同規律,而藝術更強調體現自身獨特性。體育教學要做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首先必須是預設的,教師必須掌握教育教學規律、人體技能活動規律、體育運動規律等,同時認真備課,就課堂教學中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盡可能全面的預設,為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奠定基礎;其次,又必須是不斷生成的,除了因為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隨著活動的推進需要不斷調整外,教育活動中的學生也處于多樣、可變、可調的狀態,也需要密切關注,不斷調整生成,讓學生體驗充分的運動感、放大的空間感、人際交往的自由感、運動技能的獲得感等。正是教學過程的這種動態性才讓教師可以大有作為,昆體良曾說過:“善于精細地觀察學生能力的差異,每個學生天性的特殊傾向,人們通常認為這是優秀教師的標志之一。”個人認為:光弄清楚學生的差異還不夠,還必須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差異,從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通過豐富多樣的體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2.5教學評價的多元性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評價是指揮棒和方向標,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對教學實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不合理的評價則會影響教學的健康發展。就體育教學評價而言,傳統的方法比較注重終結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更多地體現了評價的選拔與甄別的功能,這樣的評價方法使教學的全體性很難實現。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無論怎么努力,運動成績仍不能“達標”,而有的學生即使不用練,也可以取得較好成績。其結果會造成首尾兩端學生體育學習的隱性流失:努力仍不能達標的同學“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與不練成績也很好的同學“恃才放曠、我行我素”。現代體育教學評價強調評價的多元性,在兼顧終結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的同時,更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相對性評價,充分利用評價的發展與激勵功能,激發與調動每一位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力,在每個同學都得到進步與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整體的提升。魯迅先生曾說:“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些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國將來的脊梁。”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不能讓任何一個同學被忽視,尤其是像魯迅先生所說的哪些“競技者”和“看客”。這就需要教師采取差異發展的教學理念,正視、接受、利用與發展學生的差異,結合多元的評價方法,激發他們正確的學習動機,確立學習方向,不斷努力進取,即使是那些先天素質和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要讓他們明確體育學習的目標,樹立體育學習的信心,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進步。
3 結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曾說:“在過去的世紀中,教學的最大錯誤是:假定全體兒童是沒有差異的同一個體,而以同一方式教授同一學科般地對待全體兒童。”[4]體育教學也是如此,時至今日,這種劃一性教學在體育教學中還一定程度地存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教育必須培養有個性的人,學校體育也應該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學生個體的差異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更是一種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審視體育教學中教師專項特長的差異性、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教學過程的動態性、教學評價的多元性等,重視、利用、依托和發展學生的差異,實施差異發展教學,使每個學生的個體獨特性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毛振明.中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必修[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
曾繼耘.差異發展教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42.
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4.
鄧志偉.個性化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