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騰
關鍵字:高中心理學教育;教育教學;影響
前言
高中學生是我國重要的人才資源,其具有不限量的未來,但隨著教育、科技、經(jīng)濟等領域的不斷發(fā)展,高中學生所需要的學習內容開始驟增,使得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學習壓力,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高中學生難以具有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甚至就此放棄學習,導致學生的未來發(fā)生轉變。高中心理學教育能夠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對學生不良的心理環(huán)境進行有效的梳理,讓學生的內心保持陽光,并促使學生樹立健全的性格,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讓學生以完好的身心狀態(tài)來展開學習。
一、從學習出發(fā),減緩學生的學習壓力
學習壓力巨大是高中學生的常態(tài),這使得學生的精力與精神都被快速的消耗,在時間的推移下,這種壓力會被積攢在學生的思想意識中,最終被最后一根稻草所壓垮。而進行有效的心理學教育,能夠有效的清理學習壓力所在學生心中以及思想中所留下的隱患,讓學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來進行學習,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進而讓學生的未來具有良好的發(fā)展。為此,教師在進行心理學教育時,首先要從學生的學習壓力著手。
例如:教師根據(jù)教學的計劃以及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流程進行有效的設計,讓學生的學習壓力得到有效緩解,避免讓巨大的壓力對學生的內心與神經(jīng)造成持續(xù)的傷害。如:教師結合學生的某一難以攻克的學習重點,教師首先讓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狀況對其進行分組,讓其將難以攻克的學習內容作為課題,以合作的方式來展開學習與探究。在集思廣益的,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升,而且,在合作學習的推動下,還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從而保證其學習的質量[1]。
二、以生活著手,梳理學生的內心壓力
高中學生的壓力不僅僅來自于學習,同時也來自于家長與生活,大多數(shù)的家長都希望自己未來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對于子女抱有極大的期望,為子女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這就導致高中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感覺愧對家長的希望與付出,導致學生在學習時難以具有良好的狀態(tài),并且時而產生迷茫的心理,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質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會使學生產生輕生的心態(tài)。為此,教師在進行心理學教育時,也要才從生活著手,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并對其給予足夠的關懷。
例如:為了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教師要充分的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行為,當學生需要幫助時,教師要及時的出現(xiàn)在學生的身邊,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從而讓學生對教師打開心扉,吐露自己的心聲。同時,教師也要細心的聽取學生的內心沉積,并給予其充分、有效的開導,避免督導學生要好好學習的相似內容,要引導學生放開內心的枷鎖,讓學生內心的壓力能夠得到良好的釋放,以達到梳理學生內心的目的。從生活著手能夠極大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2]。
三、拉近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健全性格
健全的性格能夠讓學生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以積極、陽光的性格去完成,對于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具有極大的幫助[3]。但學生長期在巨大的學習壓力與生活壓力之下,會讓學生的內心與精神無時無刻的承受巨大的折磨,使得學生的心理出現(xiàn)扭曲,導致學生的性格出現(xiàn)巨大的轉變,從而對學生的學習以及未來的發(fā)展造成巨大的影響。為此,教師需要充分的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座溝通的橋梁,及時為學生的內心進行疏導。
例如:教師基于以上兩點,及時的建立與學生之間良好的情感,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感受到教師的存在與“不一樣”,促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尋求教師的幫助,主動對教師吐露中的疑惑與委屈,教師在閑暇期間也要積極的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讓師生之間的情感得到加深,形成一種“亦師亦友”的狀態(tài)。這樣教師能夠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與精神問題,并及時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從而讓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與精神,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性格,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十分巨大,對于學生心理的傷害極為嚴重,致使學生在學習時難以具有良好的狀態(tài),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果受到較大的影響。這些心理問題若得不到及時的改善,將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惡劣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未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學教育時,要從不同的方式去進行,要讓學生感受到關愛,使得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充分的梳理學生內心,讓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參考文獻:
[1]鄭銀鶴.優(yōu)化高中心理學教學的意義及途徑[J].試題與研究,2020(35):176-177.
[2]脫玉多.淺談高中心理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性與措施[J].智力,2020(10):159-160.
[3]陳海英.解讀優(yōu)化高中心理學教學的必要性及方法[J].當代家庭教育,2020(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