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波







關鍵詞 ? ? ?精準教研 ? ?數據 ? ? ?獲取與 應用 ? ? ? 效能
一、引言
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教研歷史上,無以計數的教師通過教研活動獲得專業成長。隨著時代的進步,對傳統教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研由以經驗論為主的定性評價向以數據診斷為主的實證評價轉變,精準找到“病灶”,改進和提升教學。基于此,精準分析和運用學生數據、教師教學數據和區域教學質量監測數據,已經成為教研發展的新方向。
二、精準教研的內涵
借助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日益精湛,“精準”被廣泛應用到教學領域,“精準教學”“精準評價”“精準教研”等。其中,精準教學(Precision Teaching)理念是指教育應該像科學那樣,通過設計量化的教育測量方法來收集數據,表征學生的學習表現,以此為基礎支持教師決策。[1]基于此,精準教研(Precision Teaching Research)可以理解為,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愿景,基于信息技術環境收集多模態數據進行分析和應用,以支持課堂教學改進、教學行為優化與宏觀教研精準決策的一種教研形態。[2]
三、精準教研數據的獲取與應用
本研究在智課系統、知網線上聽評課平臺和教學質量監測系統等不同的信息技術設備支持下,從常態課、線上課例評價和教學質量監測等不同場景,依據獲取的數據分析教師的應為與不為,探索精準教研路徑,構建精準教研模式。
(一)基于常態課教學觀察的教與學行為分析
1.獲取數據
教室中的智課系統通過行為、人臉、文本等三個維度的識別,生成課堂師生行為報告、學生課堂參與度數據圖和Rt-Ch行為分析報告。隨著采集學科、采集節數的累積,生成教師單節課堂數據報告、教師階段性課堂數據報告、學科數據報告、學校數據報告、校際間對比數據報告及區域課堂數據報告。
2. 應用案例
以初中地理《水資源》一課為例,利用智課數據報告對教與學行為進行精準分析。此方式更適用于常態課的課后研磨。
(1)師生行為報告分析與改進
從師生行為數據結合課堂實錄分析,教師行為中,講授比例最高,師生互動比例較高,板書和巡視比值最低,說明本節課教師比較注重和學生互動,但講授過多,對學生個別輔導較少。學生行為中聽講比例最高,學生應答比例高于舉手比例,說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積極參與,但八年級課堂特點就是比較沉,學生主動舉手的少,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更愿意自由作答。生生互動比值也較高,是因為該學校一直在全校推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課堂上是有學生之間互動的,但是受學科特點的影響,學生的讀寫比例較低。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教師調控課堂能力較強,注重師生和生生互動,應繼續發揮課堂互動較好的教學優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該教師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應適當減少講授,多加巡視,加強對個別學生的輔導。
(2)學生課堂參與度分析
整體來看,師生行為一致性表現較平穩,但也存在一定起伏。授課伊始,0-6分鐘,教師播放水資源視頻導入新課,吸引了學生注意力,使學生迅速投入到學習中。6-18分鐘,師生行為一致時,主要體現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作答,師生行為有起伏的狀態主要是因為教師提出的問題是讓學生根據圖標說出得到信息,提高學生分析圖表的能力,所以學生思考時呈波谷,回答時呈波峰,18-24分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圖片討論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特點,出現波谷,24--28分鐘,學生到講臺前展示出現師生互動行為,曲線上升,28-40分鐘師生活動又趨于一致。整節課可見,學生整體能按照教師的引導進行學習。
本節課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均值75.67%,個別學生回答問題積極勇躍,也有的學生本節課活躍度較低。縱觀整節課,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高,但生生互動討論水資源時空分布的18-24分鐘和學生匯報的24-28分鐘,這里散點稀疏。
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特別觀注課堂活躍度較低的學生,注意把控好研討時間,及時了解研討的成效,
(2)Rt-Ch分析
整堂課學生的參與度較高,但整堂課的節奏都是教師在把控,學生的參與基本是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進行問題回答。以后的教學,教師應適當放手,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轉變。
(二)基于線上課例評價的教與學行為分析
1. 獲取數據
在知網線上聽評課平臺發起活動,教師上傳課堂實錄,評課教師根據評課量表進行聽評課,系統統計評課數據,生成評課報告及本次活動所有參評課的對比報告。
2.應用案例
以小學語文《牧場之國》一課為例,利用知網線上聽評課數據報告對教與學行為進行精準分
(三)基于教學質量監測結果的教與學行為分析
1. 獲取數據
根據要監測的學生不同能力統一設計監測工具,利用教學質量監測系統對學校或區域進行統一監測,統一閱卷,系統生成評價報告,報告包括學生個體、班級、年級、學校和區域。質量監測報告使考試由中高考的終結性評價轉變為診斷性評價,為教育行政部門、業務部門、教師、學校的精準施策和教研提供了詳實的實證數據。
2.應用案例
以初中七年級某個班的語文監測主觀題成績分析為例對教與學行為進行分析。
分析:主觀題文言文內容理解得分為1.13,記敘文概括內容得分為0.78,詞語賞析得分為1.75,句子賞析得分為2.07,內容理解得分為1.61,題目作用得分為1.75,描寫作用得分為2.3,拓展延伸得分為0.95,以上題目得分率均未超過50%,在下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亟待加強說明文和記敘文專項訓練,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從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的每題得失分情況,做好優生和學困生的增優補差工作。語文優生和準優生除了閱讀的問題,作文也需要努力提高,據此安排如下內容:增加摘抄積累本的作業,積累好詞好句,儲備作文素材,準備好米來下鍋;優生作文每周一篇,面批精改提高寫作水平;對于不及格的同學,重視夯實基礎,每天利用課間午間考查字音字形古詩文,避免低級失誤,重視提高基礎。
四、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教育數據以海量、全面和真實為顯著特征,為驅動精準教研提供了可能。學生學習數據、教師行為數據和區域教育數據有助于映射和勾勒出不同教研應用場景的特征和輪廓,幫助教研共同體精準把握方向,提升教研效能。[2]但數據不應該被孤立應用,要通過分析數據,確定問題,提出方案,實施行動,評價效果等活動達到用實證數據找準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研效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LINDSLEY O R.Precision Teaching:Discoveriesand Effects[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nalysis(S0021-8855),1992,25(1):51-57.
[2]林梓柔,胡小勇.精準教研:數據驅動提升教師教研效能[J].數字教育,2019,5(06):42-46.
課題類別: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基礎教育教研專項重點課題
課題名稱《數據驅動式精準教研的探究與實踐》
課題編號:JYB13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