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玲
摘要:一名高二女生突然失眠,全身發抖,出現幻覺,就醫服藥后效果不佳。該生對教師缺乏信任,在心理教師無法干預的情況下,學校聯系家長到校進行家校會談,通過家校溝通,調整干預方案,指導家長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之后,家長的婚姻糾紛告一段落,該生的癥狀也悄然消失,逐漸回歸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家校溝通;心理困境;高中生;輔導個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2-0046-03
一、個案概況
小麗(化名)是一名高二女生,性格內向,平時寡言少語。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父親是保安,母親是清潔工,家中有一個小她一歲的妹妹,妹妹因為沒有考上佛山公辦高中而選擇回老家讀高中。小麗與妹妹和母親關系均不錯,與父親交流比較少。家族史中,小麗親舅舅有精神障礙,一直住在精神病院;小麗的表姐生完孩子后患上癲癇,常常發作。
一周前,小麗由于晚上失眠嚴重,出現以下癥狀:焦慮,害怕,非常緊張,甚至渾身發抖。父母帶她去了醫院心理科,醫生針對她的狀況給她開了抗焦慮和抗抑郁以及促進睡眠的藥物。小麗說服藥后心情比較平靜,但是后來有一種藥物吃完了,她感到非常焦慮,一整夜都睡不著,于是來到心理輔導室。
小麗認為自己失眠主要是因為自己腦海里在模擬與他人的對話。她表示自己平時不太愛和同學說心事,所以經常會模擬和某位同學說話,尤其是晚上,她腦海里常常出現一個場景:有人跟自己講話,自己也在跟她講話。最近她控制不住自己腦海里的聲音和想法,無法停止“對話”,有時候太過投入,真的會發出聲音。平時她都是一個人回家,在回家路上也會跟人“講話”,會忘記自己在走路,以為真的在那個場景里,直到周圍的人用奇怪的眼神打量她,才意識到剛才自己發出了聲音,這才中斷了“對話”。這些癥狀她從未向醫生提及。
二、評估分析
從小麗的描述來看,她無法停止腦海里的對話,頻繁不自覺地幻想一些場景與對話,如果不是現實刺激引發的心理問題,就是有精神分裂的可能,但也有可能是壓力事件引起的焦慮和幻想。但是小麗否認了自己過去和現在遇到過任何壓力事件,認為自己是無緣無故出現這種情況的。
由于從小麗這里收集的信息有限,我一時無法找到小麗的問題癥結所在。由于她高度焦慮、失眠嚴重且正在服用精神類藥物,超出了心理教師的工作范圍,我建議班主任聯系家長進行家校會談,考慮對小麗進行轉介,小麗需要去醫院完成進一步的心理評估和診斷并把結果反饋給學校,以便學校合理應對。
三、干預過程
(一)聯系學生父母后調整干預方案
我第一次跟小麗媽媽的電話溝通中,小麗媽媽表示非常擔憂小麗目前的狀態,上周小麗因為過度焦慮和緊張導致身體發抖,父母帶她去了精神科,醫生認為是重度焦慮、中度抑郁并且開了一周的藥。溝通中,媽媽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小麗曾和妹妹說自己六年級時有一次躺在床上,父親進來坐在床邊讓她掀開衣服摸了一下她的乳房。小麗警告妹妹絕對不可以告訴別人,媽媽擔心女兒目前的狀態與這件事有關,但是她不知道該怎么辦,因為小麗不希望媽媽介入,并且事情過去那么久了,媽媽不知道這件事情是真是假。
當天晚上,小麗媽媽很緊張,第二次打來電話,這次她的情緒比第一次通話更為激動,她表示其實還有件事情隱瞞了老師,孩子父親可能出軌了而且被小麗撞見了。五一假期,小麗單獨與父親在家,這時候小麗的患癲癇的表姐也來到了家中,父親在客廳撫摸了表姐的乳房,恰巧小麗從房間出來撞見了。小麗將這件事情事告訴了媽媽,媽媽不相信老公會做出越軌行為。前天,那個表姐打電話給小麗的姨媽,讓姨媽轉告小麗媽媽管好自己的老公,不要總是去她家里騷擾她。這個電話對小麗媽媽來說如同晴天霹靂,真相擺在眼前,她接受不了,情緒崩潰了,最近一周她都在跟丈夫爭吵,但是小麗的爸爸堅決否認出軌……
小麗媽媽兩次通電話的信息量很大,讓我對小麗及其家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小麗過去曾遭遇過父親“撫摸乳房”,這次撞見父親撫摸表姐的乳房,喚起了她的創傷記憶。同時,父親出軌導致父母整天爭吵,她非常害怕父母會離婚從而失去現在完整的家。在雙重壓力下,小麗出現了應激性的癥狀,腦海里不由自主地與他人對話,緊張焦慮,失眠,身體發抖等。她在現實情境下無人可以傾訴,所以在腦海里幻想與他人對話來減輕心理壓力。
然而小麗并不愿意學校老師知道她的過去以及家里的事情,她也一直交代媽媽不能告訴老師,這會讓她以后沒法在學校做人,并且非常擔心老師知道后會告訴學校領導,影響她的正常升學。
我與小麗沒有建立信任的輔導關系,也不適合對其展開輔導,小麗父母之間的家庭糾紛也不屬于學校教師的干預范圍。我把小麗的情況匯報給學校心理干預小組后,小組成員經過討論,最終確定干預的方式是面對面的家校會談,這次家校溝通的目的不是要干預小麗父母的婚姻以及討伐小麗父親的過錯,而是站在家校合作的角度告知父母孩子當前的心理問題深受家庭影響,探討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二)召集學生父母到校進行家校會談
在進行家校會談之前,我們仍然先跟小麗媽媽進行了深度交流。首先,我們表示非常理解媽媽的感受,如果小麗的話屬實,小麗爸爸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我們希望媽媽可以保護好孩子,必要時求助司法機構和婦聯等公益單位。同時表示,作為教師,我們有我們的工作邊界,雖然很理解媽媽的遭遇,但是爸爸的出軌不是我們這次會談的重點。
在我們的努力溝通下,小麗媽媽的情緒已經比之前平穩了很多,也能從情緒中走出來,開始理性對待丈夫出軌這件事;也認同家校會談中對出軌以及丈夫以前摸過孩子這件事不能提及,表示自己也在努力挽救家庭,不希望這個家就這樣散了。家校溝通的一致目標是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她順利度過此次心理危機。
家校會談時,小麗父母均到達現場。拋下偏見,我們能感受到父親對于女兒的關心,并且最近也是由父親帶小麗去醫院拿藥。我們向小麗父母表達了對小麗的擔憂,指出目前小麗的狀態已經影響到了學習,期待父母能夠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爭執和產生激烈沖突;同時,我們也希望家長繼續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服藥治療;我們也暗示父親對于這個家庭非常重要,父親需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關鍵時刻引領孩子走出困境。最后,我們表示同意讓小麗在接受治療的同時繼續上學,每周一到輔導室向心理教師匯報自己的心理狀況。
四、干預結果
家校會談后的第三天,小麗如約到心理輔導室匯報自己的心理狀況,她表示自己上次看醫生時把自己的癥狀完全告訴了醫生,醫生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說她沒有精神方面的問題,這讓她輕松了不少。她現在睡眠也恢復了正常,焦慮有所減輕,并表示要把上幾周落下的課程補回來。
班主任反饋說小麗隔周回來上課,狀態好了很多,沒有再趴桌子,焦慮情緒有所減輕,能夠正常學習和生活。小麗的好朋友也反饋說小麗沒有之前那么焦慮了,對家里的事情也放下了。小麗的父母也表示孩子在家中恢復了正常的狀態。
五、輔導反思
(一)把握好邊界,盡力安撫家長的情緒
作為教師,當得知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受父母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影響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到邊界的問題。一開始,小麗媽媽在通話中不斷控訴自己丈夫的越軌行為,并為此非常苦惱,請求學校的幫助。對此,我們既需要傾聽,安撫她的情緒,還要告知她這并不屬于教師的工作范疇,我們也不能為她的夫妻關系提供任何建議,但是我們作為教師愿意從孩子成長環境的營造方面給她提供一些建議。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真誠打動了小麗媽媽,讓她能夠在家庭關系困境面前冷靜思考,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迅速做出應有的調整。
(二)家校溝通為學生心理保駕護航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校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家校溝通的失敗往往會進一步導致學生心理問題惡化,讓學生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況。我們必須明白,當我們向學生伸出援手的同時意味著我們需要讓家長與我們站在一道,一同守護孩子,同時指導家長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家校形成合力。
當學生因為家庭關系出現心理問題,我們不能輕易責怪家長,因為這樣做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一方面,我們需要告訴家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目前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有關;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鼓勵家長為了孩子的成長做出適度的調整和改變,我們要肯定家長的付出,突出家長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能夠與一些所謂的“問題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并引導他們做出調整和改變,這是對學生走出心理困境最好的幫助。
(三)找到學生心理問題的癥結才能對癥下藥
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高發,不少學生出現了失眠、焦慮、抑郁癥狀,一些學生選擇去醫院進行單純的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固然有它的作用,但是對于青少年來講,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小麗一開始出現失眠和幻覺,處于高度焦慮的狀態,藥物可以減輕她的一些癥狀,但是如果小麗的父母一直爭吵,婚姻岌岌可危,處在壓力情境下的小麗可能會不斷反復出現心理癥狀。環境不受藥物控制,而一個孩子的心理狀態除了與自身的認知有關之外,也受環境的影響,藥物可以減輕一時的癥狀,但并不能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
面對類似小麗這樣的個案時,作為心理教師,能做的是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癥結,取得家長的信任,家校聯合,讓問題解決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武希琴. 家校共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J]. 中國火炬,2006(10):34-35.
[2]霍國強. 家校合作:共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9):35-36.
[3]馬志國. 聚焦改變的技術——學校心理咨詢中的改變技術[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10):58-62.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