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經驗和發展,課程應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并立足幼兒現狀,采用適宜不同幼兒的措施,推進幼兒的主動探究,激發學習的自信和獨立能力。文章立足幼兒的學習特點,闡述了在課程游戲化實施中注重發揮幼兒自主探索的內動力,使課程成為幼兒的游戲,游戲是承載教育任務的充滿趣味的探究之旅。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幼兒主體;解放身心;操作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03-0159-04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對生活、環境充滿好奇,由好奇出發的疑問、操作、探究是幼兒直接的學習方式,幼兒也在與自然環境和同伴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經驗,增強自己的能力。因此,“一日生活皆課程”是十分具體的教育理念,也是可靈活操作的教育手段。教師應當思考:課程如何讓幼兒喜歡、樂于參與、積極主動地發揮潛能?我們的課程應能夠促進幼兒在持續的時空里發生變化、產生思考、獲得發展。
對幼兒而言,有趣的活動和形式是吸引他們自主實踐并得出有效經驗的重要途徑。課程的“游戲化”并不單純表示在教學活動中加入一個游戲,或是以某種角色的形式進行活動,那只是表示幼兒在游戲,而課程的目標可能不能很好地顯現。因而,課程游戲化的含義是:課程必須生動活潑,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又能讓幼兒理解、操作,在輕松的氛圍里探究、感知、表達和創造。這與以往的教師教、孩子學的模式完全不同,幼兒才是課程的主人,并充分體會活動的樂趣,體驗快樂的游戲感受,全程投入、時時交流,在自然的活動進程中獲得真實的發展。
對現代教師來說,課程游戲化要求教師減少單純的說教、呆板的示范,取消了單一的評價模式,而多了一份靈活機動的教育智慧,需要教師能保有一顆富有童趣的心靈,與幼兒同感、同理,能敏銳地覺察到幼兒的變化和需要,并做出準確的調整,跟隨幼兒的變化,為之提供最適宜的幫助與協作,促進幼兒的有效發展。
一、建設自由的活動氛圍,支持幼兒自然表達自己
課程游戲化使得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但如果我們為了使活動看起來有趣、具有游戲性,而刻意加入了游戲環節,不但不能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還容易讓活動流于游戲的形式。我們在活動中應當遵循幼兒的趣味特點,了解幼兒喜愛什么、能玩什么,突出幼兒的活動主體地位,支持幼兒自發、自主、自由地進行探究,讓幼兒成為學習探索的主人。
(一)游戲是手段,不是目的
游戲往往是幼兒自發的、師幼共同商量的,其組織較課程更加松散和自由。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認為課程游戲化即一個游戲,那與自主游戲沒什么區別。我們應當重視課程的內容應是幼兒喜愛的、想要探索的、在內動力的驅使下能夠自己使用材料進行實驗探究的,這種輕松的氛圍和組織形式讓課程脫離了幼兒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幼兒自主思考和操作的活力,因而獲得的信息也是最有效、最深刻的。
在大班活動科學《實驗彩虹》中,配合雨后彩虹的活動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彩虹是怎么來的?教師支持幼兒的猜想:是太陽照出來的;是下的雨水留在天空上的影子;是地面的水蒸氣蒸發;是地上的森林映出的景色……這些猜想本身就是有趣的游戲,孩子們進行著想象游戲、語言交流、伴隨著肢體表現的互動游戲。接著,教師鼓勵幼兒思考:是不是下雨就會有彩虹?能不能“制造下雨?”幼兒說:“用水管灑水,就有雨了。”于是,大家嘗試利用水、噴壺,在陽光下噴水,觀察彩虹的出現,還可以用白紙、水盆、手電筒在黑暗的臥室里制造“彩虹”。簡單易操作的科學實驗讓孩子們看到親手制造出的彩虹,感到科學既有趣,又與自己很親近,瞬間增進了科學探究的興趣,更加積極地嘗試科學試驗。
又如“有趣的螞蟻”,教師拋棄了傳統教學中觀察螞蟻圖片、觀看螞蟻視頻的做法,帶著孩子們來到草地上,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螞蟻。幼兒想要找到螞蟻,就用各種材料做幫手:鏟子、瓶子、糖果,孩子們用手撥弄草叢,發現螞蟻的軌跡,再用鏟子小心鏟起泥土,把泥土裝進瓶子,告訴教師:這里面有螞蟻。有的幼兒則發現了在泥土路邊跑來跑去的、正在搬動樹葉的螞蟻,猜想:螞蟻一定是在搬動食物。于是給螞蟻經過的路上撒上糖粒,觀察螞蟻的行為。他們看到,來這里搬糖的螞蟻變多了,收集螞蟻變得更加方便。在活動中,幼兒很自然地了解到了螞蟻的特點:身體小但力量大、跑步速度快、很團結、喜歡吃糖,也喜歡收集食物,很多螞蟻住在地下,但它們也會到地面上來活動。這是一個有趣的活動,是好玩的探索,十分貼合于幼兒自主觀察、操作游戲的需要,幼兒的收獲遠勝于在活動室里觀看圖片的所得。
教師感到,在教學中,我們要做好物質和操作活動空間的保障,支持幼兒利用各種方式進行猜想、交流、實驗,這樣的活動充滿趣味,能夠很好地達成課程目標。
(二)多表達方式,尊重個體
活動中,幼兒對于“趣味”的感受和表達是不同的。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跟隨同伴表達,比如小班幼兒沒有感受到故事里的人物情感,也會跟著小朋友說:很高興!而中大班幼兒由于興趣點不同,體驗也不同。在中班音樂活動《森林音樂家》中,有的孩子對音樂的節奏感興趣,反復模仿韻律做出動作;有的則關注音樂形象,重在模擬人物的動態神情。教師發現,那些跟隨同伴做出表演動作的幼兒,他們的快樂并不亞于創造出動作的孩子,點點告訴教師:和小朋友們一塊兒玩非常開心。教師應當理解:音樂是極具個性化的藝術活動。支持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和表達,就是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現實需要,真正將幼兒放在了學習主人的地位,教師要做的是為每一個幼兒提供能推動其欣賞和創造的空間。
又如在美術活動中,幼兒芽芽畫了一幅畫“魔術師”——一張黃色紙張上有一根粗粗的、長長的黑色線條。芽芽說:“這是魔術師走過的路,他穿著黑衣服,他走過去了,但是我們看不到他。”“那么魔術師會變出什么呢?”教師與芽芽交流。芽芽繼續在“黑土地上”添畫:一只兔子、一棵樹、一朵云、一片花瓣,它們全都向著“魔術師”前進的方向飄去、走去、跑去,畫面充滿了生氣和奇幻色彩。芽芽的創作引來了孩子們的好奇:原來還可以這樣畫畫!大家的思路打開了,創作變得更加寬泛、靈活起來。
教師體會到,在一個有趣的活動里,幼兒的收獲并不局限于教師制定的學科目標,課程的參與性、趣味性深刻影響著幼兒對自己的認知、對社會關系的理解,它促進著幼兒多領域的協同發展。
二、深入了解幼兒現實水平,從生活中提取活動素材
生活即教育。人類的學習、兒童的游戲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我們應當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了解幼兒的生活內容,以及他們習慣的探究方式、家庭關系、社區資源等,從幼兒生活中提煉課程素材,讓幼兒從生活中不斷挖掘新內容、產生新創造。
(一)關注生活內容
應從從生活中汲取活動內容,引導幼兒走向自然、走進社區,充分感知生活與社會的美好面貌。同時聯合家庭,給予家庭必要的教育指導,支持和鼓勵家庭游戲,在游戲中激發孩子的想象,為游戲做好準備。
(二)重視幼兒幻想
幼兒的泛靈論讓他們感受到身邊生命體的多樣,桌椅板凳都是十分可愛的。當幼兒說:我要飛上云朵里玩耍、休息,教師千萬不要感到滑稽,這就是孩子們的世界。幼兒的幻想是我們構建課程、組織生成活動的優質素材,應充分發揮幼兒的力量,為課程游戲化建設增光添彩。
三、巧妙設計活動方案環節,支持幼兒大膽表達自己
來源于生活的內容是適宜幼兒的。同時,教師還應考慮以下問題:我們的國家、社會對幼兒的成長有著何種期待?幼兒存在哪些發展潛能?將適宜性、國家發展戰略、發展潛能三者相結合,梳理出有效促進幼兒積極探究的游戲話課程內容。
(一)師幼共商的活動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教師須得重視幼兒的感受和想法,切莫將自己的意志轉移、強加給幼兒,然而在高控化的集體中,幼兒曾經較少發出自己的聲音。隨著游戲化的推進,教師越來越重視到幼兒的意見對于順利進行活動的重要性,從與幼兒的談話中,教師可以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幼兒對于當前游戲的理解是怎樣的,幼兒的材料操作水平如何,有什么樣的交往意識和經驗,存在那些可能的發展,并以此作為確定活動內容和組織方式的重要依據。
1.傾聽幼兒
教師要善于傾聽幼兒的想法。在大班社會活動《各種各樣的房子》中,教師首先鼓勵幼兒從生活中尋找感興趣的房子,再開展活動前期討論。幼兒說:有的房子很高,有的不高、很矮,房子很結實,很硬,有的磚大、有的小,有的房子上有花紋,有的房子有電梯。孩子們的表述十分積極,教師始終是一名忠實的、認真的傾聽者,并詳實記錄下幼兒交流的信息,作為設計活動的參考。
2.深入理解
對于幼兒的描述,教師要認真思考:這些信息是基于幼兒自己的認識,還是由成人灌輸的?如幼兒說:有的房子會旋轉。那么,這個孩子是真的見過“旋轉的房子”嗎?教師可以追問幼兒:你見過旋轉的房子嗎?在哪里見過的?或是誰告訴你的?通過討論,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真實的經驗水平,避免在社會活動中出現對社會認識少、假想多的情況。
通過師幼共同商討交流,教師能夠站在幼兒的視角,采用生活化的素材組織設計課程,也使得幼兒的自主積極參與成為可能,課程真正成為幼兒能夠自發駕馭的、主動參與的活動。
(二)幼兒生成的活動
我們也應當重視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它更具有幼兒的直接經驗感受,能被其他同伴很快接納并產生共鳴,增強活動的效能。在生活中、游戲中,有很多生成活動的線索,教師要做有心人,不但關注幼兒喜歡什么,還要敏銳地覺察到幼兒自發地觀察到了什么?有哪些新的興趣點?有什么樣的探究空間?全面支持幼兒探究。
1.了解動機
我們要知道幼兒想要探索的動機是什么,是單純的、短暫的興趣,還是有著知識經驗的拓展可能?
如大班幼兒告訴教師:早晨在來園路上看見紅綠燈壞了,要是有永遠不會壞的紅綠燈就好了。會有這樣的紅綠燈嗎?如果有,是什么樣的?有哪些作用?孩子們對教師的“好奇”也感到好奇,他們積極思考起來:我家的熱水器是太陽能的,有陽光的時候不用電,能不能發明太陽能紅綠燈?還有的說:我爸爸告訴我核電站能發電,汽車也能用電池,要是發明一種能用很長時間的電池,紅綠燈就能好長時間再換電池了。
幼兒的興趣點是生成課題的契機。針對孩子們的問題,幼師共同設計了以下活動內容:科學《有趣的電路》,美術《永遠明亮的紅綠燈》,語言創編故事《如果我是發明家》,音樂活動《紅綠燈》,體育活動《忙碌的交警》,社會活動《哪里需要紅綠燈?》。這些活動以及衍生的其他教學活動,形成了完整的關于“電”的系列課程,且幼兒熟悉又有探索的空間,參與和表達表現都十分積極,很好地實現了課程游戲化的目標。
2.支持行動
當我們跟隨幼兒的興趣設計了活動,即可采取有效的措施支持幼兒的探索、語言、行動、陪伴、肯定、環境創設等都是支持的措施。
在中班語言活動《螞蟻和西瓜》中,孩子們猜想:螞蟻和西瓜會發生什么故事?有的說:螞蟻會吃西瓜。有的說:西瓜皮很硬,螞蟻打不開。還有的說:螞蟻會幫西瓜種下小西瓜。教師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設想,扮演螞蟻玩一玩種西瓜、吃西瓜、打開西瓜的游戲,再扮演西瓜體會害怕被吃掉的心情,和第二年發芽的感受。孩子們做完游戲一遍之后,再互換角色,忽然說:螞蟻和西瓜在一起真好玩啊!它們一定是好朋友!此時,孩子們已經與螞蟻、西瓜有了強烈的共鳴,對故事的大概內容也有了心理準備,再進行閱讀就十分順暢了,教師不必逐頁講述,孩子們能自主觀察畫面進行講述和交流。
隨后,教師再與幼兒一塊兒完整地欣賞這個故事,讓幼兒一邊欣賞一遍思考:自己的想象和故事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情節是自己猜到的?欣賞中,幼兒對自己猜想到的情節欣喜不已,又對故事中螞蟻與西瓜的趣味圖畫倍感驚訝:原來螞蟻的力氣這么大!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始終站在幼兒的探究需要中,支持幼兒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感知故事人物,這也是幼兒推理故事、熟悉情節的機會。從表面上看,教師支持幼兒自主探究,深層次的是教師讓幼兒走在了探索感知對象的前面,沒有自己主導“講故事”——鼓勵幼兒根據人物的形象、習性等特點充分感知、想象可能的情節遠勝于機械地講述一個故事,教師將幼兒放在了學習主人的位置上,教師所做的是觀察、陪伴、幫助、參與,與幼兒產生情感的共識,在閱讀中、游戲式的感知學習中獲得直接的、深刻的經驗。
(三)教師發起的活動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幼兒可能的發展需要而設計活動,教師加以評估后,設計適合幼兒的活動,并且這樣的活動能夠兼顧那些需要表達表現自己、獲得友誼與發展的、原本經驗能力較弱的幼兒,他們也就有了展現自己、獲得自信和社會地位的空間。
1.覺察需要
幼兒樂樂總是跟在小伙伴的后面玩,從不主動加入某個游戲,但能在這個游戲里獲得較好的成功。教師觀察后發現,樂樂能力并不弱,是內向、猶豫的性格讓他總是成為跟隨者。于是教師設計了活動《我長大了》,請幼兒先收集自己成長的照片,和幼兒一起觀察成長趣事,從中發現自己能力的增強,在這個層面上,每一位幼兒都是有話可說的,孩子們還扮演小時候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將來的自己,及時對成長的感悟,也是對未來的憧憬。語言表達較好的樂樂也輕輕地、完整地表達了自己的故事,并表演了自己“宇航員的一天”的故事,贏得了小伙伴們的祝福。教師對孩子們的表述、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肯定,并且發現,樂樂的眼神是這樣的清澈,自信的笑容首次出現在他的臉上。教師感到,孩子都有一顆表達自我的、美好的心靈,只是需要我們的發現。教師不僅是一個教授知識的人,更應是助力所有幼兒大膽、盡興表現自我、探索自己的智者,支持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接近未來的自己。
2.彈性目標
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應當著眼于目標的制定。一個活動的目標首先是要促進幼兒在活動中收獲、快樂的體驗,同時要關注到幼兒經驗水平的差異,在采取多種途徑達到目標,使目標體現出差異性、個性化。
以《我長大了》為例,與樂樂不同的是,有的幼兒語言表達不完整,只能說出簡要的核心語句,如:(衣服)嫌小了,會干活,不喂(飯)了,長高了。教師要理解幼兒的發展速率不同,在目標上即體現出來。可鼓勵幼兒用動作、語言、扮演不同角色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于成長的理解,并給予積極的回應:你的意思是你長大了,衣服穿不下了是嗎?你長大了,不愿意扮演小寶寶了對嗎?現在會自己吃飯了,不要媽媽喂了,真好!這些具體的、有層次的目標將有助于幼兒正確評價自己、增強活動的信心和效果。
課程游戲化是一個長期的話題,它不但伴隨著幼兒長大,也陪伴著教師的成長、成熟。“游戲化”是讓幼兒回歸真實、回歸生活、找到自己,也是推動教師保持教育初心、摘取甜美成果的幸福之路。
參考文獻:
[1]閆坤.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
[2]林永海.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彭茜.幼兒園游戲化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高小芳,張韻,范靖.幼兒游戲化課程設計與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徐瀅(1988~),女,漢族,江蘇揚州人,揚州大學幼教中心第一幼兒園,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