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本插圖在教學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它具有助學功能,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擬從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的特征、種類、數量的角度探究插圖的功能價值,探究怎么開展語文課本插圖的選用與編繪工作才能符合歷史事實和客觀規律,符合文本的內容和意境,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語文課本插圖的功能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
作者簡介:鄭振慧(1980—),女,廣西南寧市第十七中學。
插圖是語文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輔助工具。插圖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編者的審美取向。對插圖的認識程度和研究水平,實際上反映了教師對課本研究的深度,也反映了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的理解程度。因此,對于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應該如何做選擇?如何應對課程改革?以及如何對課本插圖的更新做出有效的回應?這些都是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插圖的概述
“插圖”指的是在文章里插入的圖畫,它在第7版《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插在文字中間幫助說明內容的圖畫,包括科學性的和藝術性的。”教師根據以上兩種定義,可以很容易地了解“課本插圖”的意思。假如繪圖者不知道語文課本的的性質,編者不知道插圖的基本知識,那么他們對語文課本插圖的創作和編排就無法形成深入的認識。同樣地,教師在研究語文課本插圖時,加強對插圖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梳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部圖文并茂的奇書是《山海經》。后來隨著我國印刷術的發明,插圖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到了兩宋時期,出現了很多“纂圖互注”的典籍,如《爾雅》《毛詩》《論語》等都插入了很多插圖。這些插圖的加入,可以使單調枯燥的典籍變得生動形象、有吸引力。對于一些初學典籍的讀者而言,他們不僅會被插圖吸引,還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種圖文并茂的典籍深受讀者喜歡,這種“看圖識文”的課本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縱觀歷史,我國古代關于插圖的成就卓著,為現代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插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統編版語文課本插圖研究當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汲取優秀的經驗,繼承優良傳統,設計出符合中學生的特點的插圖精品。
語文課本插圖是按照語文課本的內容進行創作的,是從屬于課本的文字內容而存在的,可以說,插圖是一種從屬于課文的藝術形式。在創作語文課本插圖時,繪圖者必須從文本出發,按照插圖的這一屬性來創作插圖,而不能隨心所欲地創作一些與語文課本內容無關的插圖,這些插圖會造成課文資源的浪費。
插圖不僅具有從屬性,還具有獨立性,這兩個性質是相互統一和不可分割的。插圖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文章而存在的,但是插圖絕不是文章的附屬品。誠然,插圖是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而創作的,插圖是文字信息的延伸,可以使讀者根據插圖理解文章。好的插圖,不需要作過多的文字說明,便可以一目了然。
插圖不是文學的尾巴,它以文學作為依據,卻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好的插圖不需要加標題說明,不需要從文中引話,讀者看了插圖能著重體會文學內容,喚起豐富的想象[1]。這說明語文課本插圖是依附于課本文字而存在的,但是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讓讀者有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可以發揮出插圖在視覺上的藝術性,因此插圖閱讀是與課本文字閱讀相區別的。
二、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的類別與形態
對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進行分類,有助于教師和學生更好地理解插圖的內涵,了解插圖在課文中的作用,特別是編者選入的插圖,它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一)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的類別
目前插圖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內容表現分為情節類插圖、人物類插圖、實物類插圖、詩文情景類插圖。
第一,情景類插圖通過插圖的具體直觀的畫面,將真實的故事場景和故事的精華內容展示出來,使文章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如統編版九年級下冊《變色龍》一課中,編者把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事件的情景通過插圖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可以通過插圖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第二,人物類插圖主要是在課本中以單個人物為主體的畫面,對人物的面貌、神情和穿著等方面進行了形神兼備的描繪。這些肖像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喜有悲、有愛有恨,有冷峻、有安詳。比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中的肖像插圖描畫的就是藤野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一般的嚴峻表情,讓學生可以間接了解到他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又如魯迅的《故鄉》中楊二嫂的肖像插圖,形象逼真地向學生展現了楊二嫂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形象。
第三,實物類插圖是展現實質性物品的圖畫。某些事物僅有文字描述時,有的讀者可能無法想象出這些事物的形狀,因此,在課本中添加插圖可以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如在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的說明文單元中,編者利用插圖將趙州橋的結構,盧溝橋上的石獅子的特征,蘇州園林的假山、池沼、亭臺軒榭的搭配,蟬伺機出穴的情形直觀地呈現出來,讓學生能客觀地了解這些事物的特點,避免學生因為生活閱歷少而產生不正確的認知。
第四,詩文情景類插圖在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中出現了近三十幅,占所有插圖的四分之三。這類插圖往往是將詩文中最經典的部分表現出來。比如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利用插圖將岳陽樓聳立巍峨的樣子和氣象萬千的雄偉景象展示在讀者面前。又如九年級上冊《醉翁亭記》利用插圖將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來。再如八年級下冊《與朱元思書》利用《富春山居圖》將富春江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特點直觀地呈現出來,讓學生有一種仿佛置身其中的閑適之感,激發學生學習詩文內容的興趣。
(二)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的形態
目前插圖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形態分為封面插圖、單元導讀插圖、課文中的插圖。
第一,封面插圖是根據學生對語文這個主題的理解、以學生的審美觀念為基礎進行設計的。在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的封面上,“語文”這兩個字是最吸引學生的,封面的插圖大都具有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氣息,體現國學文化的精髓。其中有的插圖是以成語典故的內容、古代的書法作品及繪畫作品或者石雕文化、風景名勝等圖片作為背景的。
第二,單元導讀插圖可以幫助學生回顧原有的知識,并引出新的知識。學生在閱讀單元導讀部分時,一般都會對單元導讀插圖進行感知。這樣可以讓學生將插圖的表象與已有的知識相聯系,并且將這個單元的課文知識內容與插圖相聯系,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對這個單元的課文的閱讀欲望。主動閱讀的欲望可以促使學生快速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感悟這個單元中的文章的主題、作者的情懷。
第三,課文中的插圖的內容是以課本文字信息為基礎的。學生可以在閱讀文字的時候將插圖內容轉化為文本信息,進而加工成知識。比如八年級上冊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一文中,編者選入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插圖,可以讓讀者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有些學生由于知識的匱乏,當閱讀到抽象性較強的文章時,難以理解文章中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時學生便可以通過課本中的插圖,及時補充一些背景知識,理清全文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如八年級下冊魯迅的《社戲》一文中,描繪社戲的插圖可以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尋找自己平時所看到的“戲劇”與文中所描寫的“社戲”的差異,從而讓學生更快地與魯迅先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課文中的同頁插圖可以較好地再現課文情境,將課文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再如九年級下冊高爾基的《海燕》中的插圖將濁浪排空的情景和海燕搏擊風浪的精神生動逼真地展現出來,更容易讓學生感知暴風雨來臨時的惡劣環境,把握海燕的形象特點。
此外,插圖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有多少種繪圖的形式,就有多少種插圖的表現形式。按照插圖的表現形式和所使用的材料,可以將插圖分為中國畫、油畫、白描畫、素描畫、水粉畫、水彩畫、漫畫、照片及各種圖案等。繪圖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繪圖需求進行創作,編者可以根據讀者的不同特點選入不同的插圖。編者針對初中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在不斷提升的這一特點,可以選入一些油畫、版畫和中國畫等,以更好地展現抽象、深刻的意境和意義,并注意插圖要與初中生的知識水平、審美能力、心理特點相適應。編者在編繪插圖時應考慮到插圖要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審美能力相適應,同時適當地采用不同的插圖形式,提高語文課本的質量。
綜上所述,按照不同的標準來劃分,插圖的種類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需要多角度地了解插圖的特征,豐富對插圖的認識。這樣對繪圖者繪畫、編者選入插圖、教師利用插圖輔助教學、學生利用插圖理解文本內容,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的選編價值
葉圣陶先生說過:“好的課文插圖是課本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加強對讀者的感染力,加深讀者的印象,使讀者認識得更清楚,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2]鄭振鐸先生在1932年所編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一書中指出:“插圖的作用,一方面固在于把許多著名作家的面目,或把許多我們所愛讀的書本的最原來的式樣,或把各書里所寫的動人心魄的人物或其行事顯現在我們的面前,這當然是大足以增高讀者的興趣的。但另一方面卻更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意外地可以使我們得見各時代的真實的社會生活的情態。”
插圖作為傳遞信息的載體,它含有豐富的知識信息,能夠開闊人們的認知視野。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在識字和閱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形象的插圖,可以全面地掌握字詞含義和文本大意,還可以通過名勝古跡等實物類插圖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語文課本中的插圖面向的是學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教師可以將其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為最終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服務。教師在研究語文課本插圖的同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教學需求開展教學。如果教師在教學內容中配上插圖,就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插圖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還可以讓學生想起學過的內容,編者大概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才在課本中附上插圖的。附有插圖的語文課本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中,筆者就深有體會。很多學生一拿到新書,便會翻看課本中的插圖,特別是彩色的插圖。這些語文課本才是學生應該學習的書、教師應該用來教學的書。可見,插圖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語文課本插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些插圖作品是名家之作,有些是流傳下來的藝術精品,學生能通過語文課本的插圖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如他們看到壯麗的山河,產生了對山河的熱愛之情;看到魯迅先生早年的肖像,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看到真實生動的動植物,讓他們喜愛不已[3]。
插圖充滿著人們對美的期盼和美的情感,學生可以在美的畫面中獲得審美體驗,在審美的過程中愉快地學習。在欣賞統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插圖的同時,學生也可以感受真善美,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升華,從而獲得藝術的熏陶。
對插圖的編繪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初中生處在由少年向青年轉變的過渡期,思維的發展也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期。因此,編繪初中語文課本插圖時要考慮初中生的上述特點。調查數據顯示,初中低年級的學生更喜歡彩色插圖,希望課本中有更多的插圖,插圖要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并且是生動、逼真的,比如卡通漫畫等形式;初中高年級學生則傾向于淡色或黑白的插圖,希望課本插圖更精美、更抽象,能引發思考,耐人尋味。語文教學不能僅針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編繪的過程中,編者也要注重編入一些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讓學生體會人間的真善美的插圖。
總之,插圖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為了讓學生認識插圖的作用需要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按照自己的審美觀念創作插圖,開拓插圖創作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盧楊.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形象助讀系統:關于插圖功能及其利用探討[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0(04):56-61.
[2]閻蘋,李群,張紅.對初中語文教科書插圖功能的思考[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3(35):14-17.
[3]沈德立,陶云.初中生有無插圖課文的眼動過程研究[J].心理科學,2001(04):385-38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