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琴
摘要:古詩就像一顆顆閃耀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經久不滅、熠熠生輝。為了更好的繼承我國的歷史文化,小學語文教材將其一部分選入了其中,用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陶冶學生的個人情操,搞好古詩教學永遠在路上,當探究育才良方打造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好古詩;提升素養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凝煉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們的喜愛。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價值不僅在于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一、注重詩詞意境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紹作者及背景,介紹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二是聯系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三是運用直觀法。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出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四是豐富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例如《江雪》這首詩,啟發學生的思索和聯想:“大雪漫天飛舞,北風呼嘯,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的場面。”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和意境。小學時期的學生正值各項能力形成、發展的特殊時期,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正確地進行情感體驗、情感表露對于他們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我們更應該回歸作者的本位,讓學生能夠有正確的情感體驗。比如,在《靜夜思》這篇古詩的教學中,筆者就特別注重對于學生情感體驗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李白在窗前難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過窗又灑落在床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頭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可是,今夜,詩人已遠離家鄉,他沒有電話可以跟親人朋友聊天,回家的路是那么長,更沒有汽車、火車、飛機讓他快點回家,他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和親人團圓。這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在月圓之夜卻孤身一人的思鄉之情。
二、強化朗誦
中國古詩的韻味必須細細品味,通過不斷地朗讀,讓學生能夠直接感受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并從中培養學生鑒賞古詩的濃厚興趣,最終豐富自己的情感。朗讀訓練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小學生朗讀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不管是古詩還是課文,學生在朗讀的時候一定要富有情感,這樣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古詩中蘊藏的魅力,如果在朗讀古詩的過程中沒有帶情感,這樣的朗讀古詩沒有任何意義。在明確朗讀的技巧前,應該對古詩的類型還有古詩的具體寫作手法進行分析,在朗讀之前思考該如何進行朗讀才能讀得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古代詩人在創作古詩的時候,都是在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樣他們在創作古詩的時候就會著重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某一句中,這樣學生在朗讀古詩的時候就必須對該句進行重點分析和情感感悟,這樣才能與古代詩人達成情感上的共鳴。古詩是我國文化傳承下來的瑰寶,是經過歷史和各個教育家的重重考驗傳承下來的文化,所以,古詩在用詞等方面都十分嚴謹,每個詞都經過了反復推敲,所以,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要抓住重點字詞,在情感和音調上做出改變。教師要在課堂上不斷地引導學生對古詩的字詞、詩句進行分析,然后加強鍛煉,在課外也要不斷地加強朗讀訓練,這樣可以訓練出一定的朗讀技巧。領悟出詩人的寫作情景就必須對每個字詞都理解和探討出這個字詞背后的含義。總之在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主要包括:首先要富有感情的朗讀,掌握朗讀技巧,然后抓住古詩的重點句,還有重點字詞的運用,這樣才能在理解全篇古詩的基礎下,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三、美育與共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美育功能和重要性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建立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做好古詩文的美育滲透,提升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和感受。小學生時期,學生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教師應做好學生想象力的引導,幫助學生在觀察中欣賞古詩文之美。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古詩文的內容通常是配有插圖的,插圖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通過對插圖的觀察了解詩的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插圖轉移到多媒體同時拓展圖片內容,讓學生在觀察中欣賞詩文的魅力,更好的理解詩文表達的內容。古詩文的美在于詩文的意境,這種意境簡單依靠想象是無法實現的,必須要有實地實景具體感知才能得到。古詩中字美是最為突出的,也是語文教學中最為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在品味意境的同時學會推敲語句,學會對文字的推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古詩的魅力。古詩文的內容文字都是經過反復推薦的,語言凝練,很多內容簡單通過閱讀是無法理解文字的魅力,因此教師應培訓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學會替換內容,通過替換了解意見的差距,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對文字美的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古詩文的閱讀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古詩情感的美,了解古詩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觀、感、品、悟”等途徑來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對古詩美的感受,建立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理解詩意,感悟意境,這對于古詩學習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和必經的過程,通過這樣把學生領進廣闊的詩意天地,逐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包祖琴.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提高的策略分析[J]. 讀寫算,2013(27).
[2]陳宏. 立足古詩欣賞,滲透傳統文化 [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8(10)
[3]包從努.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率的提升研究[J].試題與研究,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