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
摘要:互聯網金融是結合了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業來完成各種投資籌資和金融交易活動的一種新金融形式。互聯網金融完成借貸、投資和資本支付服務主要依靠網絡信息技術,互聯網金融的形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金融、互聯網金融貨幣資金等。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行業最大的不同在于,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具有開放平等、資源共享等特征的新型金融模式。基于此,本文章對風險化解目標下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創新研究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風險化解目標;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創新
引言
網絡金融平臺的發展處于一個關鍵時期,政府不能松懈對網絡金融平臺的監管,要將其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并且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對其風險進行規避,以求保護人民財產安全,推動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的內涵
早期對互聯網金融的討論大多集中在互聯網金融模式、內涵等方面。在國外,互聯網金融是技術融合于傳統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創新行為,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之間的另一種金融交易模式。在國內,謝平首次提出“互聯網金融”一詞,互聯網金融是既不同于傳統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股票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模式。這種模式具有便于支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等特點,對于提高金融服務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與西方注重將技術融合于傳統金融不同,中國互聯網金融更注重模式創新,學者亦將互聯網金融著重表示為互聯網消費金融,認為互聯網金融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別是電子商務平臺模式、分期購物平臺模式與網絡借貸平臺模式。中國近些年開始高度重視金融科技的應用,其有利于從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增強企業經營效率兩個方面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二、風險化解目標下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創新的策略
(一)增強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監管作用
在行業協會方面,我國在2015年成立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旨在通過行業自律,規范市場運行,推動金融行業更好地服務社會。通過行業協會內部的監管,可以進一步發揮協會對行業內部企業的約束和管理,達到行業內監管協同的促進作用。而我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除上述以外,還有很多地方的行業協會,如傳統金融下中國銀行業協會和中國證券業協會等很多相關協會。一些協會還未完全承擔起行業監管的作用,僅僅是商討未來行業發展,并未對相關風險起到及時的預警及提醒作用,將會導致互聯網金融缺失了一環,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因此應當增強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的監管作用,完善自律公約,增加監督范圍,設立行業內部獎懲機制,加強從業人員金融素養和道德水平,增強對廣大投資者的保護與風險管理機制,從而進一步在行業監督的層面最大限度防范風險,減少互聯網金融風險所帶來的損失。
(二)加強法制建設構建協同式監管體系
我國現存的法律體系中,管理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條例分散于各種法律法規之中,缺少具有針對性的法律,因此,政府應圍繞安全風控、技術應用等多個方面,加強對金融科技監管法制的建設,同時結合金融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的特點,對不適應當前金融科技發展需求的政策規定和法律法規進行調整、補充與完善。此外,我國當前缺乏專門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當前由銀監、證監、保監等部門共同監管的監管體制存在監管不力的問題,對此,我們可以發揮多元主體作用,構建協同式監管體系,以“中央+地方”共同監管的模式,加強中央與地方監管部門的聯動,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監管沙盒”試點工作并逐步向全國推廣。
(三)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構建監管科技生態體
政府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依托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新興的科技手段,借鑒如杭州的“城市大腦”的管理方式,來完善互聯網金融用戶的賬戶交易行為識別、偏好性分析以及異常交易記錄等功能,并通過相關數據分析來完善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體系,同時通過新技術來為監管人員提供監管新手段,并引進相關現代化技術人才,推動構建監管科技生態體系。在此基礎上,政府可利用金融數據分析來全面掌握金融科技風險的集中度以及關聯度,對風險偏好與限額加以評估,進一步提升風險動態監管水平。同時,政府可以加快推進監管科技應用試點,以杭州、上海、深圳等幾個金融科技領域發展經驗較豐富的城市為先導,有效發揮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
(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的約束是確保互聯網金融市場有效規范的基礎與前提。國家政府部門應考慮到在大數據時代下金融市場所面臨的各類風險類型、風險特征、企業運營性質,從而對原本的法律法規加以完善與更新,彌補體系中的疏漏之處,增強對互聯網企業業務運行模式的監管力度,確保其處于合法合規運營狀態,嚴格杜絕各類違法違規操作或存在可乘之機而損傷到社會群體合法權益。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需充分發揮督導職能,讓互聯網金融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化,通過執法機構的設立強化監管,全面貫徹落實市場準入體制,嚴格調查與考核進入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新企業,避免非法企業損害人民權益,干擾行業發展進程。
(五)大力開展金融科技企業監管創新建設
政府應進一步強化財政投入力度,推進數字化基建及數據標準化建設,將重點工程項目向網絡金融新建領域適度傾斜,如積極部署新型綠色數據安全中心、金融數據安全中心等。同時政府應著眼于優化金融數據監管基礎設施,推動網絡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技術研發標準化數據管理信息系統,最大限度滿足金融科技發展的數據要求與金融服務需求。
結束語
網絡金融平臺的監管風險、安全風險、社會秩序風險等不斷出現,進而引起人們對網絡金融平臺到底該如何發展下去這一問題的思考,通過本文分析研究,可以從多角度思考該問題,進而推動網絡金融平臺的良性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阮小成.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機制與政策研究[J].北方經貿,2021(11):121-123.
[2]鄭志琴.互聯網金融監管重要性及相關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21(26):85-86.
[3]柯卓然.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金融監管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