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微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已步入“互聯網+”時代。而互聯網金融就是在此背景下產生,這是基于IT技術的一種金融創新,同時這也是順應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本文從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業務出發,對其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新挑戰進行深入剖析,并探究其創新趨勢和現代金融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現代金融;客戶體驗;創新
一、互聯網金融的本質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以技術替代人力和網點,優勢在于大數據及網上交易便利帶來的低成本。它為金融市場帶來了創新的思路和新鮮的力量,整合了互聯網人氣高、傳播速度快、大數據等特征和金融機構豐富的積累和專業的金融服務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挖掘和創新、運用,為金融活動參與各方提供更為豐富的金融服務。比如快捷的支付服務,其中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余額寶的崛起則顛覆了傳統金融機構抓大放小的觀念,在金融服務的角度的詮釋了長尾理論:數量眾多、凈值低下的小客戶,也可以形成大規模的收入,足可以和高凈值客戶帶來的收入相匹敵。P2P行業誕生以及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有金融體系服務小微企業和中小個人投資者的效率不高的問題,推動了居民在線金融活動的習慣。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可能性及原因
(一)逐步健全的法律法規
雖然互聯網金融諸多業務在法律法規方面存在大量的空白,但為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國務院制定了《征信業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央行等部門制定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2016年8月24日,由銀監會牽頭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機構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發布,明令禁止了13種業務模式。
(二)技術進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金融的本質功能是融通資金,實現供需雙方的匹配。由于需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以銀行、證券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機構承擔起了中介的角色,推動了資金的擁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匹配。這種匹配會大幅度提升資源的有效性,但成本巨大,具體表現為金融機構的利潤、稅收。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大數據技術出現以后,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弱,個人和企業的日常行為可以被充分記錄、查找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構建風險定價模型,使信息處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在供需信息充分透明、交易成本極低的情況下,中介的職能將會被削弱,資金的供求雙方可以進行面對面交易,雙方或多方交易可同時進行,可通過拍賣等方式進行定價,供需雙方都有透明、公開的機會,市場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會較傳統金融行業大幅度提高,達到接近完全競爭的理想狀態。
(三)征信市場逐步向民間資本開放
由于信用是現代商業活動和現代金融的基礎,征信的短板,直接制約了中國信貸市場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信用審核環節線上化的趨勢意味著未來基于信用的貸款比例將會越來越高,而在無抵押的情況下,對用戶信用值的評估水平將直接影響平臺的風險定價水平,進而影響平臺壞賬率的控制。令人欣慰的是,政策支持征信業務向民間放開。2015年1月5日,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這意味著央行向這八家機構頒發了個人征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使民間征信公司成為對現有央行和政府背景征信中心的有力補充。
三、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打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
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要求價值鏈各方相互合作、目標一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因此,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要出臺政策文件,加強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協調溝通機制。對互聯網企業來說,要誠信經營,不觸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搞資金池的紅線,聯合政府、銀行等機構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制定自律標準,建立約束機制,提升自身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在政府與企業之間,應該培育更多的自律組織、社會組織,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緩沖帶作用,找到監管和企業創新發展的平衡點。
(二)加強誠信體系建設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一切業務活動都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進行的,因此交易雙方身份的確認和信用評價等信息方面往往會產生明顯的不對稱性。雖然當前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其積累的平臺注冊信息、歷史交易信息能夠為交易雙方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消費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但由于各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信息庫相互隔絕,如果籌資人在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籌集資金并故意隱瞞相關信息,各個平臺審核人僅僅參照自身平臺信息審核并為其提供融資的話,就很可能形成無法避免的風險。因此,誠信是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基石,個人誠信體系、小微企業誠信體系以及互聯網平臺誠信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
(三)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互聯網金融的跨地域性使得其在遇到跨地區、跨行業的監管問題時,原有的監管手段就顯得有些不適應。為了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避免出現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違規違法經營,避免出現“龐氏騙局”,政府應盡早建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協調機制,實行以“一行三會”監管為主,金融、工商、稅務等部門為輔的一體化監管體系,防范出現互聯網監管的真空地帶。
四、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金融行業開始認識到了其發展中的瓶頸,因此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到金融行業的運行和經營中。同時其他行業也開始認識到了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并利用互聯網涉足到互聯網金融行業中,這使得互聯網金融行業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形式還不夠明朗,存在很多的監管漏洞也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們在提升監管力度的同時,還需要能夠正確認識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完善金融業態的重構。
參考文獻:
[1]吳曉求.中國金融的深度變革與互聯網金融[J].財貿經濟,2014,(1).
[2]羅明雄,唐穎,劉勇.互聯網金融[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3.
[3]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作者簡介:肖琪,身份證號碼:4202811984****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