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珊

摘要:“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鞏固與延伸,及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特別是“雙減”政策落地后,對于“作業”的布置及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從“多元化作業,減負增效”的角度,針對一、二年級作業的布置與設計,結合自身實踐與思考,闡述了:以多元化的作業形式,設計開放性的、針對性的、趣味性的前置型和后置型非書面家庭作業,以達到減負增效,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非書面家庭作業;思維
課外作業常用來鞏固、消化、理解或遷移課上已學過的知識,是課堂教學工作的延續,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立足“作業”,完成“雙減”政策下的一、二年級學生的教育教學任務,促進教學提質增效呢?這是廣大教師值得思考與實踐的新問題。
一、設計與布置數學前置非書面家庭作業
前置非書面家庭作業是將課中需要探索或研究的,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解決的內容和問題,以家庭作業的形式布置在課前,使學生對新知產生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的一種作業模式。它的推進可增加課堂學習的目的性,讓每個學生都帶著思考和問題進入課堂,能使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找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自主性,用語言描述、操作、討論等形式完成,允許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性。前置作業的設計要立足簡單,生動有趣;立足學情,面向全體;立足聯系,突出重點。
1.生活描述型前置作業
對于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生活經驗及相關能力的內容,可布置成生活描述型前置作業,讓學生發現和感悟那些明顯因生活需要而產生的數學知識。如:在認識厘米教學之前,布置了“了解尺子”的前置性作業,要求學生觀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尺子有什么用?在身邊找找還有什么樣的尺子?利用此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初步了解尺子的構造,激發大多數孩子用尺子的學習欲望。在課前,大多數學生會想辦法用尺子進行測量。
2.自主學習型前置作業
此類作業是針對學生已充分具備新知學習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布置的。目的在于通過自學,促使學生在充足的時間內思考、回顧并尋找與新知有聯系的舊知,在舊知與新知的聯系與變化中,初步感受、理解新知。為學生在課堂上對新知進行“反思”與“再認識”,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自己的系統的知識網絡。
如:在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考慮到與之前的不進位加法之間存在諸多聯系,我布置了自主學習的前置性作業。要求是:自己閱讀并學習書第14頁的內容,思考:1.我學到了什么?2.與之前學習的例1和例2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3.我的疑問是: 。設計此項作業的目的是通過問題引領,讓學生們在觀察、聯系、比較中自學,逐漸學習自學的一般方法;同時,逐漸幫助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的學習數學,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
3.操作描述型前置作業
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思維是語言的表達對象,思維是操作的舵手,操作是思維的外部表現。許多數學知識都能使用這種作業形式,設計的目的是用語言表達操作與思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如: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時,由于此課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法的開始,學生常會出現非相同數位對齊的情況,所以,在課前我布置了“邊撥邊說”的活動。活動要求:(1)用計數器計算:32+6= ? 54+41= ? 16+3= ? 45+23= (2)寫出幾個加法算式,用計數器進行計算,邊撥邊說。此活動是在學生已學習過100以內口算加法的基礎上,利用計數器上撥珠的位置與過程,形象地幫助學生實現思維具象到抽象的過渡,理解“相同數位對齊”及算理,有利于課中豎式模型的抽取與建構,也為后續進位加、退位減的筆算方法的遷移奠定了基礎。
二、設計與開發多元化的非書面課后家庭作業
1.多元化作業類型設計,體現個性化的思考與多樣化背后的一致性
根據學情與教學內容,我嘗試設計了游戲型、收集型、閱讀型、制作型、操作型、口頭交流型非書面家庭作業。下面以表格的形式簡單呈現部分設計內容:
參考文獻:
[1]馬文杰,李恩瑞.中小學數學作業基本設計原則:反思與重構[J].教育導刊,2020(2).
[2]鐘先云.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