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芳
【摘 要】學校文化的核心作用是價值引導,重在學校文化理念的內在生長,即內在性與生長性的結合。學校文化要尋求一種與學生、家長、社會及未來相遇的方式;要能夠轉換成學校的生活細節;要特別強調學校理念的內在生長;要抓住從學校出發的精神亮光;要落實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上。
【關鍵詞】學校文化 學校理念 課程體系
近年來,學校教育改革逐漸從課堂教學改革轉向學校整體改進,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文化涉及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核心是價值。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在于實實在在地將文化轉化成學生生命成長的力量,這就是激活心靈,即以文化價值理念涵養個體心靈。學校文化的核心作用是價值引導,要在潛移默化間令生活在學校中的學生獲得成長的激勵。打造一個比較合適的學校文化體系,就是給予學生與學校發展以不竭的動力。
一、學校文化就是學校打開自身的方式
什么是打開一所學校的更好的方式呢?學校文化要尋求一種與學生、與家長、與社會相遇的方式。當然,更重要的是與未來相遇的方式。我是一名教育哲學研究者,我在走向實踐的過程中所萌生的一個基本想法就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應該能夠“管”50年、100年。也就是說,要50年、100年都不過時,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那就證明我們是真的在做教育,我們做的是真正的教育。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直白地說就是“活法”,就是人們生活的基本方式。用語言呈現出來的理念最終要變成教師、學生的活法,只有這樣,對學校文化的提煉概括才有生命力,才可以扎根。這其實是為我們自身營造一種舒適的、溫暖的、具有引導性的、在自己的心靈中能夠找到光亮的空間。校長、教師做這些努力,首先是用來改變自己,讓自己能夠在其中找到心靈的力量。如果目標是對的,路是對的,就是有價值的,是符合兒童發展大方向的,也是符合社會發展大方向的,是體現了教育的規律的,這就是比較好的學校文化理念。
二、學校文化在細節中
一所小學的文化體現在哪里呢?體現在走進學校,就有兒童的味道—不一定非常工整,但是有活力、有新意、有生氣。很多學校教室的外墻都會貼學生的作品,它們可能很稚嫩,但沒關系,這是孩子們的展示空間。教室里面可以有植物角、圖書角,讓孩子們能夠感覺到日常生活之中有自然的陪伴、有書籍的陪伴、有同伴的陪伴,感覺到這個學校、這個教室空間、這個日常空間很有意思、很開闊,這些都是比較好的呈現方式。
有一些學校的班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有的是以班主任的名字命名的,把這個班變成一個團隊,每一個團隊都有一句核心的寄語,讓這個班有那么一種“味道”。還有的學校以剛畢業的優秀學生來命名,或者以現在班上有特色的學生命名。也就是說,除了體制化的一(3)班、五(4)班之外,完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打開生命想象力的方式。這就是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個人想象自己應該怎樣積極地樹立自我的方式。學校應該有那么一塊地方,能夠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比如,北京某小學的周圍環繞著很多大企業,它就是在高樓林立中一個很小的學校,但是它在校園里建了亭子,挖了小湖,還擺上小菜箱,種滿了植物……又如,湖南省長沙市育英第三小學(以下簡稱“育英小學”)以葵花作為意向的載體,設計了“我們與葵花一道成長”這樣一種文化理念:不僅讓孩子們有觀念中的葵花,還讓孩子們去種葵花、畫葵花、觀察葵花的生長,種植的時候搞種植節,成熟的時候搞成熟節,讓葵花變成日常生活。葵花還可以成為特色主題課程,踏踏實實地進入課程體系中,在有限的空間里做出無限的意蘊,把自然和人文緊密地結合起來。
四川有一所小學,每一屆學生畢業的時候,都會在校園里種一棵樹,在樹下埋一壇酒,畢業生們相約20年之后再回學校重逢,來喝這一壇酒。這是個很好的創意,其間隱含著自然和歷史的結合。我對這壇酒的文化解釋是:這壇酒實際上成為每一位學生的念想。有這壇酒埋在那里,孩子們就無時無刻不牽掛那壇酒,當他遭遇人生不順的時候,想到那個酒還沒有喝,他就不會走向極端。人生是需要“念想”的。學校文化就是把小事情做成大意味,寓大教育于小事情之中。
因此,學校文化不應該簡單地追求“漂亮”,那很可能只是做給外行人看的,是沒有入門道的。學校的文化一定是跟學校生活細節相關的,如果它不能夠轉換成學校的生活細節,那這個文化就只是符號的、沒有生命力的,是空的。
三、學校理念的內在生長
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就是明晰辦學理念,其他各項事情都圍繞理念來做。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學校理念的內在生長,這里包括兩個內涵:一個是內在,一個是生長。也就是說,它一定是從學校中自己生長出來的,具有生長性,還具有活力。只有當它是一個生動的、有機的精神顯現的時候,才可以去激勵人、引領人,起到感召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否則的話只是一個供人背誦的符號。真正的文化不需要背,人一看到它就能心領神會,因為它是與生命相契合的。
學校的辦學理念,也就是校訓,就是要把最重要的東西提出來。首先是培養目標,然后是課程,接下來就是教師發展,這些是最重要的東西。比如,育英小學提出的核心理念是“為學生美好的未來奠基”,這句話很對、很好,但是,別的學校不也同樣是在為學生的美好未來奠基嗎?所以,這句話只是一個總的原則、總的方向,要為“為學生的美好未來奠基”設計一套課程體系,進一步讓它落地。又如,有教師提出“蘊美而生,向光而行”,這句話很好,但過于詩化,難以表達明確的意義。如果用“愛”和“美”來表達意義—“蘊愛而生,向美而成”,就能體現一種價值: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懷著愛來提升自我、發展自我,同時在對美的追求中成就自己,這就達成了葵花一樣的生命發展狀態。再如,育英小學的教師發展理念是“成人之美,成己之仁”,其實用“成人之美”就可以,簡簡單單傳達一個理念,教師們認可、孩子們認可、家長們認可,就可以作為家校聯系的一種風氣、一個“念想”。
四、抓住從學校出發的精神亮光
一所學校的理念到底應該怎樣提出來?需要有中國的意味,還要有教育的立場,又要有學校的特色。比如,從育英小學之“育英”出發,我想到了“含英咀華”這個成語,能夠與“育英”文化建設緊密地掛上鉤,是一個比較有教育味道的理念生長點。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這個意向轉化成校訓精神。我一開始想到的是一種比較普通的方式—“涵英養華”。“涵”體現了小學教育不能夠著急,要慢慢地“涵養”,讓孩子們自己去展現;“英”是精英,“華”就是事物最精美的部分,展現“育英”的文化核心—培育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后來又想到“育英啟華”,即通過“育英”來開啟孩子們最美好的東西。再后來又想到可以加字,顯得更文雅一點,叫作“涵其英,成其華”或“涵其英,展其華”。到底是“成”好,還是“展”好呢?最后確定了“展其華”,是因為考慮到要體現出風華正茂的小孩子的氣象。“成”有閉合的含義,顯得老成一點,而用“展”就顯得比較陽光,有了為未來的美好人生奠基的內涵。“涵其英,展其華”也表達了學校對孩子們的一種尊重與信任,還包含對孩子們樹立自信的鼓勵,讓每一個孩子都相信自己有“英華”,可以把自己的“英華”展現出來。這就體現了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接下來是確定辦學目標。以“英華”為中心,把愛和美合起來—“育英華少年,啟美善人生”,一邊是“以愛育英”,一邊是“以美啟華”。這就把“育英”變為一種文化符號。
育英小學原來提出的學校愿景是“德美、健體、優智、遠志”,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德美”的提法涉及美育本身怎樣表達的問題。德育第一,但我建議要以美顯德,引領少年兒童的精神發展,所以先“尚美”;之后是“崇德”,即尊崇道德;接下來是“健體”,即強健體魄;再接下來是“智學”,即智慧地學習;最后是“宏志”,即有宏大的志向。這樣,以美為起點、以志為落腳點,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培育孩子們積極向上的德性品質,讓孩子們感受到生命的美麗,開啟心靈的智慧,打開成長的大門。
因此,核心理念的提出要把目標、方法、路徑與文化的宏大價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都體現出來。
五、以課程落實辦學理念
課程設計需要展現課程的邏輯、特色與亮點,緊扣核心理念,從核心理念出發,建立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應該貫徹國家基本的課程要求,在此基礎上,以校本課程來輔助國家課程。
比如,以攀巖為中心的體育課是育英小學的體育課程特色;以葵花為主題的自然美育是育英小學的美育課程特色;書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是育英小學中國文化課程體系的中心。體育強體,美育潤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志,育英小學建立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完整的課程體系,每一個課程都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具有獨特的位置。
從以上分析可知,學校文化建設不是擺看的,而是要切合學生發展的實際,轉化成學生內心的力量,去引領、促進學生發展,提升學校精神。正因為如此,我們倡導學校文化理念的內在生長,即內在性與生長性的結合。這意味著學校文化不能止步于經由外在打造而人為強加,簡單替代,那樣的學校文化就不過是徒有其表的點綴,只能養眼,而不足以養心。學校文化建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將踏實的積累、悉心的發掘與合宜的引導相結合。唯其如此,學校文化建設才可以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本源性力量,滋養一撥又一撥孩子的心靈,激勵他們不斷成長。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