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彥 劉永利 楊麗嬌 趙愛紅
摘要: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個人層面的第一要求,同時也是新時代課堂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傳統高中政史課堂教學活動在實施的時候,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并未加以重視,這致使高中政史課堂教學流于表面。為了改善這一現象,文章就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中政史課堂展開了全新的探索與思考,希望借此來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提升。
關鍵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高中政史
前言:
基于課程教育特色和高中生的認知情況,政史教師需改變陳舊的授課思維和能力培養方案,在各項資源整合基礎上設計多樣化的教育方案,立足多種教學活動開展提升班級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了解和精準運用效果。愛國主義是政史教師應該做好的一項課堂教學內容,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引導高中生對政史發展進行多個層面探索與情感分析,立足多種教學資源運用構建高質量的探究平臺。政史教師可以通過愛國主義滲透教育讓高中生對政史發展進行深度思考與情感體驗。
一、當前高中政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現代技術手段應用不足
現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核心特征就是輔助,作用是輔助教學,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應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而一些教師由于業務能力的原因,對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課件的能力不夠,無法根據教學實際去調控課堂,只能以課件為中心去授課,以至于偏離了教學主體,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二)對愛國主義教育缺乏正確認識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中政史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其在對學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的培養上起著重要作用。但就目前高中政史愛國主義教育現狀來看,由于部分高中政史教師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導致他們將教學重心放在理論探討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嚴重脫軌。另外,還有部分高中政史教師只是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政史教學的調劑品,用于活躍課堂氛圍,導致愛國主義教育流于形式,這顯然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是相悖的。
(三)教學模式單一
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實行了很多年,但是在高考這樣一個大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秉承分數至上的原則,即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和解題技巧的傳授。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變得尤為枯燥,學生的學習負擔過大,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影響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而且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想品行得不到良好的教化,價值觀念也得不到有效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體教學質量。
二、高中政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通過信息技術營造生動的課堂導入情境
政史教師對高中生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需改變陳舊的知識講解方案,在各項資源整合基礎上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案,圍繞教學目標指導班級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探索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在獲得理論教育基礎上養成高尚的道德認知。愛國教育是建立在教材內容和生活實踐基礎上的,教師在進行愛國教育過程中除了進行教材內容的充分運用,也需要立足生活資源運用構建生動化的探究平臺,讓學生在生活體驗基礎上對愛國情感進行深度探索與體驗。因為信息技術可以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在拓展教學空間基礎上強化班級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技術優勢發揮推動課程教育的創新發展。所以政史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營造生動的課堂導入情境,引導高中生在情境中對愛國情感進行深刻感悟。以《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課堂教學為例,政史教師應該通過信息技術搜集相關的教學資源并進行課件制作,圍繞教材內容和高中生的認知情況制定科學的教育方案,在各項資源整合基礎上營造生動化的導入情境。在課堂教學之前通過信息技術搜集和創新制作課堂導入資源,以書畫和戲曲藝術動態資源的運用構建創新性課堂導入平臺,讓高中生直觀體驗傳統文化呈現出的藝術特色和傳統價值。
(二)愛國主義教育與政史教學內容有效結合
課堂是對學生展開教育的主要陣地,只有在課堂上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才能夠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從根本上就是一致的,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程度、強盛、文明程度與社會公民息息相關。在高中政史教學課堂上,為了能夠有效做好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在教學課堂上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政史教學內容有效結合在一起,在課堂上對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以“生活與哲學”這一模塊為例,教師在為學生講述到用聯系觀點看問題時要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即可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將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比作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若將個人比作一個微小的細胞,國家就是其中的有機體,也正是因為具有成千上萬個鮮活的細胞才能真正構成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國家。由此可見,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相關、密不可分的,相應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的關系也是緊密相連的。這樣學生就能在政史理論知識學習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有效提高學生集體意識以及愛國意識。
(三)愛國主義教育與多種政史教學方式的有效結合
高中階段政史課堂教學主要任務就是將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會主義公民,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樹立起較為崇高的理想信念,讓學生在政史課堂上獲得知識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與熏陶。為了促進這一教育目的的實現,教師在課程實踐期間,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來對學生展開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名人事跡來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在高中政史教學課堂上多為學生引入一些偉人事跡作為案例來激發學生情感共鳴,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政史課程內容背后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其次,教師也可以在課堂實踐期間應用經典歌曲來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借助振奮人心的愛國歌曲來有效激發學生情感共鳴,這樣學生自然能夠被歌聲中流露出來的愛國情感所包圍。
參考文獻:
[1]何強,洪麗.試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在高中政史課教學中的運用[J].理論觀察,2017(10):114-116.
[2]楊麗麗.高中《政史生活》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注明“本文系邢臺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
《高中政史課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策略探究》成果,課題編號:200137923AA1D49-635F-42E1-BCAB-17FF3645FC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