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雯 曹克準 任爽爽
摘要: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但我國居家養老服務存在專業服務人員短缺,相關法律政策制度不健全,服務資金不足,養老服務設施缺乏的問題[1],導致養老服務質量低。此外,因為智慧養老在我國普及范圍不廣,所以大多數老人對智慧養老不了解,甚至未聽過。為了改善養老現存問題,本文以鎮江市云陽社區為例,從社會組織參與、政府支持、信息技術、人才幾個方面對智慧養老發展路徑進行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老齡化;“互聯網+”;智慧養老
一、研究背景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現在已經處于老齡化社會,而且我國的養老服務水平也有待提升。我們發現大多數老年人對智慧養老認識較淺,甚至根本沒有聽過。“互聯網+”不是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簡單的組合起來。智慧養老是將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養老領域深度融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使老年人過得更有尊嚴、更有獲得感、存在感和幸福感[2]。我國智能養老相較于國外起步晚,在普及和發展程度上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迫切需要在“互聯網+”環境下建立智慧養老發展框架。
二、鎮江市云陽社區智慧養老現狀
雖然智慧養老在鎮江市一些社區得到普及,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分析了鎮江市云陽社區智慧養老的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根據資料顯示,云陽社區老年群體在知識的學習能力層面偏低,可能會對智慧養老產品的使用產生影響[4]。只有30%的老年人關注過智慧養老,很多老人甚至都沒聽說過,可見智慧養老對老年人來說十分陌生[4]。大約97%的老人愿意接受智慧養老,說明老年人對新事物有好奇心和學習態度[4]。另外,老年人對文化娛樂、家電維護、遠程醫療救助、保健養生等服務要求較高。從老年人的顧慮分析,50%的老年人擔心智慧養老服務會泄露他們的隱私,90%以上的老年人認為養老成本是老年人接受智慧養老的決定因素,所以智慧養老要關注老年人需求,還需要政府財政補貼和社會支持[4]。
云陽社區養老服務存在以下問題:
(1)社會組織參與不足
一是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重要性沒有得到承認。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比較低,社會地位相應也低,而且社區服務人員一般是下崗職工,缺乏專業知識,也沒有知識培訓,因此這些服務人員缺乏職業精神。二是志愿者隊伍規范性低。目前主動參與養老志愿服務的人較少,而且缺少專業培訓,讓大眾更加輕視志愿者隊伍,對志愿服務關注較少,也就導致智慧養老資金不足。三是雖然企業參與智慧養老,但是沒有政策和財政支持,達到的效果并不顯著。目前大多數養老服務機構都是服務性的,給政府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而參與智慧養老的民營企業和個人組織沒有得到政府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又因為收益較少無法繼續運營下去。
(2)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偏低
目前,我國智慧養老的普及與發展程度都沒有趕上發達國家的步伐。主要問題是數據處理技術不夠先進,數據處理方法過于簡單,數據分析不全面、不及時,難以對老年人進行全面的監測和管理。智能化應用于設備程度低,養老服務智能化應用不夠廣泛,而且云陽社區智能化設備不夠高端、功能單一。
(3)養老服務供給機制失衡
政府投入不足,由于政府部門之間受到體制約束、信息不通暢的問題,導致智慧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對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記錄不準確,不利于醫護人員的診治。市場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國智慧養老市場還出建設初期,沒有形成規范化管理,人員配置、社會資源不足,而且現在市場上沒有評估老年人可以使用哪些智能產品,智慧養老項目不完善,服務質量低。
(4)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
頂層設計不完善,當前鎮江市已制定出臺的都是方向性指導附帶建設性意見的養老文件,對智慧養老實踐指導有限,雖然“互聯網+”智慧養老模式在鎮江市一些區縣實施,但是還處于試驗階段,鎮江市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標準、服務制度還需要完善。專業化人才缺乏,服務水平質量差,目前鎮江市社區服務人員大多數學歷較低,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只能為老人提供簡單的日常服務,無法滿足老年人對健康醫療、精神慰藉的需求。養老服務的監督機制不夠完善,一些服務人員工作懈怠,這也是社區養老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所在。
三、“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養老發展路徑框架
面對當下存在的智慧養老問題,為鎮江市“互聯網+”智慧養老構建發展路徑。
(1)鼓勵多渠道投入、多渠道參與
1978年,英國沃爾芬德在其題為《志愿組織的未來》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福利多元化”[5]的概念,指出志愿者可以成為福利的提供者,社會福利要多元化[5]。隨著社會的進步,老人的養老需求也在不斷增多,如果只是依靠政府或家庭的力量來滿足養老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像餐飲、醫療和社會機構都有助于實施智慧養老。另外養老服務的資金投入也需要增加。
(2)增加財政投入,建立智慧養老服務監督與評價機制,完善制度建設
第一,智慧養老服務還需要政府大量的財政資金投入用于科技研發,幫助智能養老實現科技層面的研發,還要增加對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的資金補貼,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第二,為了完善老年人的長效管理機制,政府宏觀調控對智慧養老具有重要意義。在發展智慧養老時需要協調高層設計、組織領導和部門分工三個方面,政府要以社區實際發展狀況為基礎,來規劃布局智慧養老的服務內容、基礎設施、推廣措施和成本問題,防止由于了解不充分導致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第三,對于養老服務人員,政府要經常派人定期檢查并進行定期的崗位考核,還要不定期得重新評估老年人的需求,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經濟狀況來評估老人真正的需要。第四,完善制度建設,智慧養老是一個新興產業,在法律規范方面還不完善,引入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智慧養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智慧養老還會涉及到老人的隱私問題,在實行過程中,要保證信息安全及個人隱私。
(3)提高智慧養老人才的綜合素質
要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智慧養老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醫院、社區和養老機構的合作,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人才隊伍。還要提高智慧養老服務人員的待遇,通過公司補貼等優惠政策引導大學生從事養老服務,壯大智慧養老的隊伍。智能養老與智能設備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計算機應用于智能設備也越來越多,要鼓勵各大高校參與進來,讓學生了解智能設備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更好地應對智慧養老社區發展。
(4)加大宣傳力度,普及信息技術,關注老人情感需求
首先,可以利用媒體的力量來宣傳智慧養老,在電視、廣播、網絡上播放智慧養老宣傳片,無形中讓人們關注到智慧養老。同時,可以在社區舉辦智慧養老相關活動,讓工作人員展示智能設備的操作和使用方法,讓老人嘗試了解并使用智能設備,及時解決老人在使用智能設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次是信息技術普及。由于受教育程度和自身條件的限制,老年人難以理解智能設備的使用方法,無法使用智能設備。因此,可以在社區開展課程幫助老人學習使用智能設備,對于一些行動不方便的老人,服務人員可以去到老人家里提供幫助。最后,還要時刻注意老人身體和心理波動變化。根據美國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論,老年人處于成熟期(50歲以上),這一階段老人面臨的是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老年人的體力、精神大不如前,而且大多數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老人也會感受到孤獨,這就要求智慧養老人員每天在服務的時候多與老人進行情感溝通,關注老人的身心變化。
四、實際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1)實際應用價值
數據表明我國老齡化問題十分嚴重,而智慧養老有利于解決當下存在的養老問題。對老年人來說,智慧養老模式可以為他們提供低成本、高質量、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智能設備的運用可以隨時監控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加強老年人與外界的溝通交流,增強其幸福感和歸屬感;智慧養老可以減輕政府在養老方面面對的壓力。由于人們對養老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智慧家居、遠程醫療和老年文化產品將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不僅可以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可以滿足老人養老需求,改善老人生活質量。
(2)現實意義
智慧養老,與傳統的養老方式有很不同之處,是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會不斷普及。首先,隨著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養老行業供不應求的問題得到改善,政府對于養老問題的壓力得到減輕,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其次,運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能夠確保及時有效的數據信息共享,從而實現服務供需的高效整合,滿足老年人多維度養老需求;最后,構建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帶動了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重要的是使得養老產業迅速發展。綜上,針對智慧養老發展路徑的研究,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貝貝,陳超然,盧光莉,田光華.中國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40(17):3792-3795.
[2]郭安輝.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路徑分析[J].時代金融,2017(09):280+285.
[3]趙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1(08):82-84.
[4]陳亮.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機制研究—以鎮江市云陽社區為例[D].南昌大學,2020.
[5]黎婷.“互聯網+”背景下濱州市智慧養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
孫雯雯(2000-),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物流管理方向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大學第二十批大學生科研課題擬立項資助項目——社會科學論文類項目,項目編號:20CC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