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圓





【摘要】21世紀的教育強調的是素養教育,由“知識的本位”轉變為“素養本位”,培養的是能夠解決問題、有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人。英語課堂設計也由知識逐步走向英語學習活動觀。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個層次:學習與理解、實踐與應用、遷移與創新能改變學習方式,提升教學效果,為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提供有力的保障。文本以The Tiger and the Rooster作為教學設計案例,探討如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來設計語音繪本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知識、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并能在真實情景中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英語;英語學習活動觀;語音繪本;教學活動設計
美國于2002年正式啟動了21世紀核心素養研究項目。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中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形成了三大領域。培養全面的人才,需要依托各個學科來培養,而英語學科則依托四個核心素養來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在國內外都提出中小學核心素養的說法后,我國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后便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教育資源整合和學生的深度學習與發展提供了可操控的途徑,也為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英語教學效果、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
英語學科的學習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指的就是育人。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指導下,活動的過程和目標使圍繞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逐步從基于語篇學習走向深入語篇甚至是超越語篇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實現從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的轉化,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落到實處。
一、小學語音繪本教學現狀和現實意義
1.小學語音教學現狀和問題
我國目前小學語音教學基本上是大班教學,教師始終把課堂控制得牢牢的,很多語音活動都已經形成了套路,并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閱讀,而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所以,把英語當作知識而不是技能和素養來學,是英語教學的最大誤區。
其次,教師對語音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高,長期注重應試教育。平日對于學生口語發音過程存在的問題,教師可能會抱有“差不多”的想法,如,th組合的發音[θ],因為不太好發音,有的學生就將其讀成了[s]。這樣的學習模式和教學體系根本無法實現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的根本任務。
近些年頗受歡迎的自然拼讀法,只強調了如何拼讀單詞。而只會拼讀單詞而沒有依托主題意義的學習,是沒有溫度的,沒有情感的。所以,在近兩年的語音教學中,英語的學習變得更具人文性。因為繪本的加入為英語語音的教學添上了一抹亮麗的色彩。繪本閱讀為自然拼讀提供了語境,在繪本閱讀中融入自然拼讀,能讓學生實現從形到音的解碼提速、文本意義的精準解讀和閱讀速度的顯著提升,最終實現自主閱讀。
2.小學語音繪本教學的意義
繪本就是一種圖文并茂的學習資源。繪本一般以主題文體為依托,語言豐富精煉,以故事為線索,娓娓道來,深受教師和學生的青睞。融合繪本的語音教學更顯人文性,屬于一種新教法,能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學習理解語音知識,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對文本進行深入學習和剖析。
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一切新鮮的事物充滿著好奇,而繪本中的故事情節恰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理,有利于培養其聽力和語音發音的規律。
其次,利用繪本創設情景,可以培養學生的音素意識。開展利用語音繪本教學,不僅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形成音素意識,提高閱讀流暢度,還能促進學生的有效自主閱讀,創設積極閱讀體驗環境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此外,依托語篇的語音繪本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幫助學生更有層次、更系統地圍繞主題意義開展學習,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關于英語學科提出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目標,我們要培養的是能夠在真實情景中解決問題的人,培養具有關鍵能力、必備品格,擁有正確價值觀的人。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下的語音繪本教學恰恰就是改變學習方式,提升教學效果,為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教學的設計則需要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向核心素養來開展教學活動設計。筆者認為,如能將繪本故事合理地運用于課堂語音的教學之中,既可以創設整體的語音學習語境,同時也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音素意識,促進語言、文化、思維融合發展,使學生能圍繞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逐步從基于語篇學習走向深入語篇甚至是超越語篇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實現從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的轉化。最后能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落到實處。下面,筆者以The Tiger and the Rooster作為教學設計案例,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來設計語音繪本教學?
二、基于活動觀的語音繪本閱讀教學活動設計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設計,需要轉變固有的觀念,要從“記住知識再來提高能力”轉變為“在解決問題中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切合實際需求。結合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需要圍繞學習理解、實踐應用、遷移創新這三個層次來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在師生互動中體現出層次感,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驗、思考、表達。以主題語境為切入點,正確剖析和把握語篇內容,從整體到細節地深入學習,引領學生在理解文本中構建自己對主題的理解和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踐,對知識進行總結和內化提升。
1.語音繪本閱讀文本剖析
The Tiger and the Rooster出自于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攀登英語項目組的攀登英語閱讀系列·神奇字母組合。選擇這本語音繪本設計與大家探討的原因是,筆者在教英語人教版PEP四年級下冊Unit 1 Part A Let's spell的內容時,發現課本教材內容雖具有一定的韻律性,但結構比較單一,缺乏趣味性。此外,教材內容缺乏連貫性,情景呈現不夠豐富。基于此,教師對課本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構,融入繪本的元素,將語音知識置于繪本之中。繪本以其獨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語篇的帶動下學習語言知識。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對字母er組合的發音規律的掌握,又能使教學內容更加結構化、情境化。選取的繪本The Tiger and the Rooster屬于故事類語音繪本。從自然拼讀的角度來看,本繪本主要以字母組合er發音的單詞為依托,為含有字母組合er發音的教學提供故事載體。
(1)“What”主題意義和主要內容
繪本主要講述的是:農場里的一只公雞正在農場里覓食,一只饑餓的老虎看見了農場的公雞,一心想吃掉公雞。它害怕農夫發現,所以想盡各種方法騙公雞走向它。一開始老虎喬扮成一只會跳舞的公雞、一只會唱歌的公雞,但是都沒有成功,最后老虎拿著一朵漂亮的鮮花,躲在角落里等待著公雞。公雞非常喜歡鮮花,它看到鮮花后完全失去理智沖向了老虎。眼看公雞馬上要成為老虎的腹中之物,就在緊要時刻,老虎扔下了鮮花落荒而逃。原來是農夫拿著鐵錘趕跑了老虎,公雞幸免于難。這個繪本表達的是,要保持理智,不貪婪,堅決抵制誘惑,不能被別人的投其所好而蒙蔽了雙眼。
(2)“Why”寫作意圖
作者通過講述故事的發展過程,讓學生關注到公雞從沒有上當受騙到被老虎的投其所好所蒙蔽了雙眼,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最后農夫趕過來救了公雞,公雞幸而免于一難。公雞受誘惑的形象和農夫充滿愛和正義感的形象,能夠引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而思考:生活中遇到了騙子應該怎么靈活地處理和應對?
(3)“How”文體結構和語言修辭
本文為故事類語音繪本,講述了老虎用不同的辦法去引誘公雞上當,最后被農夫趕跑。從內容結構上看,本文從三部分開展:
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發生的開始。一只老虎看到了公雞一心想吃公雞。A tiger wants to eat a rooster.(重點詞匯:tiger、rooster)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老虎喬扮成各種模樣引誘公雞上當,但是公雞都保持了理智沒有上當,最后老虎拿出了一朵漂亮的花,公雞非常喜歡花。The tiger dresses up as a rooster dancer. But the rooster knows it is the tiger.The tiger dresses up as a rooster singer. But the rooster knows it is the tiger.The tiger holds a beautiful flower and waits at a corner.(重點詞匯:dancer、singer、flower、corner、danger)
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結尾。公雞跑向老虎,關鍵時刻,幸好農夫出現!農夫帶著鐵錘把老虎趕跑了,公雞虎口脫險。So he runs to the tiger. The rooster is in danger!But what's wrong with the tiger? Oh! Here comes the farmer with a hammer!(重點詞匯:farmer、hammer)
從語言功能角度看:全文不斷重復出現帶有9個er的音,貫穿全文。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字母組合er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效的練習,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音素意識。
2.基于活動觀的教學目標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理論普及讀本中提到:“新中國建設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目標從‘雙基’發展到‘三維’目標,再發展到《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學科核心素養’,每一次都是飛躍,都帶來課程體系結構、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乃至考試評價的必然變化。這些變化還必須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轉化為教學過程,最終轉化為學生的素養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行為必須發生變化——既不能被桎梏于‘雙基’目標,又不能停留于‘三維’目標,而是要更多地從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課程目標出發,站在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角度重新定位和明確教學目標。”
基于活動觀教學目標必須是先于教學過程的,它應該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點。它是教學活動的導向和教學評價的依據。它還能幫助教師不斷檢查、反饋和完善教學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①通過播放歌謠,讓學生初步感知字母組合er的發音;(學習理解)
②通過閱讀繪本封面和故事語境,理解故事大意,解答閱讀封面時提出的疑問;(學習理解)
③通過板書上關鍵詞、句、圖片的提示,學生能夠復述故事主要情節,并能完成相應練習;(應用實踐)
④通過問題探討,讓學生體驗感悟,聯系生活實際,對身邊的人、事物保持理智,增強預防上當受騙的意識。(遷移創新)
3.學習理解類的活動設計
第一層次的學習理解是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低階思維,類似布魯姆目標的最底兩層目標。它包括了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和整合。感知與注意就是先讓學生粗略瀏覽一下繪本的封面,知道本節課需要學習的大致內容。獲取和梳理一般是讓學生做一個Mind-map,畫一個圖示,把文字圖示化。學生可以拿出一張白紙,根據自己的理解勾勒出繪本文本的故事發展脈絡。當學生能找到每個知識點的關聯時就是學生做到了對知識的梳理,對繪本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及能對繪本進行概括和整合。
表1 ?繪本中的學習理解類活動設計
從表1可以看出,活動觀的學習理解不單純只是知道、了解、明白,它更強調一種遞進式的思考,獲取、梳理,概括、整理都是更復雜和更具有綜合性的結果。活動3和活動4體現了教師不再是作為知識的傳遞者,而是要做學生的引導者,引起學生學習的愿望,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活動主體。活動5和活動8引導學生分別借助圖片環游、思維導圖等方式,梳理與概括故事情節,逐步推測情節發展。活動6和活動9更是指向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
4.應用實踐類的活動設計
第二層次是應用實踐類活動,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應用等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復述繪本故事,這個就是應用實踐環節的描述與闡釋。接下來就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比如,語音繪本故事The Tiger and the Rooster中為什么公雞會上當受騙呢?這種深層問題的剖析和思考就是分析與判斷。學生如何聯系生活實際,如何預防上當受騙呢?這就是轉化為應用實踐中的內化與運用了。
從表2中可以看出,活動10留空間給學生自主探究閱讀,提出更多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設計不再是“滿堂灌”而是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活動13和活動14,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通過自主閱讀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思維,養成合作精神、公民素養和實踐能力。這也是深度學習的一種學習機制,是實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途經。活動17和活動19,依托語篇的學習,學生能夠在一個完整的語境中學習語音知識,促進學生音素意識的形成和建立,促進學生語言、文化、思維融合發展。
5.遷移創新類的活動設計
遷移創新類活動是第三個層次,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及想象與創造類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對繪本的價值取向進行批判與評價。比如,在教學語音繪本故事The Tiger and the Rooster時,問學生“你覺得這個老虎怎么樣?”等問題,還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表演故事。同時也要適時地對語篇的文體特征和修辭手法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這些都是遷移創新的活動設計。
這三個層次是層層遞進,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轉變,這三個層次是不可逆的。
從表3中可以看出,遷移創新是一個由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的一個標準,是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體現。“遷移”是學習發生的重要指標,是經驗的拓展和提升。有了知識的靈活“遷移”才會有“創造”的可能。遷移與創造是學生對學習結果的外化。
本節語音繪本課活動設計都是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來設計的,把“知識內容”轉化“學習任務”。情景素材的重要價值是形成驅動性任務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好的情景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學習,能夠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挑戰學生的認知角度。所以,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設計是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的有力保障。
三、小結與反思
高中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而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落實這一目標的重要教學參考路徑,為小學英語語音繪本教學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正如約翰·杜威所說:“如果我們仍用昨天的教育培養今天的兒童,那么我們就是在剝奪他們的明天。”我們的課程體系、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實施都發生了變化,所以教學設計也要隨之發生變化。
本節課的語音繪本教學設計有別于傳統的單一、沉悶的語音教學設計,本節課設計的語音知識不再是以知識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是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以語篇為依托,讓學生在整體的語境中感知er字母組合的發音,在自主提問、自主閱讀的學習探究中解決問題,從而掌握語音規律。它指向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感悟,而非結果的導向。這種教學設計符合教學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能夠真正培養到具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正向價值觀的人。
小學的英語語音繪本教學設計從觀念改變到落地實施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過程,仍有許多新目標、新設計、新做法需要探索和研究。在此只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借助巨人的肩膀,吸取前人的經驗,探索出更適合小學語音繪本閱讀教學設計和教學道路,讓學生能夠靈活大膽自信地運用知識去理解世界、探索世界、解決問題,舉一反三。希望學生在不斷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健全的人格,成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月霞,郭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所.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理論普及讀本[M].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3]蘇波蘭.在繪本閱讀中訓練學生語音的嘗試[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5(3):25.
[4]項建芳.英文繪本在小學英語語音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綜合版),2018(6):23-25.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