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 林貞花 李寶龍 劉海峰
[關鍵詞]“Mc-UGN”協同育人模式;新農科;人才培養
中國新農科建設的提出雖然始于2018年,但追根溯源,可以說從2013年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下發《關于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教高函[2013]14號)就已經肇開其端。
2019年以后,特別是有了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5日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再從“安吉共識”到“北大倉行動”直至“北京指南”,可以說新農科建設的宏觀規劃已經完成。在此背景下,全國各高校均積極推進新農科建設。那么,如何結合學校的特色、優勢和教學實際開展新農科人才培養,便成為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基于此,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綜合性大學,延邊大學結合區位和民族優勢開展了多方位的探索,“Mc-UGN”(Multiculturalism-University-Government-Northeast Asia)協同育人模式下的新農科人才培養便是其中之一。延邊大學地處東北亞金三角,與朝鮮、俄羅斯接壤,與韓國、日本毗鄰,是東北亞各國文化交流的重鎮和朝鮮族文化創生的搖籃,具有豐富的多元文化資源,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里的“Mc”指的是多元文化教育,“U”指的是實施該模式的高校主體,“G”指的是學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機構,“N”指的是學校能夠建立聯系的東北亞高校。
“Mc-UGN”協同育人模式,是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學校、地方政府、東北亞國家高校協同合作的育人模式,是校地協同育人的擴充和升級。它強調以學校為核心,以地方政府和東北亞高校為兩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最終實現三方的互促互進,合作共贏(詳見.圖1)。
一、“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目標
當前,中國的高等農業教育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新千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邁入由精英化向普及化轉變的進程,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農科高等教育規模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己成為世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大國。”新農科建設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究其根本來說,新農科建設的首要任務在于新農科人才的培養。”作為新農科建設責任擔當的高校,破解培養什么樣的新農科人才之題便成為當務之急。
(一)致力于有文化積淀的農科人才培養
作為新農科人才,其“新”的表現首先應該是在具備專業素養的基礎上,強化其綜合素養,其核心則是強化新農科人才的文化素質。新農科建設承擔著鄉村振興的使命,是要“全面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農業農村”。美麗鄉村建設和鄉風文明培育是新農科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新農科人才培養不僅要在專業上創新求進,同時也不可忽略文化的熏陶和積淀。《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強調,新農科建設要破除原有專業壁壘,推進“農文深度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同時“綜合性高校要發揮學科綜合優勢支持支撐涉農專業發展”。而延邊大學地處東北亞金三角腹地,是東北亞各國文化匯入中國的窗口,同時,作為一所具有民族性質的綜合性大學,又是多民族文化匯聚的園地,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Mc-UGN”模式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高校、邊疆民族地區和東北亞利用地域關聯結合在一起,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服務。所以,“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首先便是要發揮學校的地理、民族優勢,以及綜合性優勢,充分利用多元文化教育資源,開展多元文化教育。這里的多元文化指的是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更傾向于多元文化的融匯創新,與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多元文化教育有所差異。其中又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利用朝鮮族聚集地的優勢,了解不同民族農耕文化以及習俗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夯實學生的民族文化積累,為將來“鄉村振興”特別是延邊地區“鄉村振興”的管理與建設奠定基礎;二是借助東北亞各國文化匯聚區的優勢,讓學生熟悉東北亞各國的文化特點,掌握與東北亞各國農業交流的文化密鑰,為中國農業走向世界,從世界看中國農業做好前期準備。
(二)致力于契合社會發展的農科人才培養
新農科建設的宏偉藍圖歸根結底是要扎根在中國的大地上,高校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首先是要服務于國家的發展戰略,服務于國家“三農”建設。所以,新農科人才培養要堅持需求導向,要“探索農科建設的新路徑、新模式、新舉措,推動人才培養鏈、科技推廣鏈、農業產業鏈精準對接,助力鄉村振興”。這就要求新農科人才的培養必須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的建設和發展相契合。“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即是由此出發,一方面積極探索“新路徑、新模式、新舉措”,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培養契合地方農業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的考慮。該模式之所以把地方政府列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就在于打造校地協同平臺,在將地方需求納入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的同時,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前農村農業的發展態勢和需求,更早地接觸農業實踐,更好地把所學知識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從而助力鄉村振興,助推農業發展。
(三)致力于放眼全球的農科人才培養
中國的新農科建設從“安吉共識”到“北大倉行動”再到“北京指南”,國際化一直是新農科人才培養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如《安吉共識一一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中就指出:“對接農業創新發展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農林人才。”2019年9月19日,吳巖在“北大倉行動”中也提出,“基于人才培養國際化需要,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渠道,辦好中外教育合作項目,推進校際學分互換互認、學位互授聯授,培養國際型的高端人才。”“北京指南”則在提出的5大改革領域中專門設置了“協同育人機制創新實踐”領域,其中特別強調要創建“國際合作新機制新模式”,以實現農林教育與國外各方面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等”。以上言論不但強調了新農科人才培養國際化的問題,而且指明了國際化的方向、途徑和舉措。而延邊大學以其地理區位優勢,與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的很多高校一直有較為密切的合作,也一直把國際視野作為人才培養的必備素質來抓,在新農科人才的國際化培養上,具有先天優勢。學校明確把“具有國際視野”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寫進了培養方案,通過多種途徑來強化學生的跨國體驗,培養學生的國際適應能力,讓學生站在全球的視角看世界,看農業發展。
二、“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
在如何對應人才培養目標,充分利用良好的多元文化教育生態環境、與地方政府和東北亞高校的密切聯系與合作,以及綜合性大學的資源整合優勢等等進行新農科人才培養方面,“Mc-UGN”協同育人模式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
(一)構建“融文入農”的課程體系
延邊大學作為涉農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學科布局完善,能夠更好地實施開放協同,實現跨學科、跨學院聯動。因而具有利用學校公共資源以及吸收整合其他學科資源支持農科發展的天然優勢,能夠構建針對性較強的,更有利于“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開展新農科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特別是在多元文化教育、文農交叉融合方面得天獨厚。
首先,在通識教育方面,構建多元文化教育課程體系,融“文化”入農科。其一,學校確立“三時段一貫通”人才培養路徑,其中的“三時段”就是將人才培養分為“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和“多元方向培養”三個時段。“大類培養”重在夯實基礎,加強素質教育,“專業培養”注重專業素養和能力的培養,“多元方向培養”階段突出個性化發展,學生可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學術方向”“交叉復合方向”和“就業創業方向”等不同方向的課程。而“一貫通”就是將多元文化教育貫通到農科人才培養全部時段。在這方面,學校著力構建“四大類”課程,即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學、課外培養;“三大教育內容”,即民族特色、區域特色、以多元文化特色為主的“四大類、三大教育內容、若干個系列”的多元文化課程體系,將跨文化素質教育與農科專業教育相結合。具體如表1。
其二,考慮到學校的綜合性特點,多元文化課程設置在體現全校各學科各專業資源共享的同時,也針對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有區別地選擇和設置多元文化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科與專業的多元文化教育需要。在農科方面,除了關于東北亞各國歷史與文化的課程,如《朝鮮歷史與文化》《日本文明的歷史變遷》《東北亞民族歷史與文化》等系列課程外,還開設了如《環境與人類》《花藝欣賞與中國花文化》《朝鮮族傳統食品與健康》《韓食文化》等與農科緊密結合的系列課程。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和素養需求,進一步提高農科學生的文化底蘊和綜合素質,提升農科學生未來發展的社會和國際適應性,拓展農科學生的未來發展空間。
其次,在專業教育方面,構建文農交叉的課程體系,融“文科”入農科。在新農科人才培養中,學校在培養方案里設置了“交叉復合”選修課程模塊,在專業課程層面體現多元與融合。其中較多的是經濟、經營、管理類,如《創業營銷學》《創業學概論》《創新創業與企業家精神》《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電子商務》《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學》《經濟思想史》等等;還有寫作類,如《秘書實務》《應用寫作》;文化禮儀類,如《社交與禮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花藝欣賞與中國花文化》;民俗類,如《朝鮮族民俗》《朝鮮族傳統紋樣》等。同時延邊大學各專業均設有面向全校各學院各專業的開放課程供學生互選學習,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充分滿足了新農科人才培養的需求。
(二)構建“往來交互”的校地協同育人機制
“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是協同,想要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適應全球化發展的農科創新人才,協同育人是必經之路。正因如此,《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明確指出,新農科建設要“探協同發展之路,創建產學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旋轉門”,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單位用人需求和學生實現就業的良性互動。”協同育人包含多層面的協同與合作,延邊大學在強化科教協同、產教協同的同時,不斷拓寬校地協同和國際協同的農科人才培養路徑。在校地協同方面,著力構建與地方政府的共同參與、往來互動、彼此促進的人才培養機制。具體舉措是建立三條通道:
其一,建立地方政府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通道。一是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聽取地方政府及相關科研院所的意見,并融入到課程設置當中去;二是政府為學生到地方農業相關部門進行調研以及實習、實訓、實踐創造條件并給予一定的引導。
其二,建立學生參與地方農業建設與發展的通道。一是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地方農業建設的研究、規劃和指導,如延邊大學的農科學子每年進行邊疆農村發展調研,研究制約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二是學生通過立項、參加比賽等間接服務地方農業發展,如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展延邊蘋果梨、黃牛等相關項目落地實施等。
其三,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通道。主要是開展訂單式農科人才培養。訂單式人才培養是專門針對地方農業發展需要而開展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是需求導向、產出導向在農科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根據地方的需要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對應的人才,服務于“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
三條通道的建立,形成了學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良性循環,形成農科人才培養的內外合力。
(三)構建“全球站位”的國際協同育人渠道
國際化人才是新農科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而國際化人才的核心內涵應該包括“全球意識、國際化視野以及參與和影響國際事務的能力這四個方面”。延邊大學是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學校,而“Mc-UGN”協同育人模式體現其獨有價值意義的不可或缺的一環就是搭建國際協同育人平臺,該模式下的新農科人才培養在“共建‘一帶一路北線農業科教合作中心,加強與國外涉農校所合作,打造國際化農業科技教育創新聯盟”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延邊大學的多元文化教育可以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國際化培養打下了思想和文化基礎,在此基礎上,又廣開渠道,利用與東北亞相關高校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不斷強化農科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視野以及參與和影響國際事務的能力。
第一,拓寬國際交流渠道,強化跨國文化體驗,樹立學生的全球農業視角。通過利用學分互換或共同管理學位機制,開展留學、寄讀或短期學習,以“3+1”“2+2”模式有計劃地選送優秀本科生赴韓京大學、濟州大學、日本山形大學等國外高校學習,讓學生走出國門,置身國外,切實體驗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不同的農業需求、不同的農業科技水平和發展走勢,從而更好地了解世界農業,并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去審視世界農業的未來。
第二,不斷加強國際合作的深度,多層面跟進國際最新農業動態,強化學生的全球農業觸角。首先,學校與韓國全北大學舉辦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食品科學與工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其次,與韓國首爾大學、江原大學,日本弘前大學等涉農學科專業進行了學生的交換培養與聯合培養;再次,聘請國外專家學者為本科生兼職授課,選派青年教師赴國外攻讀學位或短期進修,引進國際教育資源和教育理念,開拓了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養國際化的創新型農林人才。
第三,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幫助學生了解國際農業學術前沿,培養學生的全球農業思維。一方面通過“長白山論壇”等學術論壇、“中韓動物科技創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合作基地把東北亞高校的農業學術最新成果引進來,讓學生參與到學術會議和基地活動中來;另一方面,通過帶領學生參加國外的國際學術會議,把學生帶出去,在了解國外學術研究前沿的同時,也了解國外的農科學生在做什么、想什么,并通過交流交往,熟悉國際交流交往過程中應該注意的禮儀事項,見微知著,為將來參與國際農業事務做好鋪墊。
三、“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的建議與思考
近年來,延邊大學在“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實踐中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學生的學術研究、競賽成績、就業情況都有了顯著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該育人模式實施以來,延邊大學農學院人才培養成效顯著,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穩步提升,用人單位滿意度和社會需求適用度達90%以上。近3年學生考研率近40%,其中88%以上考取雙一流院校。近3年平均就業率90%以上,畢業生就職于大北農、和豐、茅臺酒集團等大型農牧相關企業,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技術管理等重要崗位。近90%的用人單位認為延邊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開發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校生每年超過50%的學生參加雙創項目、專業賽事或者直接參與教師科研項目。近3年,學院參加專業賽事獲省級以上獎勵91余項;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100余項,參與發表論文16篇,參與申請專利6項。同時,也帶動了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科研平臺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的發展。
在探索和實踐中,我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和看法,以及推行“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的要點和關鍵。
(一)立德樹人是宗旨
在多元文化教育中,一定要有正確的引導,要有貫穿始終的主線,那就是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所以,在“融文入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突出兩個基因:一是突出各國文化的優秀基因。在整體描述各國的文化,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性的同時,要將各國文化中的優秀因素篩選出來,突出出來,弘揚正能量;二是突出紅色基因,在講述朝鮮族歷史文化時,要注意結合實際,傳承紅色基因。延邊大學所在的延邊地區有“山山金達萊,村村紀念碑”之稱,是一片被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過的土地,每一個鄉村都是紅色教育基地。這些紅色教育資源可以隨時隨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
(二)整體設計是關鍵
“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是需要一個學校的整體力量來共同完成的,所以能否順利實施、取得成效,關鍵要看實施主體能否做好項層設計。對內而言,能否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學科、特色等優勢,能否將設計意圖和理念貫穿到各學院、各職能部門,各部門和任課教師能否形成共識,是順利實施“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的前提,而這些都需要學校的整體設計和考量;對外而言,與地方政府的協同,與東北亞高校的協同等等也都需要學校的宏觀籌劃,所以在“一體兩翼”的模式布局中,主體高校是核心。只有做好頂層設計,主體高校、地方政府和東北亞部分高校才能形成一個具有內生動力的、能夠互相帶動和推進的循環系統,才能最終實現“互促互進、合作共贏”。
(三)持續發展是方向
首先,新農科人才的培養不能只看當下,要放眼未來,要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基礎,所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空間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可行性策略有三:一是將本碩博貫通機制納入“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打開通路;二是借助與東北亞高校的協同機制,為學生創造更多更好的出國深造機會;三是不斷優化訂單式農科學生的培養方案,結合地方需求實際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量身定制、專門培養、長遠規劃。其次,要適時打破“Mc-UGN”協同育人模式下新農科人才培養局限性。“Mc-UGN”協同育人模式雖然放眼國際,但國際協同的范圍畢竟局限于東北亞高校,隨著學校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需要做好"Mc-UGN”改版升級的準備工作。
此外,在新農科人才培養過程中,還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等思想、理念,以及涉及“三農”的重大戰略內容,注意最新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培養知農愛農、懂技術、善經營,有“大國三農”情懷的新型人才。這是培養一切新農科人才的基礎,更是推行“Mc-UGN”協同育人模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