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昌
【摘要】 自明朝建立以后,重新確立了傳統的東亞封貢體系。朝鮮作為這一體系的重要參與國,雖對明表示臣服,幫助維護東北亞的秩序,但在表面下,表現出巨大的離心力,在國家利益和藩屬國義務之間來回搖擺。最后由于壬辰戰爭帶來的破壞,朝鮮失去了自保的能力,在后金的壓迫和國家利益選擇下放棄了與明朝的封貢關系。本文以明朝的封貢體系為切入點,探究朝鮮對明的搖擺政策。
【關鍵詞】 明朝;朝鮮;朝貢體系
【中圖分類號】K248?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6-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19
一、前言
明朝洪武年間即建立了以明為核心的東亞國際秩序——朝貢體系。何為朝貢國體系?日本學者濱下武志對此的解釋最為深刻:朝貢體系是歷史上中國國內關系在外交關系上的延續和應用,是中國憑借綜合國力,使周邊小國為了經濟利益接受中國冊封并定期朝貢的體系。①可見中國作為體系中心,尋求的是周邊小國的臣服與認同,政治上只要求進行松散的聯合,這一特征就給朝貢國留下了很大的政策自主空間。朝鮮作為傳統上中原王朝的朝貢國,就利用這一空間,從自身利益出發實行對外政策,表現出對明朝的離心傾向。
二、高麗與東亞朝貢體系
朝鮮作為高麗王朝的繼承者,基本沿襲了高麗王朝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北部領土問題上繼續推進對女真人的征撫政策。這不僅影響到它與明朝的初期關系,也是朝鮮對明朝離心力的重要來源。因此需要對高麗王朝的對外政策有個簡單的認識。
自高麗王朝建立以后,一直奉行“事大”與“交鄰”的政策。10世紀中葉至12世紀初,由于遼、金、蒙古的崛起,先后替代了以中原漢族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制。②
遼朝曾三次征伐朝鮮,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朝鮮雖然保持了國家的獨立,但為了通過朝貢貿易獲得經濟上的好處以彌補戰爭給國內帶來的損害,選擇向遼朝稱臣納貢。同時由于遼朝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失敗,這一地區的女真部族紛紛向高麗進貢。在金建國前,女真部落與高麗的朝貢貿易幾乎一直未曾中斷。作為遼朝屬國的高麗按傳統的朝貢關系,本應斷絕與女真部族的來往,但依然選擇接受女真部族的朝貢。可見高麗在向遼進貢稱臣的同時,也追求與朝貢體系相類似的預設。③1115年女真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隨著對中原的領土擴張,金不僅拋棄了長期視高麗為“父母之邦”的自卑外交政策,而且迫使高麗奉表稱臣。④高麗在力量對比懸殊和“事大”的外交思想下,選擇向新的中原強權就范。
此后,蒙古部族被統一后,自1231年起就開始大規模征伐高麗,直至1260年元朝與高麗正式建立朝貢關系。此后高麗國王和世子即位,均接受元朝的冊封。元朝為了征服日本,設置征東行省,將高麗建設為進攻日本的軍事基地。各種備戰政策消耗了高麗大量人力物力,使高麗國內政治經濟趨近崩潰。高麗與蒙古的朝貢關系是完全“異化”,高麗受到宗主國巨大的壓力和束縛,失去了獨立自主施政的權力,可以說淪為元朝的附庸國。
縱觀高麗對遼、金、元的朝貢關系,高麗通過多次戰爭阻止了遼、金直接統治半島,維護了國家的獨立。與遼、金兩國展開朝貢關系后,以自己國家利益為核心,抓住機會向中國東北地區開拓,但這一政策在元朝的壓力下暫時中斷。
三、朝鮮初期與明朝的關系
隨著蒙古勢力的消退,高麗王朝末期的恭愍王得推行反元、親明的外交政策,但也派兵攻擊遼陽、沈陽地區,重新開始對女真部族施壓。⑤恭愍王被殺后,實力人物李仁任把持朝政,放棄了恭愍王的外交政策,并和已經斷交的北元政權恢復關系。高麗內部親元勢力認為可以趁明朝征討北元時出兵遼東,以阻止明朝在鐵嶺設衛的企圖,這遭到了李成桂等將領的強烈反對,進而導致了李成桂的叛變,即“威化島回師”。李成桂占領開京后實際掌握高麗朝政,后在新興士大夫階層和追隨李成桂的武將們的擁立下,自任國王,并向明朝朝貢,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建議下,改國號為“朝鮮”。⑥
明朝建立之初,因為將主要精力用于對付殘元勢力,所以沒有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經營加以關注。此時的朝鮮需要同中原王朝重新建立封貢關系,以獲得經濟上的巨大收益。李成桂便多次派遣使者入貢,請求頒賜國王印信、誥命。然而,雙方在遼東問題上存在矛盾,再加上因朝鮮所上表箋用詞而發生的“表箋風波”,明朝對李成桂的請求不予理睬。直到明太祖去世,李成桂仍未得到正式的冊封。建文帝即位后派使臣赴朝鮮宣布誥命,冊封登基不久的李成桂之子李芳遠為朝鮮國王,并賜以金印,雙方終于正式建立朝貢關系。明朝“靖難之變”后,朱棣即位。朝鮮獲悉后立刻遣使入明,并請求向朝鮮國王頒發新的誥命和印章,朱棣對朝鮮的舉動非常滿意,便馬上依奏新頒誥命、印章,兩國的關系因此走向融洽。
但在遼東問題上,朝鮮建立后,雖然對明朝表示歸順,但延續了高麗向北擴張的政策,女真部族進行招撫和征伐。自明成祖即位后,明朝開始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經略。而朝鮮也在大批分封女真人以各種朝鮮官職。對此,明朝令朝鮮斷絕與女真的“私交”,朝鮮并不以為然,還是繼續對女真實施拉攏與打擊并重的政策。⑦隨著與明朝朝貢關系的穩定發展,朝鮮國內經濟文化重新走向繁榮,向南與日本的“交鄰”也重新開始,這里的日本主要是對馬藩。按照明朝朝貢體系的要求,朝貢國之間不得有“私交”,可朝鮮一直保持和對馬藩的貿易往來,因朝鮮視日本為“夷狄”,通常將這種貿易冠以“朝貢”的稱謂。⑧在明朝的東亞朝貢體系之下建立以朝鮮為中心的小朝貢體系,享受由此帶來的各種經濟利益。
朝鮮對明朝會出現這種矛盾性政策,主要原因是明朝的朝貢體系又回到了傳統的統治方式之下,即中原王朝只需要周邊國家進貢與請求冊封,就不會對藩國有過多干涉。這給朝鮮留下了可發揮的空間,在無外部勢力直接施壓下,朝鮮選擇國家利益,欺瞞和反抗明朝的要求,對南北兩股政治勢力采取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朝鮮表現出的這種離心力,隨著國力的恢復逐步加強,最后在壬辰戰爭前達到頂峰。
四、壬辰戰爭前朝鮮“辯誣”事件
在壬辰戰爭爆發之前,朝鮮方面就曾了解到日本企圖通過朝鮮入侵明朝的計劃,于是在1590年派通信使前往日本。在整個行程中,雙方產生了許多摩擦,如宣慰使事件、國分寺事件、禮單事件等。⑨通過使團成員與日本方面的接觸,大致了解了日本“假虞滅虢”的計劃,并將這一消息傳回朝鮮國內。
朝鮮理應履行藩屬國義務,向明朝據實奏報,而朝鮮國內卻對是否奏報展開了激烈爭論。反對奏報方認為明朝曾要求朝鮮斷絕同日本對馬藩的“私交”,而朝鮮陽奉陰違,繼續與其保持往來。如果向明廷奏報倭情,必定會透露出向日本本土派出通信使的情況。朝鮮最后決定不向明朝派出專門的使臣去奏報,而是延遲至1591年5月派出圣節使的身份赴明,順便“略具倭情”。⑩
與此同時,已經有大量日本即將入侵朝鮮的告警情報通過不同的渠道送入明朝,其中含有朝鮮要作為日軍的前鋒入侵明朝的消息。萬歷十九年(1591年)閏三月二十一日(公歷4月14日),琉球朝貢船駛入福建,以正式的奏報方式向明廷匯報了日本企圖入侵明朝的消息,就基本證實了明廷先前收到的各種消息。?關于朝鮮私自通信日本,經由各方情報扭曲,變成由其作為向導,引日本入犯。朝鮮就倭情遲遲不奏報明朝,最終引起明朝的懷疑,造成了壬辰戰爭前雙方之間的信任危機。
對此一無所知的朝鮮卻要求使臣“行到遼東地界則刺探消息,皇朝若專無聽知,則便宜停止咨文,切勿宣泄。”?1591年5月,朝鮮賀節使進入遼東后,就發現朝鮮將作為前鋒引導倭寇入侵之類的流言在明朝國土上傳播。朝鮮使臣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到達北京后隨機應變,將有關倭情咨文遞交禮部,明朝給出了積極反應“禮部題,朝鮮供報倭奴聲息,與琉球所報相同,宜獎賞激勵”,這樣朝鮮稍許擺脫了引日軍入侵的嫌疑。?
1592年2月,海商許儀后等人的情報傳到明廷,進一步證實了關于日本即將挑起戰事的情報,其中也有關于朝鮮將作為日軍先鋒入侵明朝的說法。因此明朝兵部“使遼東移咨于朝鮮,問其然否”。面對這種情況,朝鮮于1592年10月派出了正式的奏報倭情的奏請使,攜正式的辯誣奏文入京陳辯。在咨文中,朝鮮首先表明,先前獲得的日本入犯情報已通過使臣轉達;其次指責日本是故意傳播朝鮮向導入犯的假情報,意圖離間兩國關系;最后訴說自己的委屈,并表明自己的衷心。?明朝則選擇相信了朝鮮的說法。
綜上,在壬辰戰爭爆發前,朝鮮的離心傾向達到頂峰。從“辯誣”事件的發生發展上可以看出,朝鮮雖然在傳統史觀的角度下是朝貢體系里的模范國家,但在實際操作中,對明刻意保持距離,選擇性的在一些問題上進行溝通與合作,有時則表現出對明朝的不信任。朝鮮在朝貢體系下,一直試圖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造成離心力越來越強,表現出對明“事大不誠”,并在壬辰戰爭前的“辯誣”事件中達到頂峰。
五、壬辰戰爭后明與朝鮮的關系
歷時7年的壬辰戰爭期間,是朝鮮與明朝關系最為緊密的時期,但因距離拉近,兩國關系并未表現出和睦的跡象。戰爭實際使朝鮮再一次感受到來自宗主國的巨大壓力與束縛。在軍事行動和糧草供應等問題上,兩國的文臣武將嫌隙不斷。最后導致朝鮮在“丁酉再亂”時牽涉進丁應泰彈劾楊鎬事件中,明朝對朝鮮的不信任感再次萌生,迫使朝鮮國王李昖不得不上表“辯誣”。?
壬辰戰爭后,東亞國際秩序似乎又回到了正常狀態。但作為主戰場的朝鮮,社會經濟遭受重創,人口大量減員,土地荒蕪,朝鮮王朝就此由盛轉衰。其曾經試圖構建以其自身為宗主國的“南蠻北狄”封貢體系也化為了泡影。?明朝作為宗主國,在這場戰爭中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遼東地區的控制力也在戰爭中衰弱。女真部族抓住地區權力真空的機會成功崛起,成為了影響明與朝鮮關系的一個新勢力,也成了東亞封貢秩序的新挑戰者。
實力衰弱的朝鮮在一個較短時期內,感激于明朝的“再造之恩”,兩國的關系變得緊密,此后多次對配合明朝對女真部族進行打壓與安撫。朝鮮雖然失去了過去的實力,但實際上它的離心力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即對明與女真的關系上表現出搖擺性政策。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贏得對明朝的薩爾滸大捷,明朝就此在遼東地區進入戰略防御。隨著后金在遼東的攻城拔寨,逐漸顯露出逐鹿中原的勢力。但后金在對關內發動進攻前,決心消除后方隱患,即朝鮮。丁卯之役后,后金與朝鮮結為兄弟之國,建立外交關系,朝鮮不得不向后金輸送大量物資以保國家周全。1636年,皇太極自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朝鮮拒絕承認,導致皇太極親征朝鮮,兵鋒直抵朝鮮首都漢城。朝鮮國王李倧逃至南漢山城,被圍四十天后出城投降。朝鮮就此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系,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六、結語
由此可見,在傳統的東亞封貢體系下各政治實體關系其實是松散的,朝貢國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性。朝鮮在國家利益面前,“事大”義務顯然被放在第二位。朝鮮出于經濟利益,還試圖建立屬于自己的封貢體系,面對明朝斷“私交”的要求置若罔聞。這也說明,朝貢國對朝貢關系接受的程度是千差萬別的:有的朝貢國完全接受儒家思想,把它當作本國的意識形態,例如越南;有的擁有與中國類似的一套預設,如暹羅;朝鮮則是對這套預設的追求者。?
朝鮮作為朝貢體系內重要國家,對明朝的認識存在全面認同以外的不同認識,這就在處理與明朝的關系時,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力圖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即在“誠心事大”的表面掩蓋下,對明朝有所保留。
皇太極即位稱帝后決心征服朝鮮。朝鮮戰敗投降,與后金訂立城下之盟。朝鮮的搖擺政策表現為倒向后金,確立了與后金的主從關系。
注釋:
①鄭潔西:《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萬歷朝鮮戰爭與16世紀末的東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頁。
②楊雨蕾、魏志江等:《韓國的歷史與文化》,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頁。
③李蒙蒙:《壬辰戰爭前朝鮮王朝外交行為變化探析——以鮮日、鮮明關系為中心》,《當代韓國》2020年第1期,第98頁。
④楊雨蕾、魏志江等:《韓國的歷史與文化》,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頁。
⑤楊雨蕾、魏志江等:《韓國的歷史與文化》,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頁。
⑥楊雨蕾、魏志江等:《韓國的歷史與文化》,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頁。
⑦李蒙蒙:《壬辰戰爭前朝鮮王朝外交行為變化探析——以鮮日、鮮明關系為中心》,《當代韓國》2020年第1期,第99頁。
⑧楊家寧:《壬辰戰爭后東亞國際秩序的演變與重構》,延邊大學2019年學位論文,第15頁。
⑨解祥偉:《壬辰戰爭期間朝鮮對明辯誣問題研究》,暨南大學2014年學位論文,第17頁。
⑩解祥偉:《壬辰戰爭期間朝鮮對明辯誣問題研究》,暨南大學2014年學位論文,第17頁。
?鄭潔西:《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萬歷朝鮮戰爭與16世紀末的東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頁。
?王凱:《壬辰戰爭時期中朝官員交往研究》,暨南大學2016年學位論文,第14頁。
?解祥偉:《壬辰戰爭期間朝鮮對明辯誣問題研究》,暨南大學2014年學位論文,第18頁。
?解祥偉:《壬辰戰爭期間朝鮮對明辯誣問題研究》,暨南大學2014年學位論文,第18頁。
?解祥偉:《壬辰戰爭期間朝鮮對明辯誣問題研究》,暨南大學2014年學位論文,第27頁。
?楊家寧:《壬辰戰爭后東亞國際秩序的演變與重構》,延邊大學2019年學位論文,第24頁。
?費正清等:《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