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建云
本著“每一粒種子都有萌發的力量”的育人理念,2021年我校開發和實施了四季成長課程,相繼開展了以校級、年級、班級為單位的“傳承紅色基因,共筑偉大夢想”“我和蔬菜共成長”“瘋狂動物城”等綜合實踐活動。在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帶領下,我校學生走進鄉間、走進企業、走進大自然,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獲得了成長。
為了充分發揮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校積極發揮家長委員會的職能。
第一,利用社會大課堂,融合社會教育資源。我校召開了家委會專題會議,討論了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形式和內容,并通過共同商討最終確定了“班級研學十步曲”活動方案,內容包括研學主題、研學基地、研學時間、活動分工、安全課程、禮儀課程、實地研學、研學交流等。在以“實踐出真知,活動促成長”理念的指引下,我校與家委會聯手,帶領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活動體驗中有所收獲。
第二,參與值日護衛隊,保障學生的安全。由于我校學生較多,且校門口的公路是交通主干道,為了保障學生上學、放學途中的安全,每學期開學前,我校都會邀請家長志愿者參與護送學生的路隊,協助學校保安和值日教師,一起疏導接送的家長和車輛,確保放學時安全通道秩序井然、暢通無阻。
第三,設立家長大講堂,開闊學生視野。因為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各有優勢,所以我校邀請家長走進班級、學校,參與教育教學活動,讓家長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比如,我校在糧食日邀請了從事農業研究的家長為學生講授種糧的過程;在安全周邀請了在藍天救援隊工作的家長開展了“日常生活自救自護常識”講座;“家長大講堂”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第四,提供才藝大舞臺,拓展培養學生的新途徑。一是邀請有才藝的家長參與校本課,彌補教師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二是邀請有才藝的家長積極參與學校體育節和六一慶祝活動,擔任評委、參演者、策劃者等;三是邀請有才藝的家長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
“春天里,讓我們播下希望的種子”種植活動是我校每年都會舉辦的一種特色活動。在春天時節,我校會給予每名學生一粒種子,有蔬菜籽、花籽、水果籽等選擇,并倡議學生在家里或教室里種植。在家長和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需要負責澆水、施肥、除草、捉蟲等,并寫好觀察日記和種植小報。在五月的種植展中,各班教室走廊門口都會擺滿各種各樣盛開的鮮花,或是各式各樣的蔬菜。這項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勞動習慣等。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是每個學生的夢想,我校設立了“考察探究”課程,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帶領學生開展研學活動,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人生經歷。以“坐著火車去旅行——威海站”研學活動為例,我校家委會委員和教師在出發前按照“研學十步曲”確定了
相關項目和內容,并對學生開展了針對性的課程指導。這次研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大多數是第一次登上火車,第一次與這么多的同學一起旅行。在火車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井然有序地坐在座位上,有的在交流窗外景物,有的與同伴分享自己的食物,車廂內一片溫馨、和諧。下車后,家長和教師帶領學生先后參觀了威海市規劃展覽館、博物館和科技館。在規劃館里,學生們對威海市的地貌圖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岳岳的爸爸知識豐富,他擔任了講解員,為學生們講解了與威海相關的地理知識,并引導學生對比威海的過去和現在,感受家鄉的巨大變化,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學生在這趟充滿樂趣的列車之旅中有了滿滿的收獲。
我校以整合學科課程為目標,確定了不同的研究主題,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研究對象,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例如,為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保護自然的情懷,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親子之間的情感,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我校圍繞“情在課堂師生間”“情在童話故事里”“情在自然山水中”“情在指尖靈動上”“情在火紅國旗下”五大主題,開展了“紅領巾尋找家鄉美,創意樹葉樂翻天”活動。該活動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在科學課上,教師帶領學生了解了樹葉的種類、顏色和作用,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樹葉,激發他們探究樹葉的欲望;在語文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漂亮的樹葉變成了一首首清新的小詩、一個個動人的童話故事;在數學課上,教師利用樹葉向學生傳授排列、分類、周長等知識;在音樂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利用樹葉吹出各種聲音;在美術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做樹葉拓印畫,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制作出各種樹葉作品。
2019年元旦節來臨之際,我校迎來了2019年“成長豐收節”慶祝活動,學生通過現場匯報和成果展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長與收獲。在活動中,各社團學生大顯身手,“四驅車拼裝”社團的學生爭分奪秒,完美地將一個個零件巧妙地安裝成功;“原木制作”社團的學生用畫筆在不起眼的木塊上描繪了心中的夢想;“孝行印記”社團的學生利用廢品泡沫傳承了孝行文化;“繩藝”“海報宣傳”“戲劇裁剪”等社團引領學生欣賞和追求藝術美;“網頁制作”“航模”等社團引領學生走進科技的殿堂。
一年四季,從溫暖走到嚴寒,從教室走出室外,從課本走向自然,我校實施的四季成長課程,讓每一名學生體驗最美的課堂,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成長。
近年來,我校開展了“家長學校講堂”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活動效果,受到家長的一致歡迎。家長學校講堂的講授內容以學生平常出現的問題為主,在此基礎上,我校決定開發家長學校課程,形成系列課程教材。
一是問卷調查,現狀分析。我校課題組成員面向家長和教師進行了問卷調研,了解家長需要在家庭教育方面獲得哪些幫助,并邀請優秀教師加入課題研究,通過數據分析確定研究方向。
二是確定主題,明確目標。我校課題組專門召開了成員會議,圍繞課題研究共同探討了“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應如何進行研究”“應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應以什么形式呈現研究成果”等問題,通過共同討論初步形成了“家長學校課程開發與實施路徑研究”的課題研究方案,使課題組成員明確了課題研究的步驟和人員分工等。
三是系統理論學習,確保研究方向。我校組織教師學習了專業刊物上的相關理論和成功經驗,促使課題組教師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知識。
第一,依托微信讀書群,學習相關理論。為了提高課題推進的整體效率,提高課題組成員的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以適應家庭教育課題開展工作的需要,我校課題組制訂了“與書相遇”活動的規則并建立了兩個讀書小組,通過朗讀、分享家庭教育指導叢書,學習家庭教育指導先進經驗,提升研究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導水平。
第二,結合校本資源,完善課程設置。我校課題組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結合搜集到的資料,開設了家庭建設、身心健康、習慣養成、禮儀傳承、家校合作這五個方面的課程。在家庭建設課程中,我校又根據家庭的現實情況,開設了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隔代教育、二胎家庭、特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具體
課程。身心健康課程主要用于指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習慣養成課程重點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用于幫助家長在生活中塑造孩子良好的習慣;禮儀傳承課程,從家庭禮儀和社交禮儀兩方面對家長進行指導;家校合作課程用于指導家長有效地進行家校溝通,與教師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
第三,“點單式”家校服務,推進課程實施。隨著家長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他們對子女教育問題更加重視,家校合作被賦予了更高的期待。建立怎樣的家校關系以及如何形成合力來推動學生發展,是我校課題組一直積極思考并探索的問題。我校課題組決定讓所有課題組成員兼任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志愿服務團隊的成員,定期為家長
上課,組織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理論培訓,向家長介紹孩子的在校表現,以加強教師和家長的溝通、交流,讓家庭和學校緊密銜接起來。
一是提供家長講堂。什么樣的家庭成就什么樣的孩子,家長要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我校課題組成員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時間,為有需求的家長開展“家長講堂”活動,向家長傳授教育孩子的心法和技法,從根本改善親子關系,引領家長從提升自我開始,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是開展社區活動。我校課題組成員定期利用休息日到社區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如在端午節開展“縫制香包”親子活動;在新年開展親子“剪窗花”活動等。課題組成員還根據家長的需求,在社區開展精彩講座,讓家長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享受優質的家庭教育資源。
三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校課題組成員結合學校的工作以及家長的需求,開展“家長大講堂”活動,開闊了學生視野,增進了親子感情。在“家長大講堂”活動中,家長走進班級、學校,參與教育教學活動。
四是主題推送。我校課題組定期通過學校公眾號,向家長推送家教指南,如在開學季推送開學指南;在復習季推送復習好建議;在雨水季推送防溺水知識等,通過一系列主題文章的推送,我校發揮了綜合實踐課程的效果。
五是“一對一”家訪服務。根據每個家庭的不同需求,我校課題組成員還走進學生家庭,進行“一對一”家訪,傾聽每個家庭的真實故事,確保家教指導課程服務于每一個家庭。
首先,我校課題組對于研究中的所有材料進行了整理和匯總;其次,課題組通過研究,創編了與家長課程配套的教材,用于提高家長的教育理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再次,課題組充分發掘了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開展了多次綜合實踐活動,為學校與家庭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有效地提高了家長的教育水平;最后,課題組認真撰寫結題報告,以期為今后的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總而言之,為了創新開發體系化的家長學校課程,我校還需進一步努力,積極創編教材,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充分發掘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為學校與家庭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進而為家校共育開拓出一條有價值的新路徑。
(本文系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三里河小學家庭教育研究辦2020年度家庭教育專項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20JTJYY226)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三里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