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昭君
摘要: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思維是學習的關鍵,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如果只是背誦難以獲得真正的提升,只有完善自己的思維邏輯才能學習的更輕松、更高效。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為載體,結合教師的親身實踐,對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的這一論題進行一番詳細的個人觀點說明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能力;現狀分析;培養策略
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開展擴展性的綜合化語文教學課堂,開展趣味性的多媒體語文教學課堂,開展討論性的小組化語文教學課堂以及開展實踐性的讀寫化語文教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思維。
一、小學生語文課堂的學習現狀與分析:
一些小學生過于浮躁,難以靜下心來讀書,對于精神世界的構建欠缺,自主閱讀的意識較低,大量的電子產品充斥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這都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需要正確處理自己與網絡的關系,合理利用網絡,妥善安排時間,認真進行學習。教師也需要優化學習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
除了學生的個人原因,一些語文教師的個人素質比較低,文學修養不足,沒有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延伸和拓展,缺少對學生的鼓勵,對學生態度嚴肅,這也是打擊學生積極性,難以擴展學生思維的原因。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開展擴展性的綜合化語文教學課堂,為學生提供自由環境
小學語文教師要開展擴展性的綜合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范圍中收獲更多靈感,為學生提供自由環境。語文教師應該遵循發展性的原則,設置豐富多彩的綜合性探究活動,打開學生眼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靈感,增強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校可以專門開設“讀書角”、“精讀書房”、“讀書分享會”等活動,還可以利用自習課時間為學生播放一些經典優質的電影,并鼓勵學生寫讀后感,教師可以對優秀的作品進行表揚并展出。教師還可以班會的時間,開展“閱讀”的主題班會,請每位學生談談近期自己讀的一本書,說說推薦理由等。
比如,在講解《習作:寫信》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開展擴展性的綜合化語文教學課堂。我鼓勵學生為校長寫信,表達自己對于學學校的建議,可以為自己的父母寫信,和他們交流自己在學校的生活與學習。寫信的對象有很多,打開學生思路,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學習寫信的格式,讓學生將寫作進行落實,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的自由。
(二)開展趣味性的多媒體語文教學課堂,提升學生的審美思維
趣味性的多媒體語文教學課堂提升學生的審美思維,學生在對圖片、視頻、動畫的不斷欣賞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品鑒能力。以新代舊,視聽結合,活靈活現的科技化課堂極大地解決了學生學習時興致低迷的問題,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現作者的生平簡介,讓課文的導入變得更有目標性,學生學起來會更快樂輕松,寫作有了熱情,活躍了課堂氛圍,加快教學進程。語文課程應該生動有趣,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等設備是對語文課程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的良方,使學生更易理解文章與主旨。
例如,在講解白居易《暮江吟》這一首詩的時候,筆者就開展了趣味性的多媒體語文教學課堂。我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圖片,夕陽落照中的江水,紅色令人難忘,點出意象“殘陽”,點出顏色的詞語“紅”,下一句點出了時間,并運用兩個靈動的比喻“露似真珠”“月似弓”,這里,教師要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聯想,想象珍珠、想象彎弓,再去聯想月亮,從而得到更多對于這首詩歌的體悟,我為學生展示美麗皎潔的月亮圖片,播放了一首舒緩的歌曲,這樣的一個生動形象教學場景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三)開展討論性的小組化語文教學課堂,提升學生的批判思維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正反面,教師要指導學生鍛煉自己批判性思維的養成,面對問題要學會多角度的思考,這樣的思維才是成熟的思維,也才是多元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開展討論性的小組化語文教學課堂,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得到進步和提升。語文教師要積極為學生進行思路的引導,在課文閱讀中多提幾個“為什么?”要帶著問題去閱讀,要進行思考的做總結。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語文閱讀小組,在一個小組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的進行閱讀的分工,比如一名學生可以有感情地為同組敘述范讀文章,然后選擇三名學生進行分段的仔細研讀,并體會它的含義,小組在進行討論,讓學生在閱讀中說出自己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結構的分析,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開放式的教學問題,這種的討論化課堂讓小組的學習效率更高,讓學生擁有看待事物的不同思想。
(四)開展實踐性的讀寫化語文教學課堂,提升學生的創造思維
語文學習不能只是復制,教師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要讓有主動的意識。例如,在寫作的教學中,“例文”是作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無論是在語言上、結構上、手法上,這些作文都可以為學生樹立一個標桿,讓學生寫作時有了正確的“參照物”。習作單元教學整體設計,也是讀寫結合的新發展。在單元學習中,教師要精確解讀習作單元閱讀文本,抓住不同內容,捕捉不同練點,發揮習作單元課文的“引路”作用,觸發學生表達欲望,來完成自己的文章。
例如,在講解《秋天的圖畫》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開展了實踐性的讀寫化語文教學課堂。我為學生展示屬于秋天的圖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受秋日的魅力。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下小短文來描寫“你眼中的秋天”,或者開展朗讀比賽,活躍學生的情緒,還可以開展更進一步的教學性實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親臨秋色來描繪景色,然后進行寫作。同時,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鼓勵學生向自己的爸爸媽媽交流和學習,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提升學生的自主創作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優化教學手段,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思維邏輯,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參考文獻:
[1]王彤.談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創新教學實踐[J].學周刊,2015(06):111-112.
[2]吳江云.聚焦要素 發展思維 培養習慣——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學期期末試卷的命制[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0(Z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