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清
摘要: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要結合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綜合培養發展學生的能力。文言文是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對于中學生而言是重要的學習一環,然而在日常的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側重以串講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太難,對文言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基于這種教學現象,教師要在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下不斷地調整和優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核心素養;課堂教學
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比重大大增加,可見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教育部提出,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理解,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傳統文化的智慧。因此,我們要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不斷調整文言文教學策略,讓學生從學習文言文的困局之中跳脫出來,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個人文言文素養。
一、文言文教學的學情分析
1.學生缺乏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初中生從小學過渡到中學,在學習難度和強度上有著極大的不同。小學階段的文言文篇目不多,并且引入小學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篇幅短且內容簡單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大多沒有針對文言文打下良好扎實的基礎,進入初中學習文言文時會產生深奧難懂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在心理上,學生出現了畏難的情緒。
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很多時候人們失去了獨處思考的機會。在網絡技術的背后衍生出越來越多“快餐式”的流量文化,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外界事物充滿求知欲的階段,難免會被這些“快餐式”的流量文化所吸引。流量文化有趣易懂,然而文言文晦澀難懂并且需要學生花費時間研讀探究,甚至是花了時間也不一定讀得懂,導致學生日益缺乏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學生學習文言文方法單一
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環境相對單一,還未形成在班級中營造出有效的文言文學習氛圍。學生學習文言文只停留在教師的語文課堂,習慣于教師串講式、填鴨式教學,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我思考的學習習慣。為了應對考試大多學生只側重于記憶文言文字詞和句子翻譯,沒有形成正確系統的學習方法,出現了重“文”輕“言”的局面。在課堂之外學生也沒有進一步深入地繼續深入學習文言文,如閱讀簡單的文言文專著或書籍等。
二、文言文教學的教學現狀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許多教師課堂教學中較為薄弱的一環,教師自身文言文素養不高,對學生沒有系統性地指導。同時,在應試教育中老師注重學生考試的技巧方法指導然而卻忽略了培養學生針對文言文的審美鑒賞能力。結合考試的需要,教師會刻板地反復強調文言文的重要實詞虛詞、文言文特殊句式。這種教學重點只是停留在對文言文基礎知識鞏固上,沒有深入挖掘文言文背后的蘊含的深厚內涵。文言文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以及先人的智慧結晶。如果只是一味地針對應試教育開展教學活動,也許在短期內可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學校培養多方面綜合發展的學生,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學生對文言文課堂失去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只停留在文言文表面內容、大意上的理解是枯燥乏味的,然而文言文的魅力遠不止如此。
三、核心素養下的文言文教學策略
1.確定由易到難的各學年階段性教學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是開展文言文教學前關鍵的一步。結合初中生各階段的學習特點和性格特點,確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先易后難讓學生有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七年級文言文教學應側重激發文言文學習興趣,培養文言文閱讀習慣,培養文言文積累習慣。七年級學生是積極活躍,愛表現自我的階段,所以可以舉辦文言文誦讀活動、文言文經典詠唱等活動來促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八年級學生,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探究文言文積累技巧。側重學生的思維發與提升。對于九年級的學生要培養學生養成文言文自學習慣,培養其文言文思辨思維并逐步形成初中文言知識體系。
2.創設趣文言文情境課堂
創設情境,趣味導入。教師需要不斷深入挖掘文言文篇目背后的名人故事、歷史典故等內容,以趣味人物小故事吸引學生。如上《世說新語》二則之一的《詠雪》之時,我便引用了劉禹錫《烏衣巷》里的一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引出顯赫世家王謝二家,那為何他們兩家如此顯赫?那就不得不提到謝家的顯赫軍功,分享淝水之戰“草木皆兵”的有趣故事。這樣的導入使課堂氣氛在開始階段就活躍了起來,比常規的紹作家作品及背景要生動得多。
創設情境,反復誦讀。所謂誦讀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達到背誦。先是正讀,準確無誤地讀正讀準字音字詞;其次是美讀,讀出節奏注意語氣、語調,;最后是情讀,學生結合對文章內容情感的把握,帶著感情朗讀。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朗誦接龍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以誦讀為途徑走近文本熟悉文本。
3.以學生為主體,“三層次”合作探究課堂
文言文課堂更多的是以老師的串講課堂為主,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做筆記,記下重點字詞逐句翻譯,老師拋出問題跟著老師的思維共同解決學習問題。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的方式進行。開展小組——班級——教師三層次的探究活動,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由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共同探討組內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再把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全班范圍內提出,全班同學共同解決由其他同學嘗試解決,最后再由教師進行點撥指導,歸納總結。
學生的培養和發展離不開老師的指引。文言文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地探索高效可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言文,不斷提高文言文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不斷繼承發揚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許茜茜. 核心素養視閾下的語文版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D]. 河南師范大學, 2017.
[2].陳白娟. 淺談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初中文言文活動教學[J]. 新課程(中), 2017(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