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文化與旅游具有共同的體驗屬性,以用戶體驗為切入點推進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有著共同邏輯、時代邏輯、職能邏輯與轉型邏輯等邏輯基礎。基于用戶體驗的圖書館文旅融合有打造人文景觀環境、發揮自身功能、拓展增值服務等多個維度。用戶體驗視角的圖書館文旅融合主要有促進體驗理念進入決策、著力人文環境打造,強化體驗導向激勵、優化職業功能提質升級,擴展體驗服務合作、增強增值服務能力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用戶體驗;融合維度;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252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2015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imensions of Public Library Based on User Experienc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bstract Culture and tourism have the common experience attribute, an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experience with the entry point has the same logic in tim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mmon grou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public library based on experiences has several dimensions such as building human landscape environment, bringing its own function into full play, and expanding value-added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cludes promotion of experienced ideas into decision, the building of human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experience guidance, expansion of the cooperation in experience service, and the increase of value-added ?service ability.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user experience; integration dimen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文旅融合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既可以是文化旅游業態、旅游體驗形態,也可以是文化引導旅游、服務旅游的一種旅游文化或政策導向。學界、業界加強了對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可行性與路徑等研究,并著重從增加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業要素進行闡述[1],全國很多圖書館也在探索文旅融合的形式,但總體處于起步或嘗試階段。因為圖書館畢竟不是旅游行業,旅游行業主要按資本邏輯、市場規則運行,而圖書館則是公益性質,《公共圖書館法》第五十條第四款規定,不得“將設施設備場地用于與公共圖書館服務無關的商業經營活動”[2],僅此一條就限制了圖書館增加旅游業要素的擴展性。從我國法治角度,無論是行政公權力,還是事業單位職能,通行原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如廈門市圖書館曾經開設的小咖啡廳倍受用戶喜愛,但因不符合相關規定而被關停,也就是說圖書館自身直接產生旅游業態的行為受到了限制,盡管如此,圖書館在發揮旅游功能方面亦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圖書館踐行文旅融合的最本質屬性要求,尊重規則與規律,盡可能拓展圖書館的旅游功能和價值。
國外一些獨具特色的圖書館,因其自身魅力和多維度體驗元素吸引大量旅行者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如紐約公共圖書館建筑雄偉、底蘊厚重、藏書和展品豐富、捐款人士眾多,而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藏品的數量及種類極其豐富,且館長由美國總統任命、參議院表決、終身制,它們都最大限度地向世界人民開放。這些圖書館因其精美絕倫的建筑設計及獨特的文化元素帶給人們震撼的體驗感受,吸引著一批批旅行者和學者[3]。良好的體驗感受或許是圖書館的文化性、宜游性、拓展性最共同的功能價值表達,也是圖書館可成為文化旅游資源或為旅游服務的內在要求,多維良好體驗促進其較好地實現文旅融合。
鑒于我國公共圖書館公益性、非營利等特性,研究圖書館文旅融合必然要正視其自身條件和我國國情,從“文化”和“旅游”共同屬性及圖書館本身職能出發,重視用戶體驗在文旅融合中的地位作用及對文旅融合維度的構建影響,同時促進圖書館轉型發展,縱深拓展文化旅游休閑價值,促進圖書館達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價值目標。
1 ? 用戶體驗在圖書館文旅融合中的地位闡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凝結了讀書人或知識階層的共同追求,也成為大多數普通民眾的共同向往,讀書與行游的至高境界,竟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并深度融合為一個民族的人生理想、人生體驗。凡是人類活動因素或痕跡都將沉淀為文化,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人的活動痕跡越深刻、越奇特,帶給人的趨向性、體驗感越強烈,越促進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共生構建。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的《體驗經濟》于1999年問世,指出現在的經濟體系是一種新型的“體驗經濟”,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引發了人們對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思考和變革,也催生了各行業體驗管理理論和模式[4]。21世紀初,世界著名未來學家、美國經濟學家阿爾文·托勒在預測第三次經濟浪潮時提出:服務經濟的下一步是走向體驗經濟,人們會創造越來越多跟體驗有關的經濟活動,商家將靠提供體驗服務取勝。“體驗”并不是國外的專利,也不是一個新發明,我國南宋理學家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朱子語類》中就有“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說法。“體驗”存在于社會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體現和創造著價值,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體驗的類型、維度進行理論闡述,如派恩和吉爾摩將體驗劃分為四類,即娛樂性、教育性、逃避性(沉浸式)和審美性,簡稱“4E”體驗。王祥武[5]借用“4E”體驗理論,提出開發對應的體驗旅游產品。公共圖書館是一種文化載體,也是一種文化資源,它有特定的用戶群體,但不排斥非特定用戶觀光體驗,事實上不同的圖書館形成文化旅游資源的程度和吸引力分化明顯,其底層邏輯就在于宜游性與體驗效應不同,因此優化圖書館用戶體驗更本質的是接近圖書館職能性質、文旅融合要求及創新發展目標。
1.1 ? ?共同邏輯
用戶體驗概念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用戶體驗設計師Donald A.Normanr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并推廣開來[6]。ISO 9241-210把用戶體驗定義為人們對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7]。文化、旅游都具有促進獲得體驗感受的屬性,文化旅游已成為一種最突出的旅游業態和旅游文化現象,“感覺真棒”是一種體驗,良好的體驗感覺是一種價值表達。我國從20 世紀90 年代末開始對旅游體驗理論進行探討,謝彥君和謝中田[8]認為,旅游個體通過與外部世界取得聯系,借助于觀賞、交往、模仿及消費等活動形式過程,獲得良好旅游體驗。鄒統釬和吳麗云[9]認為,旅游體驗的類型,除了娛樂、教育、逃避、審美,還應有移情,旅游場所的體驗塑造應遵循差異性、參與性、真實性和挑戰性原則。圖書館界對用戶體驗也進行了系列研究,如王世偉教授[10]提出體驗圖書館概念,從理念和實踐上對體驗圖書館進行了定義和描述。張明霞等[11]將圖書館用戶體驗分為感官體驗、交互體驗和情感體驗三個層次。雖然體驗有顯著的主觀性和個體差異性,但都是對感覺對象的反應。圖書館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文化資源必然會對感覺者產生體驗反應和體驗需求,我們在探討圖書館與旅游的關系及圖書館文旅融合路徑等問題時,無論是強化圖書館文化特質,還是增加旅游業要素,本質上都離不開對其體驗性、宜游性的構建。文旅融合無論是外在形式還是內在要求,都離不開對人的體驗感受影響,無論是何種文化資源、旅游資源離開了良好的體驗感受就很難彰顯其價值,注重用戶體驗在促進圖書館文旅融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圖書館突破困境與瓶頸、創造更大價值的有效途徑。
1.2 ? ?時代邏輯
政策導向需要圖書館擴展文化旅游功能,增強用戶體驗感受。自2018年3月國家設立文化和旅游部以來,至2020年2月已先后發布了《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提出要加快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又提出要“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不斷鞏固優勢疊加、雙生共贏的良好局面”[12]。這是宏觀層面的政策和導向,具體落實到各行業、各單位、各主體則還需要相應的策略措施。在文旅融合發展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必然要在增強文化休閑、娛樂體驗功能上有所創新和作為,推進文旅休閑消費提質升級,同時,增強圖書館用戶體驗也是文化引領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建設導向。公共圖書館作為城市的文化地標,不僅承載了文獻資源、文化信息,也彰顯了一個城市文化自信、文化意識和文化品味。在現代圖書館的建設及管理中,無論是外觀、功能、技術、服務能多賦予其一份文化元素,就多了一份體驗感受,也就多了一份宜游性和吸引力。
1.3 ? 職能邏輯
圖書館文旅融合重在增強體驗感覺,體驗服務過程,圖書館的社會功能主要有搜集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文獻信息流整序、文獻信息傳遞、智力資源開發、社會教育、滿足社會成員文化欣賞及娛樂消遣等,發揮其職業功能、社會功能都應大力增強體驗效應,以吸引用戶、感染用戶。體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包含圖書館提供職業服務的全過程,還包含用戶文獻信息獲取及獲取后的感受過程,甚至是一個改變心理水平、調整心理結構的過程。體驗是決定滿意度及吸引力的最主要、最全面、最能反映真實感受的影響因素,因為它是用戶在接受服務及參與使用設施的每一個接觸環節的全程感受。對圖書館而言包括觀光體驗、借閱體驗、信息服務體驗、館內外合作體驗、線上線下體驗等多個維度,體驗越好吸引力越強。無論文旅融合模式怎樣變化,都不能拋開圖書館的職業功能及用戶體驗去談文旅融合。
1.4 ? ?轉型邏輯
體驗與體驗管理是圖書館創新發展的主線。智能化、信息化、體驗式消費趨勢日益明顯,新的文化消費熱點與短板同步涌現,推動著圖書館轉型并涌現出大量的創新成果,但總體處于欠缺狀態。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在談到圖書館轉型時提出要高度重視體驗問題,要“結合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等環境趨勢,研究提出未來公共圖書館空間發展戰略”[13]。柯平教授在談到圖書館未來2035年與“十四五”規劃編制時指出:我們做的所有的規劃的任務、規劃的行動,都要把用戶體驗放在首位[14];在談到后知識服務時代的圖書館轉型時強調:無論是智慧服務還是智能化機器人服務,重要的還是圖書館用戶體驗[15]。陳亦偉[16]認為:“十四五”期間,公共圖書館要以文旅融合為契機,打造一批主客共享閱讀空間,多樣化滿足用戶知識需求和休閑需求。彭松林[17]認為:提供良好的體驗是吸引圖書館用戶參與圖書館空間生產、提高空間生產效能、推動圖書館服務轉型的重要抓手。圖書館帶給用戶的體驗是多元的,既包括物理空間、設備設施、軟件資源等的體驗,也包括空間中人際交往的有關合作、思辨、參與、共享、表達的體驗。這些體驗不但有助于增強用戶對圖書館的粘性,也有利于用戶關系網絡的建構和完善,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區域文化認同的構建。不難看出改善用戶體驗環境和質量,推進圖書館用戶體驗和體驗管理,既是圖書館自身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現實需要,并可促進二者形成疊加效應。
2 ? 基于用戶體驗的圖書館文旅融合維度
討論圖書館文旅融合,無論是強化圖書館的文化要素還是旅游要素,都不能脫離對用戶體驗效應的考察,可以說用戶體驗效應與文旅融合維度是互為因果關系,用戶體驗需求維度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文旅融合維度,已被不少圖書館實踐所證明。但囿于我國圖書館管理體制及場館的特殊性,要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科學把握其可為性、局限性,針對不同地區圖書館現狀,因地制宜采取宜融則融的態度。立足圖書館自身功能和現實條件,重視用戶體驗效應導向,把握優化體驗維度,通過推進文化資源宜游化建設改造,優化自身功能和增值服務,在吸引特定用戶群體的同時吸引非特定用戶,縱深推進文旅融合,服務文化旅游事業。因此,圖書館文旅融合主要可從三個維度取向展開。
2.1 ? ?人文景觀環境維度
圖書館與旅游融合無論古今,在國內外都有成功的范例,特別是有的圖書館本身就是良好的人文景觀,如我國歷史上的幾大書院,雖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圖書館,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及學者親臨游歷。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目前是作為歷史文化古跡成為旅游熱點,但歷史上曾作為滲透人文情懷的圖書館,是人文景觀坐標,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歐美一些著名的圖書館因其美麗館舍、特色館藏、現代化設施、獨特的人文關懷環境成為人們旅游打卡的“網紅”之地,如都柏林的圣三一學院圖書館、 羅馬的凱薩納特圖書館,堪稱是當地里程碑式的地標建筑,因此成為當地一個著名旅游景點。國內一些公共圖書館也在人文景觀打造上進行了探索,如中國國家圖書館由舊館和新館組成,舊館沉穩大氣、古色古香,新館宏大、現代化建筑;舊館借、閱、藏分明,是圖書館歷史,新館開放式閱讀空間、擁有先進技術設備,是現代化圖書館[18],新舊圖書館一體化帶給人們強烈的歷史和現代共存的體驗感。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因其“海濱之眼”和“書山”文化意蘊造型、出色的室內設計、現代化設施、多層次服務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們前去閱讀休閑和參觀體驗[19]。這些圖書館除了有圖書的芳香、文化的根脈,更有獨特的建筑呈現和人文環境體驗。悉尼歌劇院雖然不是圖書館,但其獨特區域環境、建筑造型及完善的設施,帶給人們強烈的體驗感受沖擊,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前往參觀拍照或欣賞音樂,它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可為圖書館效仿。這些重視人文景觀體驗環境塑造模式,不僅可為新建圖書館提供示范,也可為現有圖書館文旅融合功能改造提供借鑒。
2.2 ? ?自身功能發揮維度
隨著科技進步,生活審美情趣提高,圖書館已趨向成為一個充滿現代信息、人文色彩的生活空間,改善圖書館自身功能環境體驗,發揮圖書館文化光亮,是促進文旅融合的根本路徑。在圖書館建設及服務方面,無論是建筑外形,還是內部功能布局,以及館內外銜接,都要反映人文地理、用戶需求、科技前沿,把用戶體驗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圖書館服務方面,國外一些著名圖書館很重視內置旅游基因,如大英圖書館除了提供豐富有趣的各式展覽,還注重文創產品開發;美國國會圖書館專門為研學旅游提供了大約1小時精品參觀線路,對圖書館的歷史、內外部建筑、繪畫特色、鎮館之寶提供游覽鑒賞[20]。國內一些圖書館在增強自身功能時,也強化了功能的體驗性,如東莞圖書館,在樓層分布、功能分區、服務分類方面注重用戶體驗感受;上海浦東圖書館的創新空間在空間布局、設施設備、服務內容方面也把用戶體驗感受放在首位;廈門大學圖書館制作了“書·時光”網頁,收集整理畢業生閱讀記錄、進館次數記錄,將畢業生4年來在校園圖書館內的足跡和“成績”編成故事,提供給每一位畢業生,受到了畢業生的熱捧,圖書館人性化服務的延伸增強了用戶體驗。圖書館功能區分精細化、場館空間舒適化、資源利用智能化、服務保障人性化、館內外一體化是圖書館轉型的任務,也是長期的課題,更是增強圖書館宜游性、休閑性的耦合要求。圖書館應強化自身功能環境體驗,促進教育性、審美性、娛樂性、參與性的深度融合,給用戶以良好體驗感受,增強吸引力。
2.3 ? ?拓展增值服務維度
2.3.1 ? 配套服務設施
國外一些著名圖書館在開發旅游功能方面,注重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如特色建筑、特色館藏、餐飲服務、導游服務、特色文創產品開發等,增強用戶良好體驗,并逐漸形成品牌效應,吸引一批批游客慕名打卡。如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被稱為“最美的建筑”“宏偉堂皇”;愛爾蘭圣三一學院圖書館珍貴館藏是最珍貴的國寶——泥金裝飾的圣經福音手抄本《凱爾經》[21];阿姆斯特丹中央圖書館在圖書館頂層提供多種特色美食,包括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每日均有參觀導覽之旅;西雅圖市中央圖書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等開設了特色紀念品商店。富有特色、人性化的圖書館設施及服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
國內一些圖書館也重視旅游設施配套,如新建的廈門市圖書館集美分館較好體現了文旅融合理念。它是福建省單體面積最大的圖書館,閩南式屋頂、西洋式屋身,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嘉庚建筑風格讓人眼前一亮,內部功能則凸顯科技特色,擁有先進的智能化服務設施設備,如全智能服務的自助圖書館、主題閱讀區、數字閱讀區、影音圖書館、多媒體互動室、學習交流室、視聽障閱覽室、多功能報告廳及分級的少兒借閱區等,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智能化的文獻借閱、信息檢索、參考咨詢、文化體驗、培訓展覽、少兒活動等多元服務,帶給人們良好的體驗感受,備受用戶青睞[22]。周邊與市民廣場、政務中心、購物街、美食街、馬戲團、公園等設施相鄰配套,為人們利用圖書館提供了便利,圖書館也成為吸引游客出游的一個動因。
2.3.2 ? 為旅游業提供信息服務
圖書館為旅游業提供信息服務,是其增值服務的重要方式,也可認為是文旅融合的一種形式。一方面圖書館充分利用館藏文獻信息資源,發揮智庫作用,撰寫文旅融合決策咨詢件及編制文旅融合信息匯編,為決策者提供信息參考;另一方面以學科館員身份融入文旅融合課題和項目之中,為課題組及項目組提供專業的、深層次的文獻信息服務。如鼓浪嶼申遺,廈門市圖書館發揮了重要作用,申遺之初,充分收集鼓浪嶼歷史及文物古跡文獻信息資源形成資料匯編,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參考。鼓浪嶼以“歷史國際社區+文化社區+文化景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時,又和鼓浪嶼管委會合作,將收集到的文獻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鼓浪嶼申遺數據庫”,方便人們從線上體驗鼓浪嶼,也為鼓浪嶼旅游提供文化支撐。
圖書館在提供旅游信息服務過程中,將相關文獻信息資源和當地特色資源數字化是一項重要的、大有可為的工作,也是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可滿足游客和用戶線上游覽及獲取旅游信息的需求。如“數字敦煌”的建立[23],不僅起到保護文物與記憶文物的作用,也滿足了游客線上全景旅游多維度體驗的需求。有條件的圖書館可根據自身特色資源,建設當地旅游資源特色數據庫或引進一些著名的旅游資源數據庫,如中國濱海風景名勝資源數據庫、旅游數據庫、地方旅游資源庫等供游客和用戶利用,使圖書館成為游客和用戶了解當地、全國、乃至世界的窗口。
2.3.3 ? 打造旅游主題圖書館
旅游主題圖書館可為旅游業提供針對性、個性化服務,是圖書館服務文旅融合的一個有效方式。一方面,圖書館可與旅游行業合作打造旅游主題圖書館,豐富用戶、游客體驗感受,如杭州圖書館與地處熱鬧商業街區的新天地驪悅酒店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24小時開放的旅游主題圖書館,不僅便利了市民、游客文化需求,也提升了酒店文化品質;另一方面,圖書館可獨自開設旅游主題圖書館,提供旅游文獻與信息服務,如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在館內開設了旅游主題圖書館,設有圖書閱覽區、期刊閱覽區、多媒體資源體驗區和休閑交流區,收藏旅游主題圖書2000多冊、旅游雜志20多種,內容涵蓋國內外人文風光介紹、旅游攻略、旅行札記、旅行攝影等;上海市黃浦區圖書館也開設了旅游文化博覽室。旅游主題圖書館的設立為用戶和游客提供了旅游文獻閱覽及旅游資訊服務,提升了用戶和游客的旅游體驗效應。
2.3.4 ? 研學旅行深度融合
研學旅行也稱游學,是學和游的融合,貫穿著觀摩、學習、交流及游覽的全過程,是一種參與性、互動性較高的體驗活動。國外圖書館主要通過自身作為研學旅行目的地、為研學旅行提供文獻信息資源服務及組織孩子戶外科普活動等方式提供研學旅行服務[24]。2016年,我國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5],將研學旅行列入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課。一些公共圖書館在研學旅行方面做出了嘗試,如江西省圖書館為來圖書館研學的中小學生講解圖書館功能布局、提供科技設備體驗、看展覽、聽講座、觀摩古籍修復技藝。山西省圖書館開展“寓教于樂,書香研學”主題活動,讓參加研學的學生了解圖書館,感受文化古韻,培養愛讀書、懂歷史的人文素養。敦化市圖書館帶領研學學生參觀圖書館、了解圖書館功能分區、圖書分類及圖書館需遵守的規則等。這些圖書館的研學旅行服務目前還處于初始階段,還需探索更高層次的研學旅行服務。
3 ? 用戶體驗視角的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對策
我國公共圖書館的事業性質,限制了其不便按旅游業要素或文旅企業方式開展旅游服務,表現在發展訴求、發展內容、發展主體、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文化”與“旅游”的共同屬性,特別是優化用戶體驗的訴求與文旅融合維度構建要求是一致的,這就需要把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特殊性和規律性,堅持用戶體驗導向,加強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圖書館文旅融合走向科學發展軌道。
3.1 ? ?促進體驗理念進入決策,著力人文環境打造
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主導者是政府,無論是規劃建設部門還是圖書館主管部門乃至圖書館本身都是政府職能的延伸。加強圖書館人文景觀環境建設,需要有圖書館人的專業眼光和情懷,更要有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和科學決策。在圖書館建設管理中,要避免以往圖書館單純功能現象,將文旅融合理念、學界研究成果、業界實踐案例有效導入政府決策和行動,將圖書館的社會、文化、教育、休閑功能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格局中予以定位提升,如在圖書館規劃、建設、布局、改造、運營等方面,樹立宜于文旅融合體驗的理念,注重人文景觀環境系統化打造,使圖書館成為文化旅游目的地。圖書館不能將設施設備場地用于與公共圖書館服務無關的商業經營活動,不等于政府部門在規劃建設管理上被動無為,在充分考慮圖書館建設標準、設施安全、經費管理等前提下,可在規劃建設上進行配套設施與服務通盤考慮,提供一站式、泛在化、即時性的服務,也可通過授權或合作等機制進行解決。良好的配套設施和服務是打造人文環境的重要因素。
3.2 ? ?強化體驗導向激勵,優化職業功能提質升級
無論是實現圖書館文旅融合的時代要求、促進文化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還是激發圖書館職能功能,都要把優化自身功能環境體驗作為長遠任務來抓。圍繞空間、資源、管理、服務圖書館四大要素,不斷優化內外環境,堅持以使命擔當為引領,以優化用戶體驗為主線,以轉型發展為驅動,促進文旅融合向縱深發展。在圖書館空間轉型上進一步推進從“機構”向“場所”“場景”轉化,促進其服務泛在化,多時空向用戶輻射體驗沖擊。在資源數字化完善、資源數據化開發、功能智能化跟進等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管理服務上進一步推進圖書館用戶自主化,充分體現以用戶為中心的辦館理念,以用戶為中心是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核心戰略,通過對用戶自主意識的尊重和發揮,讓用戶體驗到自己是圖書館的主人,激發用戶體驗正效應,增強圖書館吸引力和粘性。在研學旅行服務方面,可成立“研學旅行部”,或安排專人負責運營,制定高質量的研學課程,負責與外單位合作對接,共同打造高質量的研學旅行服務,給學生以最佳的體驗服務保障。因此,在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公共圖書館評估指標的制定與考評中,可增加圖書館用戶體驗、宜游化建設、文旅融合服務、用戶(游客)滿意度等指標權重,以激勵圖書館縱深推進文旅融合。
3.3 ? ?擴展體驗服務合作,增強增值服務能力
目前雖然“文化”和“旅游”的管理已統一于“文化和旅游部”,但也必須正視文化事業與旅游業仍存在不同的管理、運行機制,有些制度法規壁壘,乃至思維慣性還有待突破,但一些工作機制可激活優化,如文旅部門的各直屬單位,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企業、旅游企業等在工作上可開展合作,共同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圖書館與博物館合作,兩者都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傳播文化及開展社會教育的職能,圖書館是“保存”與“利用”,博物館是“保存”與“展示”,“展示”將文獻資源被動地提供給游客,“利用”讓用戶主動地通過文獻資源深入了解文獻內涵,兩者相輔相成;圖書館與文化館合作,文化館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展覽、講座與培訓,也有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能,兩者存在著共性,也能很好地開展合作;圖書館和文化企業的合作,圖書館和書店、文創企業合作,它們也存在著一定的內部關聯,能很好地進行合作,如一些圖書館和書店合作,進行“你讀書,我買單”活動;一些圖書館利用館藏特色資源進行文創產品開發,為文創企業提供創意產品設計。但囿于圖書館的管理運行體制、資金監管制度、人員配置等限制,文創產品開發能力不足、競爭力不強,需要在事企合作引入市場機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同時,加強文旅綜合性人才培養引進,為文旅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創新發展、優質發展是新時代賦予圖書館新的使命,促進文旅融合是圖書館創新發展課題中應有之義。圖書館應本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保持理性自覺,采取積極態度,立足自身職能,發揮自身優勢,找準最佳切入點,把改善用戶體驗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創新發展模式和服務管理模式,大力促進文旅融合,增強圖書館職業功能和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1] ?王世偉.關于公共圖書館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J].圖書館,2019(2):1-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EB/OL].[2021-11-26].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98375.
[3] ?韓愛先.探訪北美圖書館人性化管理[J].圖書館雜志,2020(11): 92-96.
[4] ?(美)B·約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爾摩.畢崇毅,譯.體驗經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4.
[5] ?王祥武.體驗經濟與旅游體驗下的區域旅游開發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27):145-146.
[6] ?王鑫.圖書館用戶體驗領域研究熱點分析[J].圖書館學刊,2014(7):137-140.
[7] ?ISO 9241-210.Ergonomics of human-system interaction-Part 210:human-centred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S].Geneva:ISO,2008.
[8] ?謝彥君,謝中田.現象世界的旅游體驗:旅游世界與生活世界[J].旅游學刊,2006(4):13-18.
[9] ?鄒統釬,吳麗云.旅游體驗的本質類型與塑造原則[J].旅游科學,2003(4):7-11.
[10] ?王世偉.體驗圖書館芻議[J].新世紀圖書館,2006(5):14-16.
[11] ?張明霞,祁躍林,李麗卿,等.圖書館用戶體驗的內涵及提升策略[J].新世紀圖書館,2015(7):10-13.
[12] ?文旅部:“十四五”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附全文)[EB/OL].[2021-11-26].https://www.sohu.com/a/473792771_425
901.
[13] ?饒權.回顧與前瞻:圖書館轉型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1):4-15.
[14] ?柯平.圖書館未來2035年與“十四五”規劃編制[J].圖書館雜志,2020(10):13-17.
[15] ?柯平,鄒金匯.后知識服務時代的圖書館轉型[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1):4-17.
[16] ?陳亦偉.“十四五”規劃下的公共圖書館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思考[J].新世紀圖書館,2020(11):17-21.
[17] ?彭松林.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對圖書館轉型發展的啟示[J].圖書館建設,2021(1):105-113.
[18] ?中國國家圖書館建筑設計調研報告[EB/OL].[2021-11-26].http://www.doc88.com/p-9969671329156.html.
[19] ?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這里被稱為中國最美圖書館[EB/OL].[2021-11-26].http://k.sina.com.cn/article_1800884462_6b5
750ee001004cnr.html.
[20] ?李子峰.文旅融合時代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10):18-24.
[21] ?儲節旺,夏莉.圖書館文旅融合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0(5):40-48.
[22] ?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館[EB/OL].[2021-11-26].https://baike.so.com/doc/29604027-31137964.html.
[23] ?數字敦煌[EB/OL].[2021-11-26].https://www.e-dunhuang.com/.
[24] ?劉景會.文旅融合時代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模式與路徑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1(1):38-43.
[25] ?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21-11-26].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作者簡介:廖明,女,廈門市委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