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琴




摘? ?要:《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法治教育專冊》)教學目標重在讓學生培養法律意識,形成法律思維。案例教學可以縮短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對法治教育專冊的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選取精簡的文字、直觀的圖表、動態的視聽等多種方式呈現案例,運用時更對其進行多項配合、案例組合、驅動性問題設計等針對性設計,能更好地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讓法律思維植根于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律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04-0054-05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即《法治教育專冊》,第一次以集中一冊的方式呈現法治教育內容,特點鮮明;內容的表述科學、嚴謹,很多都是法治專業用語;有大量的法律知識、法律規范條文……本文就以《法治教育專冊》為例聚焦案例教學,展開探索。
一、依托案例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依托案例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法律思維,是由《法治教育專冊》的特點決定的。
(一)《法治教育專冊》旨在培養法律思維
對于德育教材而言,它要引領教學從知識學習到生活建構,因此,法治教育專冊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了解法律知識,更要讓他們通過學習培養法律意識,形成法律思維。
法律思維是指“從法律的角度和邏輯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即指:在了解“法律是什么”的基礎上,從法律角度來觀察生活,分析生活問題,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能想到運用法律來解決的思維方式。
(二)案例教學于培養法律思維有著重要意義
案例教學在很多學科教學中廣受重視,“如果我們要有那種能激發問題、引起思考的情境,那么我們就需要為學生安排主動性的作業,并讓他們使用材料來完成所希望達到的目的”。案例就是這樣的情境材料,是將學生帶入特定情境,深入角色,組織學生學習教材,分析案例,滲透法律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大大縮短了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對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形成法律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依托案例教學,培植法律思維的策略
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是本文著重論述的問題。
(一)案例選取,注重典型性特點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基礎,也是實施案例教學的關鍵。案例教學是“運用典型案例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案例的選取,應該與本課程的內容緊密相關。《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注重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選取案例時“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因此,選取案例應符合以下要求:
1.案例體現生活性。本課程的生活性特點決定了我們的案例選取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教師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案例。“必須保證案例來自生活,切忌主觀臆想和虛構事實……真實的案例可以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感受”。當課堂案例體現了生活性時,就能把學習與真實生活鏈接起來,使學生主動、投入地去發現問題、深入探究、解決問題。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若直接運用教材配圖,顯然效果不佳。教學中我們將它替換成“研學旅行”“拓展活動”等本班同學近期參與的活動,這是大家親歷的、熟悉的,真正體現生活性的案例。
案例,應從學生生活中提取,針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加工,“拿來主義”式的直接運用,達不到應有效果。體現生活性的案例,能促進課堂更好地達成“感受法律無處不在”的目標,也讓法治知識的獲得更加自然,更加高效。
2.案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性”指教學中所使用的案例,應該針對法治教育的內容,在案例中蘊含法律知識。
在“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一課,我們選用“校園欺凌,未成年少女被判刑”的案例:
此案例是觸犯刑法的代表性案件,其一,這是未成年人第一次因為校園欺凌獲得刑罰;其二,此案例能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紀律與法律的區別;其三,案例涉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法治教育內容具有針對性。
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法律就在身邊,更能夠指導其生活,一旦遇到類似的事情,可以運用相應的法律解決,這對滲透法律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
3.案例富有時效性。我們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案例應以今天所面臨的疑點難點為著眼點……展示的事實材料應該是與整個時代相對應的。教材的內容往往滯后于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將富有時效性的案例引入到教學中。
首先要體現“時”,用新近發生的鮮活案例進行教育往往更加有效;其次要體現“效”,要分析案例對法治課堂教學的開展、對學生提升法治知識的認識等是否有幫助。
“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選取2019年2月28日安徽省銅陵市的一則新聞,將其以案例形式出示:
富有實效性的親近感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緊接著讓學生選擇立場展開討論,就水到渠成了。進而對“我們是未成年人”、對“法律規定達到一定的年齡才享有相應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或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典型性的案例,是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律思維的最佳載體。案例選取要突出“源于學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富有時效性”等特點,需根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取舍、整合,以更好地滲透法律思維,培養遇事找法的意識和習慣。
(二)案例呈現,講求多樣化方式
如開篇所說:法制教育專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培養法律意識形成法律思維。而案例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注重實際情境的描述,不能簡單照搬,需要教師針對目標對其進行再處理、再創作。因此,我們就要格外重視多樣化的案例呈現方式,引領學生融入到情境中去深入體驗。
1.精簡的文字,凸顯案例關鍵要素。課堂時間有限,為了便于學生閱讀、提高效率,以文字方式呈現的案例一定要精簡。根據目標,提取出最重要、最關鍵、最有針對性的要素,凸顯案例關鍵點,簡潔明了地表達出來。
如“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的案例,原文數千字,而我們將其引入課堂的目的,是借案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從而了解“未成年人”的概念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于是,針對目標將其加工成為百字案例,凸顯出案例關鍵點。
2.直觀的圖表,呈現案例豐富內容。不管是圖還是表,所容納的信息遠遠大于文字,并且具有直觀形象、簡明扼要等優勢,通過圖、表,學生能快速地獲取信息,獲取大量的信息。
在“公民意味著什么”的“我是中國公民”板塊中,引導學生交流祖國舉世矚目成就時,重點以“蛟龍”號為案例,出示表格和圖片。學生在了解祖國載人深潛技術方面的成就時,深深體會到作為中國公民的自豪,法制教育和愛國教育自然地融為一體。
教學中可根據案例特點進行提煉,選擇恰當的形式將信息、數據以圖、表等方式呈現,力求簡潔而高效。
3.動態的視聽,展現案例生動情境。“知識的開端永遠來自感官”,動態的視聽能生動展現案例的真實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其中,吸引其注意力,縮短了案例與學生的時空距離。
新聞鏈接——上文“校園欺凌,未成年少女被判刑”這一案例,我們采用新聞鏈接的形式,直接在課堂上播放視頻。這一代表性的案例,讓所有學生都知道了校園欺凌的法律后果,能對欺凌者產生足夠的威懾力。
動感演繹——“國家機構有哪些”一課“活動園”是以黃海洋一家在周六的活動為案例的,將它做成動感短視頻配上同學的講解,讓同學們在觀看、聽講解的過程中尋找線索,來判斷哪些是國家機構。
百聞不如一見,視頻、音頻、動態圖片……以動態的視聽方式來呈現案例,讓案例更加形象生動,讓學生樂于與之對話。
以上呈現方式各有優勢,可根據課堂所需針對性地組合使用。不管以何種方式呈現案例,都應以提高案例的使用效率為目標。
(三)案例運用,力求針對性設計
案例運用,是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運用得當,能使課堂效率倍增。要研究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要研究學情,更要進行針對性設計,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培養法律思維能力。
1.多項配合,生動地再現生活場景。課堂所用案例,如果能再現生活場景,必然能引起學生共鳴,學生會從中獲得親歷性的體驗,課堂收效更佳。
如“國家機構有哪些”一課,我們以動感演繹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案例——“黃海洋一家在周六的活動”,大家跟著短視頻去體驗,興致盎然。同學們觀看、聽講解的過程,其實也是對自己真實生活經歷的重溫。學生不僅能找到身邊的國家機構,還能羅列出它們的職權,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離不開國家機構的保障。
文字配圖片,文字配表格,圖片配音樂,圖片配講解……多項配合,達到生動再現生活場景的目的,為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成為案例的主體。
2.案例組合,巧妙地展現情節沖突。當兩個案例形成一定的沖突時,可以將它們進行組合,使其對學生的認知形成一定的沖擊力,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公民意味著什么”一課,教師出示案例:
緊接著再出示案例:
案例組合形成沖突,引發學生思考,在此基礎上做出分析、判斷,認識到我們要妥善保護好自己的身份證信息,也要在身份證查驗時履行配合義務。
此過程中,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法律知識的教學模式,結論是他們自主得出的,對實踐遷移有著正向的指導作用。
3.驅動性問題,充分地助力學生探討。“提出切中要害的和關鍵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促使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要想更好地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需要設計與案例情境相匹配的驅動性問題,以激發學生思維,鍛煉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滲透法律思維。
選取幾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教學,是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僅呈現案例不進行思考,不讓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就很難得到真正的學習體驗,達不到案例教學的目的。驅動性問題將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在充分探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獲得體驗。
生動地再現生活場景、巧妙地展現情節沖突、充分地助力學生探討……案例運用的策略并不止這些,教師要針對課堂內容、教學目標、學生需求合理運用,“教師的任務是促成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去發言、思考”,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
魯潔教授曾指出本課程是“兒童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的課程”,《法制教育專冊》,不只是讓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更預設了引導兒童生活建構的教學目的,這是需要通過關注生活、反思生活和超越生活這三個緊密相連的板塊來實現的。在法制專冊的教學中,依托案例教學,將法律知識生動地呈現在課堂,拉近法律與學生的距離,讓法制教育專冊向日常生活延伸。案例教學,是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法律思維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章? ?樂.引導兒童生活的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教學的引領[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
[2]杜威·約翰.民主主義與教育[M].林寶山,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78.
[3]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金榮君.核心素養視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文學教育,2018,(08).
[5]施海霞.道德與法治課整合案例教學的實踐[J].德育與成才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