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娟
摘要:思辨性寫作形式當下已經非常火爆,不僅在高考考察中屢屢出現,而且在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取向培養中也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高中生的心理發育正在逐漸走向成熟,他們的心思也趨向細膩,隨著高中語文教學的推進,學生內內心的想法越來越豐富,甚至有些天馬行空,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也從單一轉向了多維度展開思考活動。因此,思辨性寫作思維的培養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極為重要,要想引導學生在高考作文環節站穩腳跟,思辨性寫作方式必須掌握。
關鍵詞:思辨性;寫作形式;高考作文
當下教育時局要求教師注重學生核心價值取向的培養,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適當融入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思辨性寫作思維屬于語文中的邏輯思維,涵蓋了對人和事物、空間以及時間的分析,不僅要求學生觀察事物表面,還要對內在本質和關系展開探索和分析。思辨性思維對于事物的褒揚表達具有十分明顯的特征,在辯證思維的指引下,既宣揚事物的善,又批判事物的惡。
一、明確自身觀點
在高考作文中對思辨性寫作形式的考察,大概分為兩個種類,一種是作文題目會給出兩種或多種辯證性的看法,站在其中任意一個立場上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從歷史或者現實中能夠找到事實依據。另一種是展現事物的好與壞,學生在利用辯證性思維進行分析的時候,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是好是壞,以此再進行褒揚或者批判。無論是哪一種考察方式,學生對題目的認識都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進而可以選擇自己想要辯證的主題。在思辨性寫作中明確自身觀點是首當其沖的,有很多學生在面對思辨性作文考察時會迷茫,害怕選擇了錯誤的一方,或者害怕作文跑題。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核心價值取向的培養,讓學生面對思辨性作文時能夠靜下心來,仔細揣摩題目中暗藏的真理。
例如,2004年湖南高考試卷作文要求圍繞“家庭教育”展開論述,這類作文題目的發散性很強,有很多方向可以論述,既可以褒揚,也可以批判。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以此為例,對思辨性寫作方式進行培養和強化。首先,教師不必著急讓學生按照題目進行寫作,為了培養他們的主題意識,可以先讓學生表達自身想法,如果是他們面對這篇作文,準備往什么方向去寫,激發他們的發散思維。這樣學生就會使用辯證思維去看待這個題目,很多種不同的寫作方向油然而生。針對思辨主題,確立自身觀點才能進行寫作任務,思辨性寫作教學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引導。
二、精選佐證材料
要想在高考作文環節大放異彩,日常學習中對素材的積累必不可少。思辨性寫作需要大量的事實依據去論證自身的觀點,而且這些素材在使用過程中必須具有說服力才行,所以思辨性寫作需要日常的大量積累,并且對于這些佐證材料要熟記于心。學生長時間在課堂中參與教學活動,在加上課下時間的作業壓力,學生很難抽出時間去搜集思辨性佐證素材。因此,搜集工作的重擔就落到了教師身上,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可以利用幾分鐘時間對學生進行小調查,方式可以是問卷,也可以是給教師遞紙條。這樣一來,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去搜集學生感興趣的方向。在核心價值取向培養的大背景下,教師要選擇一些關于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素材供學生積累。
我國發展至今,任何行業和領域的人才都是層出不窮的,佐證材料的積累有很多種途徑,也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內容。在選擇過程中,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倘若能夠引導他們產生共鳴,那么佐證材料的選擇才是最具說服力的,學生在佐證材料的基礎之上可以結合自身生活和學習經驗,不僅在寫作中更加得心應手,寫出的文字也會鏗鏘有力,具有說服性。或者以名人大家的事跡為佐證素材,現如今網絡十分發達,無論是現代的名人大家還是古代的,都被學生所熟知,但是他們的瀏覽時間有限,很難形成自己的辯證性理論。近代時期國家動蕩,我國涌現出無數革命烈士,他們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而且他們的愛國行為可以辯證的出現在寫作中。學生的教材中無法收錄所有弘揚民族精神的烈士,因此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展示佐證素材,并完善核心價值取向。
三、理清辯證思路
提到邏輯思維,大多數人想到的是理科類學科,但是語文中同樣也需要這種思想,用于寫作辯證過程中。辯證的過程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借助事實或者道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只是大體的寫作框架。細化到內容中,從標題到結尾都需要嚴謹的辯證思路,要將自己清晰的思路脈絡展示出來。辯證思路的培養可以從拆分文章開始,思辨性文章的結構是十分清晰的,在拆分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路歷程以及表達思路,長此以往就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形成一個思維導圖,每當自己面對思辨性寫作時,腦海中就能浮現出具體的論證思路,從而引導下筆工作。
總而言之,思辨性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相對嚴謹的內容,不像對文章的理解那么隨意。思辨性寫作具有明顯的特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作文命題開始研究,辯證思維要一直跟隨到寫作完成。
參考文獻:
[1]蔡慶榮.高中語文思辨性讀寫教學策略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35(05):198-200.
[2]王玉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1(8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