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君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適應鄉村教育變化的教師能力也應與時俱進。新時代鄉村教師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學能力、鄉土知識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及自我內生能力。鄉村教師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高校、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自身的共同努力,打牢教師職前基礎,重視職業能力培訓,加強為鄉信念培植,擴充自身鄉土知識,開展創新能力教育,豐富教育生活實踐,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強化專業內生能力。
關鍵詞:鄉村教育;鄉村振興戰略;教師核心能力;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0-0058-03
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教師的核心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而教師的核心能力直接作用于教學過程,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身心的全面發展。鄉村教師的核心能力必須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鄉村教育實際以及當地的語言和人文風貌,觀照鄉村兒童的真實生活世界。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教育的要求也沖擊著傳統的教師能力結構,促使其重新調整以適應新的教育生態環境。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鄉村教育的振興離不開鄉村教師的能力提升,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一、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鄉村教育要擔負起文化振興的責任
以往的鄉村教育只是為兒童提供升學服務,傳統的教育方法使鄉村教育缺乏活力。教育部等六部門頒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注重發揮鄉村教師新鄉賢示范引領作用,塑造新時代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教育要改變以前的局限思想,不僅要發揮育人引領示范作用,使兒童“返農”“助農”,而且要承擔起培養兒童鄉土情懷以及對優秀鄉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創新的重任。
2.鄉村教育要推進信息化建設
“互聯網+”的普及和教育市場蓬勃發展所產生的豐富的教育資源為教育提供了資源優勢,鄉村兒童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享受優質課堂和教學課件。這也為鄉村師生網絡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彌補了傳統教育的缺失,用科技突破現實阻隔,實現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共享。同時,鄉村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正如鄉村振興戰略中強調要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推進鄉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3.鄉村教育要注重鄉村教師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注重鄉村教師隊伍的發展,推進教師發展機制建設,加強教師培訓,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教能力。教育部等六部門頒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鄉村教師是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鄉村教師隊伍還存在結構性缺員較為突出、素質能力有待提升、發展通道相對狹窄、職業吸引力不強等問題,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二、適應鄉村教育新要求的鄉村教師核心能力
1.教育教學能力
鄉村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主要包含教學知識、教學技能、評價體系和教學機智。教師教學中的知識分為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本體性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大綱及時更新。條件性知識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教育專業理論來幫助開展教育實踐。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自我探索的結晶。教育技能包括備課、磨課、授課等技能,尤其是教育技術。鄉村教師目前面臨教師大齡化的趨勢,出現了部分老教師只運用傳統的教學技能,排斥或者不會使用教學媒體技術的狀況。從兒童的教育評價機制來看,鄉村教師要采用科學的評價維度,尊重評價原則,多角度看待評價結果,以此助推鄉村兒童多元化發 展。鄉村教師應該從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中生成自己的教育機智,在課堂上尊重兒童的主觀能動性、主體性和身心發展規律,在處理教學突發事件時靈活地施展教學機智。
2.鄉土知識能力
鄉土知識包括鄉村的發展歷史、風俗習慣、社會心理、道德情感等。鄉村教師要在適應鄉村大環境下開展教育,應該了解當地豐富的鄉土知識并傳承鄉土文化。具備鄉土知識是鄉村教師核心能力的特殊要求,是凸顯自己優勢和特色的必要條件。了解鄉土文化才能讓教師和村民實現無障礙溝通,讓教師感受到鄉村的魅力并愿意扎根。鄉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特殊的自然資源、文化風貌以及獨特的地方語言等。鄉村教師要主動探索和吸納鄉土知識,使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并運用于教學實踐活動中,帶領兒童體會鄉村獨特的美麗,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
3.鄉土課程開發能力
鄉村教師要充分利用地方特有的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鄉土課程。為了地方文化的傳承,鄉村教師應把傳統文化融入到鄉土課程開發中,使學生熱愛本土文化,傳承和振興鄉村文化。為了突出校園文化建設,鄉村教師應整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貌資源并不斷地更新作為開發鄉土課程的主要內容,突出重點,形成特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也可以使教師提高鄉村環境適應能力,增強職業的幸福感,提高自身與其他教師的合作交流能力。鄉村教師的創新研究意識體現在對當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缺乏創新意識的鄉村教師很難在崗位上取得進步。
4.自我內生能力
內生能力,即內部生長的能力,通常被看作是個人所擁有的順利完成某項活動的能力,是體力與腦力的結合。自我內生能力是教師發展的持久動力,鄉村教師的自我內生能力就是個體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實現自我不斷發展的能力。教師應終身學習,更新知識儲備,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鄉村教師受環境的限制,外出學習機會不多,因此應通過研讀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從中獲取新的教學理念和學術前沿信息,不斷地豐富自己。
三、鄉村教師核心能力的培育策略??? 1.打牢教師職前基礎,重視職業能力培訓
高校作為培育教師的主陣地,必須要抓好源頭的培養。師范院校應依據鄉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創新鄉村教師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小學全科型教師。加強學生對鄉村的情感教育,培養為農服務的意識,應引導學生了解鄉村教育的目前困境以及發展前景。非師范院校應為學生進入師范教育行列提供條件,如開設師范類課程、提供教學技能硬件設備以及舉辦教師技能大賽等。要加強鄉村教師職前職后的培訓,通過國培、省培、縣培等交流獲得間接經驗實現教師專業發展。要加大鄉村教育的投入,增加鄉村教師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有關部門可以采用“短期集中、定期研討”的培訓模式,以“送培、指導、研修”為主。鄉村學校可以和大學定點合作,加強培訓基地的建設,為鄉村教師的培養提供平臺。還應優化本土文化教育,為教師培訓增加本土文化的輸入,培植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懷,豐富鄉村教師的鄉土文化知識。
2.加強為鄉信念培植,擴充自身鄉土知識
城鄉差距的擴大導致鄉村教師離鄉愿望不斷強化,主要原因是:鄉村教師工資偏低,不占優勢的學歷使之難以成為鄉村兒童的榜樣,人際交往圈子相對狹窄,缺乏身份認同感和安全感。人際交往的限制以及鄉村環境適應能力不足使教師的鄉土情懷缺失,很難對鄉土文化知識產生理解和認同。因此,教師要厚植為鄉信念,加強自身的專業和身份認同。鄉土知識是鄉村教師自身獨特的優勢,能為專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此,教師培訓應針對性地納入鄉土知識,使教師對地理、歷史、人文習俗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還可以建立鄉土知識網站,搭建平臺讓教師自主學習。鄉村振興戰略賦予了鄉村教師角色以嶄新的涵義和鮮明的新時代特征,鄉村教師要做鄉土知識文化的引領者,做優秀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播者和實踐者,使鄉村發展不失去文化根基,使學校發展不失去文化特色。
3.開展創新能力教育,豐富教育生活實踐
大學要開展創新能力教育,加強對研究型教師的培養。目前高校創新能力的培養偏向理工科,對文科不夠重視。學校應該多開設創新課程讓學生參與其中,還要配備創新能力指導教師以及硬件設備,并通過舉辦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發展。學校開展的職后培訓應該由“知識型”向“創新型”模式轉變,要鼓勵教師利用本土資源開發特色課程,并實行創新獎勵機制。鄉村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能夠利用網絡上的優質教育資源,取長補短,與鄉村學校實際相結合,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鄉村教師還要將教育與生活實踐聯系在一起,充分利用鄉村本土特色資源開展社會實踐,如利用大自然開展生物課、科學課,讓兒童在“做中學”。
4.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強化專業內生能力
內生能力是教師發展的持久動力。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導,需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持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教師要利用身邊的資源,強化自己的核心能力。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學習前沿的教學理論,觀看名師授課,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儲備和教學技能。其次,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教學困境時,教師應主動探索,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探求問題解決方法。課后,教師應通過教學反思、師生對話以及日志等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逐步成長為一名反思型教師。再次,鄉村教師要通過研讀大量的教育書籍,從中獲取新的教學理念和學術前沿信息,不斷地豐富自己,強化專業能力。最后,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構建師生共同體,實現師師、師生、生生合作與交流,形成課堂的內驅力。
四、結語
總之,鄉村振興背景下,只有提高鄉村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鄉土知識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及自我內生能力,才能促進鄉村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教育行政部門應共同努力,打牢教師職前基礎,重視職業能力培訓,加強為鄉信念培植,擴充自身鄉 土知識,開展創新能力教育,豐富教育生活實踐,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強化專業內生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
[2]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09).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8(29).
[4]溫魯普, 范德瑞爾,梅爾.教師知識和教學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01).
[5]劉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根本屬性、特殊性及其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3).
[6]張峻豪,何家軍.能力再造:可持續生計的能力范式及其理論建構[J].湖北社會科學,2014(9).
[7]曾新,高臻一.賦權與賦能: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之路—基于中西部6省12縣《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情況的調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8(01).
[8]文雪艷,古翠鳳.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理性思考[J].教育觀察,2021(27).
[9]吳云鵬.鄉村振興視野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圍[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21(01).
[10]席梅紅.論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基于關心關系的倫理學視域[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Teachers' CoreCompe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Revitalization Strategy
Zhou Lijun
(Tian Jiab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China)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ers'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rural education should als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core competence of rural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mainly includ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local knowledge abilit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self endogenous ability.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teachers' core competence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teachers themselve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beliefs, expand their own local knowledge, improve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enrich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life,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teachers an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endogenous ability.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eachers' core competence; ability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