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意義分析;融合策略;探索研究
引言
在新課程、雙減等政策的不斷推行下,各階段、各學科出現了教學改革的熱潮。站在小學數學學科的角度,建設信息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之一,能夠幫助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手段的意義分析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是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體現。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意義非凡。第一,可以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與教材內容實現互補,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第二,改變了傳統黑板板書的課堂教學方式,節省了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第三,為學生課前預習提供了思路指導課參考,讓他們知道如何預習,培養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讓課前預習脫離了形式化。第四,為學生呈現直觀的知識推演過程,化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為具體的動態表達,吸引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高了他們在課堂的熱情。第五,作為信息技術應用的一種,微課以短小精悍、內容凝練的優勢為學生課后碎片化的復習提供了幫助,實現了知識的內化。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助力的具體方案探究
1、在課前預習中引入信息技術,做好高效課堂的準備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要圍繞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主要內容進行突破。課前預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條件和必要準備,傳統的課前預習方式為,老師口頭像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學生則完全依賴教材的內容來進行。大多數學生都是把教材的文字讀一遍,沒有認識到哪里是簡單了解一下,哪里優勢重點的內容,預習沒有方向、茫然無措,造成這種預習或者形式化,或者成效不高。而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提前進行課件的編排,發放給學生,將教學的重難點明確,為學生指引預習方向,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能力,從而發揮預習的效果,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除法》這一課的教學時,老師在進行課件的制作中,就要向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掌握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學會試商,并能夠熟練應用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那么,作為預習階段,老師可以通過動態的影音視頻,讓學生用眼睛、耳朵等感官來體驗分蘋果的活動,建立除法意義以及豎式表示過程的初步印象,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動,推動他們自主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會將難以理解的內容標記出來,帶到課堂上作為向教師提問的重點內容,這就是預習的作用所在。通過借助信息化的課件,讓學生收獲更加高效的預習效果。
2、推動課堂教學信息化,優化教學方法
數學學科抽象性、思維性較強,而小學生生理發育的階段性特點卻是認知不足、看食物停留在表面、大腦比較簡單,而且耐性不足、定力不夠,這在進行數學學習時就出現了一些矛盾點。因此,運用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和死板,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來將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簡單、具體地表達出來。這樣,課堂教學會更加具有活力,學生們地熱情共同推動了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認識圖形》這一課時,學生對于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種圖形能夠辨認出來,但是如何將其圖形本質特點轉化為理論性的表達對他們來說較為困難。那么,教師在進行課件的制作時,就要充分調動互聯網的資源優勢,搜尋優質的教學課件來作為參考,學習別人的教學經驗。在課堂上,借助信息技術,用簡潔、易懂的語言來向學生進行概念的總結,也可以播放有關圖形特點的兒歌,用學生容易接受且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迎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課堂效果。
3、在課后復習中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數學知識的強化提升
小學生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在課堂上已經掌握的知識,可能在課下又突然忘記了,這就需要通過復習來進行知識的鞏固。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制作微課以供學生課后復習進行參考,摘取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方法的一步步引導,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進行課堂的回憶,并形成強化的再認知,真正做到知識的內化。
例如,教學完《測量》這一課后,老師在進行微課制作幫助學生復習時,內容要圍繞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重點講解,并搭配上對應的具體物體長度表達,幫助學生加深對不同長度單位的理解,提高他們的空間觀念。
參考文獻
[1]辛志英. 調整教學方法,增強教學質量——小學數學創新教育探究[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20(5):1.
[2]高峰, 宋永尚. 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創新教育的方法探索[J]. 進展:教學與科研, 2020(2):2.
課題名稱:《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
課題編號:XJY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