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麗
(青島城市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6)
“雙元制”(Duales Studium)教育是源于德國的一種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是德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雙元制”教育是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創新模式?!半p元制”教育模式實現了企業與高校的深度產教融合,學生的培養計劃由企業和學校協商制定和實施,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在德國開創了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新途徑。
巴登-符騰堡州雙元制大學(Duale Hochschule Baden-W?rttemberg,DHBW),是德國第一所公立雙元制大學,正式成立于2009 年,在校學生約30000 人,專職教授約700名,兼職的雙元制講師約6500 名,其與9000 多家企業建立了雙元制合作伙伴關系。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在社會、經濟、工程等領域提供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課程,大約開設本科和碩士專業100 多個。
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的教學核心特征就是雙元制課程教學方案,學生既具有在校學生身份,又具有企業學徒的身份。學生的培養教育是以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為目的,課程學習不單是單純的在校理論學習,而是在校理論學習與企業的實踐培訓相互穿插,交替進行。學校每年會把企業和社會機構提供的雙元制崗位需求情況提供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企業和社會機構。企業一般會與學生簽訂3 年左右的教育培訓協議,并在學習期間給學生提供學習津貼[1]。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專業課程包括實踐部分和學術研究兩部分,學生需要在3 年內學完所有課程并獲得210 個學分才能畢業,實踐與理論課程的交替轉換大概每3 個月進行一次,這種交替是知識學習與實際應用能力之間的轉換。學生在學校學習完相應理論知識后再到企業進行實際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培訓經驗,有助于學生畢業時獲得更好的就業崗位。
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的課程設計為模塊化教學,學校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培訓依據知識專業層級劃分成模塊,分為核心、通識方向和區域三大模塊。其具體設置情況見表1。

表1 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的課程模塊設置
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對學生設置的整個培養方案由企業和學校兩部分組成,整個體系中十分重視實踐課程設置,在培養過程中分階段進行。教學方式根據企業和學校的不同特點而設置,雙方既有培養分工又有相互合作,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各企業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學校是在服從企業培訓計劃的前提下,深化企業培訓中的專業理論知識。兩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學校按照企業和社會需求設立知識點,促進學校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深化;企業同時也在學校專業知識的深化下不斷進步發展。學生在這種知識和能力的交替下不斷學習、不斷應用、不斷提升。這些實踐培訓課程的設置,能很好地讓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效轉化應用到企業實踐階段,增進了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關聯。
“雙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具有很多優勢,對企業來說,一是可以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各自企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為企業再發展儲備人力資源;二是對學生固定內容的針對性教育培養,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完成企業內的相應工作,為企業創造了利潤;三是學生在企業培訓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與企業內的其他員工提前建立合作和交往關系,提前熟悉企業文化、工作環境、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務等,畢業后能較快地融入企業,提高工作效率,企業也可節省新員工培養的費用。
總之,“雙元制”高等教育模式符合企業的人才需求目的,減少了學生入職后在企業的培養時間,受到企業的歡迎;同時對學生來說能將所學的知識能更有針對性地學以致用,提高了所學知識的有效利用率[3]。
“雙元制”高等教育模式涉及了理論學習與實踐培養的形式結合、知識單元講授與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銜接模式、校企分工及合作模式、社會需求導向與教學計劃培養目標的結合方式[1]。這種教育模式充分展現了校企之間的協同,指明了高等教育的研究是要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制定教育模式。“雙元制”高等教育模式體現了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對人才的培養更有針對性,符合學生學習習慣,注重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能力驅動下獲取知識,知識的引導下提升能力,學生學而思而用,最終獲得今后工作中所必需的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2]。
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當前高等教育已經逐步進入普及化階段,民辦教育的發展將有力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普及化。民辦高校大部分是企業辦學或民間資本投資辦學,可分為民辦普通本科、民辦普通專科和獨立學院三類。民辦高等教育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部分,2019 年,我國民辦普通高校達到750多所(含獨立學院),數量在全國高等學校中占比28%左右。同時部分民辦高校已經具備開展碩士研究生層次教育的資格。
我國現有民辦高校在設置專業時,大多參考當時國辦高等院校和社會“熱門”專業進行設置,幾乎每一所民辦高校都開設了類似的專業,而且這些專業同時也是很多國辦高校的核心專業。專業設置及培養方向無差異性,傳統專業起步晚,沉淀積累少,新興專業還處于探索期,缺少系統的規劃,教育模式還不成熟。還有一些實操應用能力強的專業,因為專業建設起步晚、師資水平相對薄弱,缺乏與企業對話的平臺等,所以校企結合及實踐教學模式還不夠深入,實習實訓體制還不健全,不系統,學生畢業后工作無明顯優勢[4]。
以機電類院校為例,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目標和就業上看,普通本科院校體現的學生能力是研究和設計,高職高專體現的學生能力是技能和應用,而民辦院校在表達上沒有凸顯辦學特色,沒有一個明確的區分和定位,畢業生在企業招聘時既沒有可以和普通高校畢業生相比的亮點,畢業生心理上也不愿與高職學生一樣操作設備,甚至也不如人家操作熟練。這種情況下搞設計研究的企業會選擇普通高校畢業生,搞技術推廣應用的企業會選擇高職高專學生,民辦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雖然每年也不低,但大部分學生是在本地一些中小型企業。
民辦高校辦學模式要走出特色,可借鑒“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的辦學模式,當然這種模式要想與我國目前的教學系統相結合,要從整個教育體系考慮,從學生專業方向設置、培養方案、社會崗位需求等各環節進行關聯,構建系統教育體系。校企的有效結合同時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導,讓企業能夠從校企合作中收益,愿意提供雙元制教學的條件,才能更加有利于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深入推廣[5]。
各地民辦高??蓢@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從普通本科和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間隙中尋找專業發展特色。民辦高校多數由企業投資創辦,具備企業聯合教學的先天優勢,通過關注本區域經濟體發展情況,調研相關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計劃和崗位職責要求,再對比國內高校的培養學生定位目標和畢業生在企業工作情況總結出畢業生的發展定位。探討民辦高校教育發展模式,同時以機械類專業教學發展為例,提出以下發展思考[6]。
借鑒“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的辦學模式,民辦高校要結合各地教育定位要求,在政府支持、企業聯合前提下,培養專業領域內應用型人才為人才培養方向。教學方式采用模塊化課程設置,制定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的課程計劃。師資力量除學校內專職師資力量外,一方面充分利用合作企業人才資源,擔任兼職實踐教師;另一方面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比例,采用掛職進修,派遣骨干教師去企業鍛煉學習或參與到企業項目中,提升實踐應用能力。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發展及新工科的建設需要,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作為機械工程領域的一個基礎專業,在專業發展及人才培養方面要根據企業人才需求痛點,可采用“機械設計制造+”的專業培養模式,培養介于研發人員與一線技術工人之間,具有機械專業技術背景的相關崗位管理人才。
如在生產管理方向,定位為培養機械及相關工業領域生產管理相關崗位需求人才,培養要求為主修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相關課程,選修學習工業工程專業相關課程。在質量檢驗方向,定位為培養機械及相關工業領域質量檢驗相關崗位需求人才,培養要求為主修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相關課程,選修學習質量工程專業、檢測技術專業相關課程。在市場開發方向,定位為培養機械及相關工業領域市場開發及銷售工程師等相關崗位人才,培養要求為主修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相關課程,選修學習市場營銷專業相關課程。在售后服務方向,定位為培養機械及相關工業領域售后服務工程師等相關崗位人才,培養要求為主修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相關課程,選修學習維修與檢測專業相關課程。
學生入校后,根據自己對未來職業規劃及考慮自身的性格特點等,選擇未來職業方向,一方面根據這些方向,差異化地進行人才培養,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計劃;另一方面也可以與企業提前建立聯系,訂制化培養,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這樣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自己的專業技能,同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選修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自己的主動學習,讓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期設想不斷實現自己的價值目標,讓每位學生的大學生活和學習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校企結合的合作辦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民辦高校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學有所用,還可以幫助企業相關崗位的新員工進行系統專業的集中培訓學習,提高培訓效率,縮短企業員工的實習時間,入職后能更快達到崗位技能要求。校企雙方可以共同安排人員組建管理團隊、講師團隊,負責教學環境建設、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師資建設、實習實訓、培訓認證等校企合作事宜。校企結合的合作辦學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具有雙向選擇權,學生可優先在聯合辦學企業就業,企業可優先選擇在本企業聯合培養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