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教學思想為我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特色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的語文教育思想極具科學性和前瞻性,對于當前的語文教育及推進語文教學改革具有指導和啟發(fā)的現(xiàn)實意義。《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是葉圣陶一生語文教育思想的薈萃和教育實踐的智慧結(jié)晶,思考書中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對語文教學的啟示,為更好地理解學習語文和對于當前的語文教育與教學提供一些方向和思考。
關(guān)鍵詞:葉圣陶 語文教育思想 語文教學
1 關(guān)于葉圣陶和《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葉圣陶先生原名葉紹鈞,是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為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奉獻了畢生心力,為語文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shù)家”之美譽。葉圣陶先生對于語文教學教育提出了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極具科學性和前瞻性,對于當前語文教師教學、語文教育及推進語文教學改革具有指導性和啟發(fā)性的現(xiàn)實意義。
葉圣陶先生從1912年起從事關(guān)于語文教育方面的工作,終其一生都在為教育事業(yè)做貢獻。三十年代的《開明國語課本》和《國文百八課》就是由葉圣陶所編寫的獨具特色的初等小學和初中語文課本。《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是葉老先生在半個多世紀里對我國語文教育工作中利弊得失的深切闡明,是葉老一生的語文教育思想的集中薈萃。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書《序》中寫道:“按說這本集子里邊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寫的,為什么現(xiàn)在還沒有過時呢?這是因為現(xiàn)在有很多問題表面上是新問題,骨子里還是老問題,所以這些文章絕大部分仍然富有現(xiàn)實意義。”[1]
1980年8月,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編寫的《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為了方便一般讀者學習語文的需要,便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學習和研究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也為改進語文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和方向。此書在語文教育界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2014年10月經(jīng)過修訂再版,將原來的兩本合成一本,編入了葉老自1919年以來論述語文教育的文章112篇,書簡36封,共分為六個部分。書中內(nèi)容涉及面很廣,不能一一呈現(xiàn),只能摘取其中的幾個方面進行探索與解讀。書中有些文章有不少半文言文的詞匯,讀起來會感覺繞口和不適應,需要讀者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反復涵泳。
2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及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有兩大要點:一是關(guān)于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二是關(guān)于語文教學的任務。語文是一種工具,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學習本國的語言文字,是人們工作生活必備的一種能力,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教師教語文是為了幫助學生用好語言文字,養(yǎng)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任務。
時隔一甲子,語文學科在不斷的發(fā)展與完善之中,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語文課程性質(zhì)提出了明確定位:“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其中“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是強調(diào)語文課程對于學生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3]葉老認為,學習語文是為了用,學以致用就是這個道理。通過學習語文,寫文章能夠文從字順,與人交流能夠理解透徹、表情達意,還有培養(yǎng)品德的好處,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有利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這也正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
葉圣陶是“語文”這一詞匯的創(chuàng)始人,在解放之前,小學稱“國語”,中學稱“國文”,解放之后才統(tǒng)稱為“語文”。葉圣陶在建國之初提出了“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顧名思義就是口頭語言為“語”,書面語言為“文”,書面語言以口頭語言為本,不可重“文”輕“語”,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叫做“語文”。葉老為語文學科這一正名,反映了“語”與“文”不可分割的與時俱進的新課程理念。
2.1 “教是為了不教”
葉圣陶一生從事過很多職業(yè),比如教師、作家、總編、館長等等,但他最樂意和引以為傲的工作還是教師。葉老對教師這一行業(yè)充滿熾熱,給自己的定位永遠是“一位教師”。葉老曾在《如果我當教師》一文中寫道,當教師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jīng)驗”,而決不說“教書”,“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4]總結(jié)成一句精辟的話,即——“教是為了不教”,這是貫徹全書的核心教育思想,是葉老畢生追求的教學宗旨與最終目的,也是廣大教育者所認同和踐行著的教學理念。
葉老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就是老師“教”學生“學”,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高的境界是“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教給學生方法不如引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這才是真正地熱愛學習。他還要求作為教師一定要嚴以律己、自覺覺人、自勉勉人,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要與時俱進,充實完善自我,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唯有這樣,才能不斷汲取源頭活水,讓自身進步,使學生受益,深受學生喜愛。現(xiàn)實中確實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學生就是因為喜愛崇敬老師,深受老師影響才喜歡上這門學科的。
1978年,呂叔湘在《人民日報》發(fā)表《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一文中發(fā)問:“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guān),豈非咄咄怪事!”[5]這便是語文教育領(lǐng)域著名的“呂叔湘之問”。四十多年后的今天,這一狀況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究其原因,學生的學習太“功利化”了,學習語文這一學科對于學生來說是相對容易的,于是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功用性”更強的其他學科上面,語文自然就被“冷落”了,當然這與學校、家庭和整個社會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語文教學必須回歸到“語文”本身上來。做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認字練詞連句成篇,字斟句酌、分析文意,思考問題、閱讀寫作,讓學生領(lǐng)悟到文字的美好、語言的偉大,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愛上學習語文。
“教是為了不教”同樣也能回應“呂叔湘之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試問學生如果都渴求知識,熱愛語文,那么還存在呂先生的這個問題嗎?關(guān)鍵是如何能讓學生渴求知識,熱愛語文,養(yǎng)成學習的習慣。葉圣陶在《略談學習國文》一文中提出,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需要反復的歷練。在上課前就要求學生預習的時候準備充分,在上課中養(yǎng)成學生討論問題、發(fā)表意見的習慣,鍛煉學生多思多想、能說敢說的能力。“學習語文要練基本功”,從一個標點、一字、一詞、一句、一段到謀篇布局都要做好功夫,學生寫起文章來沒有障礙,能夠隨心所欲,養(yǎng)成這些好的習慣,就叫做基本功。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功,四者不可偏廢,才能相互促進、提高成效;“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能夠舉一反三,精講多練;“知”“能”結(jié)合,“知”為過程,“能”為目的……這些都是葉老留給我們寶貴的教學經(jīng)驗和方法。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引導啟發(fā)著一代又一代教育者,也影響著國家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方針的制定改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前言里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chǔ);提出了十條總體目標和內(nèi)容,針對四個學段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內(nèi)容提出了具體的要求。[6]《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四個維度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中,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是基礎(chǔ)和核心。學習一門語言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漫長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應該遵循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語言的運用與思維的提升,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方式;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自主討論學習的習慣,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幫助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2.2 關(guān)于閱讀教學
葉老在《略談學習國文》一文中指出,要得到知識就得養(yǎng)成習慣,簡括來說,只有兩項——即養(yǎng)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這就是學習語文的目標。[7]閱讀與寫作的關(guān)系是相輔相成不能分開的,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息息相關(guān),都離不開積累和訓練。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閱讀是攝入,寫作是輸出,有了攝入才能有輸出。這就是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學生感覺寫不出文章、寫不好文章的原因所在——閱讀少了或是寫作少了。沒有閱讀的攝入和滋養(yǎng),怎么可能開出寫作之花、結(jié)出豐碩甜美的果實來呢?如果只有閱讀的輸出,而沒有寫作的輸出,那也得不到“寫”的鍛煉。正如冰心所說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如今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多了一項“讀整本的書”,讀經(jīng)典名著,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些都是在講閱讀的好處和重要性。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礎(chǔ)知識和基本訓練是兩大要素,葉老認為基本訓練尤為重要。“訓練”就是將學生從外界學到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這與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有相通之處,都重視學習的過程,重視經(jīng)驗和方法的獲得,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生成知識。葉老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一文中指出,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8]“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是滲透全書的核心思想。
精讀與略讀應當相輔相成。葉老把閱讀分為精讀和略讀兩大類,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中指出精讀的指導包括預習、討論和歷練三個階段,給出了詳細的指導方法:學生預習認識生字生語、通讀全文做好筆記、養(yǎng)成學生討論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吟誦的方法等等;在《<略讀指導舉隅>前言》中給出了詳盡的版本、序目、參考書籍、閱讀方法的指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的精讀指導,但也不能忽略對學生的略讀指導,精讀與略讀相輔相成,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
語文的本質(zhì)就是多讀書。九百多年前蘇東坡就對好友董傳說道“腹有詩書氣自華”,一語道出讀書的益處來。好多人不知道它的上句是“粗繒大布裹生涯”,意思是雖然只能穿著粗布麻衣度日,但是胸中有學問有才華,氣質(zhì)自然光彩照人。宋真宗趙恒的《勵學篇》中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寫出了古代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和追求,學子寒窗苦讀數(shù)十載,金榜題名便能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報效國家。到了現(xiàn)代社會,這句話還被奉為鼓勵人們讀書的金玉良言,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而言,知識真的能夠改變命運。從物質(zhì)層面來說,讀書能夠帶來更好的物質(zhì)生活與品質(zhì);從精神層面來說,讀書可以讓浮躁的心沉淀下來,滋養(yǎng)心靈,陶冶情操,成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可以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遼闊和有意義。
在中小學階段,讀書是獲取精神和智力成長的主要營養(yǎng)來源,閱讀對于中小學生的心靈滋養(yǎng)與成長極其重要。閱讀的好處那么多,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閱讀呢?如果學生沒有閱讀的興趣、動力和毅力,為讀書而讀書的確是一件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的事情。讀書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不斷的去攝入、吸收、積累才能達到訓練,在短時間內(nèi)看不到效果。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閱讀和學習的興趣也絕非易事,與學生及其家庭環(huán)境都有很大的關(guān)系。教師只能在有限的課堂上、在教學過程中去引領(lǐng)激發(fā)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和動力,多訓練勤思考,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2.3 關(guān)于作文教學
集子里面專門談論作文的文章就有二十多篇,可見葉老對于作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對于怎樣寫作、寫作什么、作文教授等問題都有具體詳盡的論述。葉老認為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必須經(jīng)過反復的歷練。寫作是一種技術(shù),寫作的歷練就在于多寫多練,將從閱讀中汲取的知識用心思考認真地寫作出來。總之,無論在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中,葉老總結(jié)出的二字精髓——“訓練”。
寫作在于“求誠”,作文的源頭是生活。葉老的《作文論》整整用了26頁,文中的提出:“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里面敘述了十個方面的內(nèi)容,詳細講了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四種寫作手法,在《論寫作教學》里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fā)表的欲望,正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語文寫作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兩種習慣:一是有所積蓄,須盡量用文字發(fā)表;二是每逢用文字發(fā)表,須盡力在技術(shù)上用功夫。[9]葉老認為作文來源于生活,訓練思想與培養(yǎng)情感,這是致力于生活充實的兩個目標。這當中也蘊含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要從生活中、從經(jīng)驗中學習和成長。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寫作。著名學者梁衡在《我的閱讀與寫作》中也提出,文章為思想而寫,我手寫我心,為文第一要激動,寫作是一種感情和思想的噴發(fā),有激動才是真文章。[10]而這份寫作的激動恰恰就是當前所缺少的,寫作就是一種創(chuàng)作,沒有激動、沒有靈感與熱情的創(chuàng)作就像是一朵蔫了的花朵,沒有生命力,讓人感受不到真情真意。有感而發(fā)便能作文,勤加訓練便能做好文。有感而發(fā)并不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是感悟都是寫作的素材,難的是要將這些素材用語言組織起來,構(gòu)思撰寫形成一篇文章,這就需要運用到通過閱讀汲取的知識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養(yǎng)成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良好習慣,要寫出通順的文章來,最要緊的是鍛煉學生的語言習慣。
關(guān)于作文的修改葉老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葉老認為,給學生改文最好的辦法是當面改,方便當面指導,但是全班幾十個學生,當面改評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就需按時給學生評講指導,教師要評講得當,指導切要,讓學生真正領(lǐng)會,深切思考。做到這些對于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去學習更新,充實自己,才能給予學生切實有效的指導。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教師若能培養(yǎng)學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那是比教師幫助學生修改要事半功倍的,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3 結(jié)語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匯集了葉老一生語文教育教學的寶貴經(jīng)驗和智慧結(jié)晶,是語文教育者的精神食糧,是當之無愧的文學瑰寶,值得一代又一代語文教育人反復研讀,用心去領(lǐng)會、涵泳、思考,結(jié)合具體情況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去探索、踐行與創(chuàng)新。借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教亦多術(shù)矣,運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貴能驗諸身。”與君共勉。
參考文獻:
[1][4][7][8][9]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0.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3] 倪文錦.語文新課程教學法(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46.
[5]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11.
[10] 梁衡.我的閱讀與寫作[M].北京:教育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1.
作者簡介:
付怡欽:(1995.10—),女,仡佬族,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