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增
摘 要:閱讀和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而在寫作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積累的閱讀知識輸出去,并進行有效表達。目前初中生在語文寫作方面的整體學習水平不高,反映了寫作教學實效較低的問題。因此,如何有效改革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目前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分析了現階段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希望能為初中作文教學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作文教學 現狀 對策
隨著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作文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作文在中考中占分比重大。而且寫作是反映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一種直接有效的形式,不管是從考試成績出發,還是從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發展這一層面出發,都要求教師加大作文教學的創新改革力度。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立足作文教學現狀,明確接下來作文教學的新目標,即:教師要重視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鼓勵學生向生活要素材,大膽改革作文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努力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
1 現階段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初中語文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各種新穎獨特的作文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然而,初中習作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方面,是作文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造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使用固定的寫作模式進行寫作,這種固定的方式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強調,在寫作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寫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同時,減少命題作文,加強自主命題作文的練習,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寫作才華。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做不到這一點,還是采用傳統的命題式作文進行教學,使學生們對這樣的作文感到枯燥,沒有興趣,挫傷了他們的寫作積極性;
另一方面,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缺乏交流,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學習進步慢等現象。很多時候,在課堂上場景是:大部分時間是老師在講,不能及時關注學生們的聽課狀態,無法了解學生的實際聽課效果,出現問題也不能及時解決,使得學生們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所要學習的知識,大部分時間都由教師支配,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很少,教師和學生缺少互動交流,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因此,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2 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初中生在學習寫作文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比較普遍的是:
一是學生所寫的作文,內容空洞,缺乏生活。學生們的作文不是自己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而是用便捷的方式寫出來的,現在網絡特別發達,許多同學到網上復制一篇作文,然后加以修改,成為自己的作文,這種方便快捷的寫作方式還特別受中學生們的歡迎。然而,用這種方式寫出來的作文,沒有實際意義,表達不出寫作者的真實情感,缺乏思想,不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二是很多學生對寫作文缺乏興趣,覺得寫作文是一件苦差事,是處于老師的壓力才不得不寫作文,缺乏寫作的自主性。同時,學生在進行寫作訓練時,也沒有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寫作的樂趣,使其寫作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難以使其在學習動力的驅動下展開自主的寫作訓練。所以,怎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他們主動完成寫作任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是初中生的寫作能力差,在寫作過程中,無法把自己心中所想用文字表達出來[1]。有的同學平時說話滔滔不絕,但是一拿起筆來,就無話可說。寫出的作文條理不清,沒有中心思想,語句不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平時詞語積累少、閱讀量不夠、語言知識匱乏,基礎知識不扎實,所以寫出來的作文內容空洞,漏洞百出。
1.3 應試教育導致作文教學的幾種偏向
寫作應該是作者對自身生活的真實感受,是真情流露,然而,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升學率和考試成績決定教師的教學績效,這就使得應試成為教師的主要教學目標。雖然現在的教學中突出強調素質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但是在這用應試的教育模式下,教師教給學生的都是怎樣拿高分的捷徑,學生學到的都是固定的作文模式,用這種模式,就可以在考試中得到高分,學生們所寫的作文都是自己憑空編造的,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更沒有真情實感,違背了寫作的初衷。
這些作文教學偏向問題并不利于推進作文教學的創新改革,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就是轉變教師的語文教學觀念,并在作文教學中貫徹新型的教學觀念,讓作文教學煥然一新。而這也給接下來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指引了方向,教師應充分考慮作文教學偏向問題帶來的阻礙性教學因素,并探尋作文教學的創新策略。
1.4 作文批改缺乏有效性
作文批改是教師對學生的作文學習情況進行充分掌握的必經之路,教師要讓作文教學獲得新的發展,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優化作文批改方式。很多教師在批改作文過程中,經常會用傳統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作文。即教師普遍站在自己的教學角度來批改學生的作文,而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和衡量學生的作文,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忽略了學生的自身寫作能力水平和認知水平,沒有做到客觀公正的來評價學生的作文。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作文批語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糾正學生作文中的錯誤;二是教師應該對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教師的表揚和肯定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加他們的學習成就感。好的作文評語,是學生寫作過程中的指明燈,指導學生在寫作之路上不斷進步。教師應對這一作文批改的環節進行優化,讓學生從教師的批改中了解自己在寫作方面的不足,然后及時糾正過來。
2 改進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2.1 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題材
一篇優秀的作文,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對生活的切身體會。新課標的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作文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能夠流暢的表達自己對生活、社會和人生價值觀的觀點,這些觀點是學生們自身在生活中的體驗,是學生們的真情實感。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的樂趣,并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2]。
例如,在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有“熱愛生活,熱愛寫作”這一寫作教學欄目。在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寫作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從生活中感受到的樂趣和美好,或者自己從生活中感悟到的一些哲理,然后把這些素材應用到作文當中,這是學生寫好作文的一個基本技能。在尋找素材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自己感悟出生活中更深的意義和哲理。現階段的學生獲得素材的方式多種多樣,學生可以從電腦,電視,手機等網絡上獲取更多的素材,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了解一些時事,為寫作打好基礎。
需注意的是,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在利用素材展開寫作時,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尤其是當學生描寫自己在生活中經歷過的事情時,更要運用能夠展現自己真情實感的語言來提高這篇作文的質量,也讓閱讀學生這篇課文的人受到感染,甚至對其寫作情感產生共鳴。這是教師提高學生作文學效果的關鍵點所在,需要教師予以足夠的關注,并指導學生學會善于利用生活素材展開寫作,并且掌握寫作中融入真情實感的一點技巧。
2.2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鼓勵教師教學創新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給學生們設置了許多條條框框,學生的思想被這些條條框框束縛住,無法發揮自己的創造寫作能力。在語文作文教學中,老師會根據作文的種類,給學生一些作文的基本模式和范文,讓學生們用固定的模式來寫作文,這就導致學生們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自己的文章。在新課改中,要求教師采用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寫作模式,讓學生們能夠獨立思考,寫出有自己特點的作文。
教師們通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出幾種新的教學方法來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其中,小組合作學習、導言式教學法、逆向思維培養等方法被廣泛應用到教學當中[3]。教師采用多種模式教學,使得課堂不再枯燥,學生們在課堂上加強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習成果,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在課堂上,學生成為主體,教師起指導和督促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問題,和同學之間加強溝通,讓學生在通過交互式教學體系評價中來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
例如,在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有“寫人要抓住特點”這一寫作教學欄目。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對這方面的寫作技巧展開合作討論,各自談談自己的看法,總結“如何在寫一個人時抓住他/她的特點”這一問題的不同答案,讓學生從中獲得學習感悟,再展開相應的寫作。
教師也可在導言式教學法的引領下,引導學生閱讀本單元的導語,使其體會到本單元每個文本內容的寫作主題和寫作特點,然后指導學生展開讀寫結合學習,從課文中了解不同的作者描寫一個人物的寫作手法。此外,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文本語言賞析,展開逆向思考:“這種文本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否能夠深刻地描述一個人的特點呢?還需要注意哪些事項?”通過這樣的思考,學生可鍛煉自己的寫作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要倡導學生多讀書,大量的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使學生能更好的運用語言,寫出優美的文章。同時為學生們創造體驗生活的機會,鼓勵他們寫隨想,把所感所想隨時記錄下來,為寫作積累素材。也可以采用競賽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寫作,讓他們在競賽中得到成就感,同時,也為他們互相交流寫作經驗搭建平臺。在比賽形式上,寫作的文體、字數和體裁都不受限制,讓學生們充分發揮創造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
2.3 把握目標輕重教學的序列關系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學過程有一定的序列性,每個階段,教師都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針對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序列性分為縱向序列和橫向序列。縱向序列是針對各個年級,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就初中而言,七年級的同學寫作比較自由,八年級的同學寫作就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九年級的學生就可以自主寫作;橫向序列是根據時間來劃分的,把學生學習寫作的時間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寫作訓練目標是讓學生抓住題目的主旨,第二階段的訓練目標是學生寫出的文章要圍繞中心思想,寫出具體內容。第三階段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寫出完整的文章,符合寫作標準等[4]。在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進行階段性的訓練,在實現每個教學目標的同時,學生們也獲得學習成就感,提高了學生學習寫作的興趣,激發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寫作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例如,在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有“發揮聯想和想象”這一寫作教學欄目。從這節寫作課的教學主題來看,學生的寫作學習空間是比較自由的。即學生可自由發揮聯想和想象,創寫出一篇個性化的文章。而在學生發揮聯想與想象之前,教師可先讓學生理清寫作內容的主旨,擬寫作文的具體寫作框架。這一框架可謂是作文的“骨架”,在一篇作文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擬寫自己即將寫作的文章內容的中心思想,然后發散自己的思維,豐富作文的具體內容,使其成為作文的“血肉”。
2.4 客觀的評價學生作文,寫好評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批改作文,而這些評語對學生來說卻收效甚微。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在批改作文時不能用一種方式,而是要用多種方式進行批改,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參與到批改中來,這樣,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也可以讓同學們互相學習,共同提高[5]。學生們可以自己批改,也可以互相批改。讓學生參與批改過程,還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師生共同分析作文中的優點和缺點,各抒己見,也能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提升。
例如,在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有“新聞寫作”這一教學欄目。教師可先讓學生從單元內的課文閱讀學習中了解新聞寫作的關鍵要素,然后圍繞“新聞寫作”這一主題展開寫作。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共同參與到寫作內容的評價過程中來,對某篇課文寫出不同的評語,從多個角度挖掘文章的不妥當之處。比如有的學生寫出來的“新聞”沒有突出重點,不能吸引受眾的關注;有的學生寫出來的“新聞”缺乏簡明扼要的特點,需改進語言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還有的學生寫出來的“新聞”存在虛假的事實,不符合“言之有物,事實說話”的寫作要求。根據這些評語,學生可針對性地改進自身在寫作中出現的問題。
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對其他學生的寫作內容進行客觀的評價時,可以鍛煉自己對作文的審查能力,也可使其從中了解一些必要的寫作知識,這對于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有很多。關鍵就是教師在教學實際中要總結經驗,多種教學方式結合,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讓作文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參考文獻:
[1] 劉亞君.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J].考試周刊,2017(6):42-42.
[2] 楊春麗.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南北橋,2017(12):140-140.
[3] 邢麗華.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8(2):87-87.
[4] 馬文明.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困境及對策解析[J].學周刊,2020,14(14):57-58.
[5] 梁峰.淺析有效開展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方法[J].考試周刊,2020(9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