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松娜
摘要:新教育背景下,雙減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但是其還未能成為教育的核心內容,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正視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給予初中學生更多學習、生活方面的指導,并在基礎知識講解的同時,選擇更加靈活且彈性的作業設計方法,以此來降低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負擔和壓力,進而構建一個更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語文;優化設計;實施策略
雙減政策的提出以及落實為教育教學體系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思考問題。作業本身存在的作用和價值,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的檢測,也是對教師諸多能力的檢閱以及反饋。在雙減政策實施的初始階段,許多教師不懂得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追趕進程,在作業布置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所以,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對雙減政策以及其核心內涵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來對作業布置內容以及形式進行優化。
1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的總目標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無論在哪一門課程教學中,作業都是對學生學習進行檢驗,對教師教學進行反饋的有效手段,同時,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也是幫助學生鞏固文學知識,發展語文學習能力,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路徑。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作業的設計以及布置,可以讓學生在更加真實的語言情境以及積極的語言實踐之中積累更多的語言經驗,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高雅審美情趣,發揮語文學科最為重要的育人作用,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2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優化設計與實施策略
2.1 以提高學生為基礎優化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理念下,教師需要通過減少作業量的形式來提高學生自由發展空間,并且在這一基礎上對作業進行設計,這是優化語文作業的基礎,唯有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對學生完成作業的形成進行改進,才能提高學生對作業的感知,解決當前初中階段學生思維以及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等問題。與此同時,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兩方面內容:(1)豐富學生個人學習體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控制好作業時長,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發展空間。
例如:在設計閱讀類型作業時,教師可以立足于感知層次,借助段落閱讀或是整體閱讀的方式來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解決思維培養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同時,在設計作業時教師需要考慮作業內容是否具有較好的彈性,而這也是評判作業是否有效、合理的前提條件。為此,初中語文教師要了解閱讀文本中的重難點問題,合理規劃作業設計范圍,減少作業設計任務量,以更好的組織作業內容,根據雙減政策以及要求,落實作業形式優化。
2.2 在作業設計時突出層次性
在教育教學中,不同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過程中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而非盲目地進行作業布置,尤其是不能因為基礎好的學生做對了的題目就去否定基礎不好的學生。同樣的作業給基礎差距較大的兩類學生,對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成績好的學生就會覺得非常簡單、無法得到拓展,而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會覺得作業非常困難,進而產生學習的挫敗感。
新課程理念下,優化作業分層布置有利于減少這一不良現象所產生的后果。學生需要根據不同的難度來完成作業,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夠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海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1)面對全體學生的基礎性作業,即不再布置單一的作業抄寫,讓學生自主選擇一些無法及時理解的生字生詞,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默寫或是選詞造句,將學生被動學習準變成主動,之后由教師定期組織測試,完成查漏補缺。基礎性作業的難度較低,一且以基礎知識為主,可以有效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言積累能力。(2)面向班級中大部分學生設置的提高型作業。該類型的作業選擇更加靈活的方式,將作業訓練與教學重難點進行整合。如,教師要求學生選擇文本中一段自己喜歡的段落,聲情并茂的進行朗讀或是背誦。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檢測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程度,也能夠體現出語文學習的重要性。(3)面向學習能力較強設計的拓展性作業。該類型的作業需要立足于單元角度,要求學生立足于全局對整個單元進行分析,并通過寫作的方式來鍛煉自身寫作能力,如布置一篇“我心中的海燕”類型的主題寫作活動,要求學生在書寫過程中闡述自身對閱讀文本的理解。通過不同層次的作業的合理設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出合理的選擇,在層次逐漸遞增的作業完成中提高自我。
3結語
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正在不斷形成、發展,而雙減政策的落實,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實施教育啟蒙,使學生形成人文素養。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深入分析雙減政策特征以及以往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在減少學生作業量的同時,將學科素養以及強化訓練融入作業設計中。
參考文獻:
[1]尹雪梅.優化作業設計,減負增效助成長——“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之我見[J].課外語文,2022(06):101-103.
[2]顧紅.“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與實施的探討[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1(1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