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紅 丁柏銓
【摘要】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媒介生態的深刻變革,同時不斷推動媒介融合的深化,進而給新聞傳播教育帶來沖擊與挑戰,對于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從學界與業界的合作、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以及媒介技術與傳播生態新趨勢帶來的開放性等方面,對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研究,旨在把握新形勢下新聞傳播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變化。以學界業界融合為導向的跨界共建、以交叉相融為導向的學科邊界突破、以面向媒介技術與傳播生態新趨勢為導向的開放趨向已成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的大勢。
【關鍵詞】媒介融合;人才培養;學科交叉;跨界共建;開放趨向
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媒介生態的深刻變革,不斷推動媒介融合的深化,進而給新聞傳播教育帶來沖擊與挑戰,同時對于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媒介技術的廣泛推進與社會的高度媒介化,使得新聞傳播學科面臨學科背景的深度變革。以數字化與智能化為特征的媒介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媒介領域,媒介與社會的深度融合使得社會各方面與媒介高度關聯,如社會機制構成、社會問題呈現、社會生活方式等,推動社會的高度媒介化。在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中,因應媒介融合環境需要,通過專業之間、學科之間以及實踐層面與傳播技術的融合,在學界業界的跨界共建、學科交叉的邊界突破、媒介素養的開放培育等方面不斷進行調整與創新,培養兼具人文與科學素養以及綜合運用融合媒體技術的新聞傳播類人才,正在走深走實。
一、以學界業界融通為導向的跨界共建
(一)學術培養與職業訓練并重的教學理念
將新聞傳播確立為專業,通識、整體的文化教育與實踐經驗賦予的訓練,都是需要強調和不能偏廢的。[1]在學界與業界的融合中,秉持學術培養與職業訓練并重的教學理念,在課程設置、師資配置等方面將學術課程與實踐訓練結合起來。面向媒體業界對于多面手的需求,適應媒介融合環境,以求學生能夠“在多媒體平臺講故事”。[2]新聞傳播教育著名的密蘇里方法(Missouri〓method)著力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3]在學界與業界的融通共建中,在理論學習之外,從專業媒體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的責任與技能出發培養學生,在學術研究之外,通過為新聞從業者服務的特別項目,促進新聞職業發展。
媒介融合帶來的變化對媒體從業人員的素養提出了全新要求,全新的人才素養需求呼喚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實行持續不斷的教學改革和創新,適應媒體數字化變革和轉型趨勢,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新聞工作者。[4]在由教育部和中宣部共同推動的“部校共建”背景下,高等院校與媒體業界之間要開展人員之間的雙向互聘,合作搭建各類雙向交流實踐平臺。在學界與業界的融合中,同時還需從頂層設計的視角,以科學評估激勵各高校的融合創新。通過新聞傳播院校與媒體機構的資源整合,建立更加常態化的機制,支持學界與業界之間雙向互聘流動,保障學媒融合平臺的教育創新效果。從課題研究、課堂教學、媒體實驗、學生實踐等方面,深化跨界融合與共建,避免學界與業界融合的表象化,提高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水平。
(二)雙向交流實踐平臺的聯合搭建
自2013年開始,由教育部和中宣部在國內新聞傳播院校中共同推進部校共建,推動高校學界與媒體業界的合作,共同實施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更好培養與造就高素質新聞后備人才。這種開放式的新聞傳播學院共建模式,未來還會有更深入的發展。作為觀念層面的概念,新聞專業性高于實踐技能層面的形而上概念,實則它從來都不可能離開實踐和技能。新聞業正是因為具有專業實踐和技能才獨立成為職業。[5]部校共建的背景下,高校與媒體機構合作建立研究所與實驗室、在線教學平臺、實習就業平臺等各類雙向交流實踐平臺。在實戰環境中對學生進行全媒體技能訓練,培養復合型傳媒人才。
從國內來看,雙向交流實踐平臺的搭建,是學界與業界開展人才培養與學科教育的開放式合作嘗試。此類平臺搭建主要包括實習就業平臺的搭建和教學科研平臺的聯合建設。在實習就業平臺搭建中,國內新聞傳播院校分別與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機構如《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騰訊網、字節跳動等簽署實習協議,聯合提供課程培訓。在教學科研平臺聯合建設中,國內新聞傳播院校與網易、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微軟集團等聯合成立跨學科媒體研究平臺、未來媒體研究院、未來媒體實驗室等。在國外新聞院校中,強調實踐經驗與從業能力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很早就與業界密切合作,打造了一系列社會化實踐平臺,成立獨立運營的商業媒體機構。[6]國內部校共建的一個重要方式,是由學界業界共同開設應用型課程,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流程中,大量應用型課程依托雙向交流實踐平臺進行貫穿。將學界教學與業界實踐真正打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通共建格局。
(三)學術型教師與實踐型教師的雙向互聘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傳播格局和媒體生態發生重大變化。新聞傳播教育與新聞傳播業態之間的鴻溝,在新媒體技術革命中空前拉大。[7]在以數據新聞、社交媒體為主的社會轉型與文化產業實踐中,大多數新聞傳播院校沒有適時跟上。業界實踐與學界教育之間產生了距離,當前國內新聞傳播院校的人才培養滯后于業界需求。[8]新聞傳播院校同時聘請學術型和實踐型教師,通過跨界的雙向互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成為學界與業界融通共建,彌合業界實踐與人才培養之間距離的重要方式。
學界與業界人員之間的雙向互聘,在部校共建背景下不斷推進。雙向互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業界精英引入教學課堂;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師進入業界掛職合作。通過聘用形式將大量業界精英引入課堂,鼓勵高校教師掛職進入業界開展合作,在有效人事與管理制度支持下,學界和業界之間規模化與常態化的人才互動在雙向互聘中形成。同時,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與學生實習就業的廣闊平臺,也在雙向互聘中得以實現。以人才培養為主線的學界與業界的跨界共建,逐步由淺入深,實現真正共贏。
二、以交叉滲透為導向的學科邊界突破
(一)新聞傳播學科內部的融合
媒介互動與整合,使得新聞傳播學科之前以媒介形態類別來設立課程的做法已不再適應媒介融合時代的要求。新聞傳播學科內部的融合,主要體現于專業課程的融合。新聞傳播教育的培養目標從專業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發展,由單一技能的精通向多專業、多學科知識的掌握進行轉向。英國學者羅德·艾倫(Rod〓Allen)提出“8020原則”,指出每當新技術來臨時,新聞教育內容遵循“8020原則”,在整體知識結構中有80%保持不變,有20%需要更新。[9]新聞傳播教育打破學科內部壁壘,改變原有的以媒介形態為分類特征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轉向運用媒介普遍規律進行教學的融合教育理念。重點體現在優化課程設置方面,對于新模式及新課程等的探索與實踐。
新聞傳播教育中分門別類的課程如編輯出版、廣播電視等,一直以來其主要標準是媒介的介質屬性,“專精”是如此設置課程的培養特點。學生擁有一技之長,但從業時需要到崗后重新學習去適應當前媒介融合的形勢。從新聞傳播教學與傳媒實踐接軌的角度來看,在新聞業務課中,以新的思路和融媒體模式進行課程設置,在各種媒介的新聞業務融合與對比中,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與實踐技能。遵循媒介融合規律,探索建設適應時代發展的專業課程方向,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
(二)人文與社科的交叉融合
打破傳統的時空界限和物理界限的信息傳播方式,構建出新型的社會關系。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已經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進行黏合,媒介技術重構了人類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乃至價值理念。媒介與社會關系的重塑,需要在新聞傳播專業中增加社會科學內容,如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10],以解決新時代提出的新問題為指歸,引領學科方向、回應社會關切、堅持問題導向。同時也源于新聞傳播學科寄望通過人文與社科的融合,奠定更加寬廣的知識基礎,使得新聞傳播學科學術性視野得以擴展,新聞傳播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得以提升。
在人文與社科的交叉中,涵蓋從傳播、媒體到文化研究與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學科領域的融合。譬如,以與國際政治、法學等學科交叉模式培養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以融哲學、政治學、新聞學為一體的PPE項目培養理論人才等,都是有價值的改革探索。運用新手段,著力培養知識廣博、通曉中外的跨文化傳播人才,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與交融。讓文科教育教學理念、內容、方法等發生一系列變化,并運用新手段如虛擬仿真等活躍學生的思維,著力打造線下、線上以及混合式等各種類型金課,切實提高課程質量和學習成效,旨在使其理解更深刻。新聞傳播內容、研究方法、新聞傳播技能等與社會、政治、經濟等學科發生交融。
(三)文理滲透的學科相融
新聞傳播學科原本的學術本源在于人文學科以及人文主義的社會科學。[11]有學者指出,中國新聞傳播學科保持持續不斷的創新發展動力,“推進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交融”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能量引進通道。[12]在關于新聞傳播類論文發表的研究中,發現相關作者來自新聞傳播學科以外的院系,如計算機學院、醫學院、經濟學院等。[13]由此可見,數字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學已經引起了包括計算機、信息科學等在內眾多交叉學科的關注。新媒體與數字技術環境下,文理融合的新專業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與傳統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通過構建跨學科跨院系的學位項目及課程體系,實現多學科交叉。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學領域的文理滲透趨勢表現得非常明顯,尤其是與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數據新聞學(data journalism)、計算新聞學(computation journalism)等文理交叉學科隨即產生。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計算機學院于2006年開設計算新聞學,成為計算新聞學的早期源頭。隨后,美國雪城大學推出文理學院聯合培養的計算新聞學研究方向,斯坦福大學傳播學系組建計算新聞實驗室,并同時開設了計算新聞學課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開辦新聞學與計算機科學雙碩士學位項目等。[14]隨著在新聞生產與傳播領域中廣泛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新聞傳播類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也受到文理交叉導向的影響。如具有計算機、電子信息等相關學科背景成為新聞傳播學師資隊伍的一大特色,在學位課程體系中引入大量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等與傳媒發展相關的融合類課程。將計算機科學、大數據技術等研究方向的人才,補充到師資隊伍當中,在計算傳播、數據新聞等課程教學中發揮了較大作用。有學者指出,在學科融合交叉模式中,設立非傳統的融合型學位課程,學位課程盡量整合與互通,做到跨學科強強聯合,[15]凸顯文理交叉的多學科培養發展趨勢。
三、以面向媒介技術與傳播生態新趨勢為導向的開放趨向
(一)新技術與新聞業結合的實踐教學
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及量子科技在內的新媒體技術和手段,給新聞業務帶來變化,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計算傳播、數據新聞、參與式新聞、開放新聞等新技術與新聞業結合的概念不斷出現,國內外新聞傳播院校面臨著巨大的理論沖擊與實踐挑戰。
踐行新技術與新聞業結合的融合新聞傳播教育的實施,在媒介融合環境下顯示出其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美國的新聞傳播院校在21世紀初就啟動了媒體融合教育計劃,如堪薩斯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等。[16]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為了跟進傳播環境的最新動態,其教學大綱至今保持著每兩年修訂一次的節奏。[17]國內新聞傳播院校的專業課程增加了關于網絡和多媒體報道的課程,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新聞傳播學科,實踐教學在其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更多增加體現業態發展前沿的內容,如用戶新聞、互動設計、數據新聞等內容。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學界業界共建雙向實踐交流平臺,讓學生參與到媒體管理的新媒體平臺,可使其更早接觸新技術與新聞業結合的傳媒實踐,利用現有融合平臺為用戶制作新聞,甚至和用戶一起來制作新聞,旨在培養學生適應日益變化的新媒體環境。秉持新技術與新聞業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學習并重的理念,根據媒介融合發展新態勢,不斷擴充實踐教學手段,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二)設置以新媒體命名的院系
全球化與信息化背景下,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主的高科技所帶來的巨大變革,是當下的新聞傳播面臨的多維度變革之一。[18]為了跟上全球傳播、數據挖掘、社交媒體等新媒體領域的發展和需要,適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需要,一些新聞傳播院校通過系科和專業設立,將新媒體專業納入院系建制中。
國內不少具有新聞傳播專業的院校,設立了新媒體相關院系。如西安交通大學設立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設立網絡與新媒體系等。以新媒體命名且作為其教學科研方向的新型院系,既保留傳統經典教學內容,又引入媒體融合特色課程,涵蓋大數據分析、數字人文、計算傳播等。搭建信息采集和傳播能力實踐平臺,同步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計算傳播、數據挖掘、信息可視化等課程成為新媒體院系的標配課程。在新媒體傳播領域,數據教育可以成為目前新媒體態勢下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抓手[19],培養和提升學生在專業技術、產業經營以及商業智慧等方面的能力。開設數據新聞專業課程的維度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以傳統新聞制作還是以新型數據分析為主,二是以個案故事還是以數據展示為表現手段。雖然其核心都是“講故事”,但故事的素材、出發點和終點是人、事、物還是數據,都是有區別的。[20]新媒體融入學院建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媒體時代的資源整合,有助于新聞傳播院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提升。
(三)復合型人才的媒介素養培養
基于對媒介技術的理解與應用,充分了解媒介的多元性,培養新聞傳播類人才復合型媒介素養,建構有關媒介的素養體系。復合型人才的媒介素養也包括新聞傳播學科所要求的科學素養,從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培養學生以科學的精神和態度運用媒介技術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媒介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媒介與科技、人文、社會三者關系出發,全面提升新聞傳播類人才的媒介素養。
在新聞傳播教育領域,創設新型課程體系,使用面向未來探索的價值觀來培養學生媒介素養。在媒介融合時代,培養學生對于信息傳播的社會意義的理解、運用數據分析的能力與方法,同時強調關注新的規制政策以及媒體商業運行規律與規則,并融會貫通去創新。其中信息與用戶的關系,用戶需求、體驗和互動是當下新聞傳播領域的核心考慮因素。帶有用戶中心視角去關注媒介化社會中媒介技術與傳播業態的發展變革,重視對學生媒介素養的綜合性培養。引導學生提升對信息傳播價值的發現能力以及對信息內容的理解力和創造力。培養對各類信息的敏感性,建立起對不同媒介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媒介傳播的基本素養。在整合信息、多渠道傳播基礎上,提升進行全媒體報道的能力,運用多種傳播手段如圖文、音頻、視頻等以增強適應全媒體發展的彈性。新聞傳播類人才的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秉持科學精神,建立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邏輯,運用科學態度解決新聞傳播專業領域乃至社會層面的實際問題。
四、結語
面對數字化轉型的媒介融合環境,國內外新聞傳播院校在適應傳媒環境變化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力圖在跨界共建、學科交叉和開放理念等多方面進行變革。打造具有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和科學精神,同時兼具媒介融合思維的新聞傳播類人才,使其能夠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精湛的專業技能,去適應媒介融合時代的要求。面對媒介技術與傳播生態的新趨勢,新聞傳播教育的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在這種開放趨向下,以人才培養的融合教育模式為主線,通過學界與業界的跨界共建、學科交叉的邊界突破,媒介素養的開放培育等,培養具有全媒體素質的新型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建磊.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媒體融合教育考察記[J].新聞記者,2010(6):41.
[2]王君超.融合新聞傳播教育的理念、實施與對策:香港公立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經驗[J].國際新聞界,2011(11):83.
[3]About Convergence at MU,Convergence Journalism at University of Missouri website,http://174.37.47.227/~converge/word
press/?page_id=2.
[4]蔡雯,翁之顥.新聞傳播人才需求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變化及其啟示:基于傳統媒體2013—2014年新媒體崗位招聘信息的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6):126.
[5]陳昌鳳,王宇琦.創新與堅守:美國經驗與新環境下國內新聞教育路徑探索[J].國際新聞界,2015(7):30.
[6]劉明洋,袁曉川.融通之道:解讀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的兩大趨勢[J].國際新聞界,2018(9):133.
[7]張濤甫.傳播新業態倒逼新聞傳播教育轉型[N].文匯報,2017-06-28.
[8]張昆.一流大學傳媒教育定位的困惑與思考[J].新聞記者,2016(2):56.
[9]陳作平.英國高校傳媒教育[M]//劉利群,張莉莉,譯.國際傳媒與教育,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37.
[10]辛欣,雷躍捷,等.中外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93.
[11]李希光.新聞教肓未來之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99-200.
[12]高鋼.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責任[J].新聞戰線,2011(7):71.
[13]王大麗.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研究現狀:基于《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者》2003-2012年論文的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3(2):170.
[14]Mantooth,D.,School creates masters in computational journalism,media and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dailyorange.com/2015/01/school-creates-masters-in-computational-journalism-media-and-education/.
[15]何舟.傳媒產業需要進行融合性的人才培養[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98.
[18]丁柏銓.正確對待新聞傳播領域的高科技[J].當代傳播,2022(1):1.
[19]陳昌鳳.技術創新與專業堅守:新聞傳播教育何去何從?[J].全球傳媒學刊,2017(4):3.
[20]祝建華.大數據時代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專業設置、學生技能、師資來源[J].新聞大學,2013(4):130.
(尤紅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丁柏銓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