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形勢下,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鄉村振興等工作也在不斷優化和升級,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基于美麗鄉村的時代要求,能夠貫徹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能夠在新形勢下,推動農村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準確抓住農村經濟發展的正確道路,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6;D42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12 — 0025 — 04
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僅能夠有效滿足我國建設美麗鄉村的實際需求,也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道路,能夠有效實現我國鄉村振興的目標。因此,本文主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結合現代經濟發展情況,從基礎工作入手,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從強化企業管理、加強資金投入等多個方面,研究在農村建設生態文明的正確路徑,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城鄉的快速融合。
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1.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基礎,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能夠依據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態勢,打造集約化的農村發展道路,能夠始終堅持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明確農村經濟發展的正確路徑,充分利用農村的各項土地資源、旅游資源等,積極深化和改革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與農村人口的協調配合。其次,通過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能夠有效強化農民的商業思維和管理思維,能夠有效提高農村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通過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也能夠有效堅持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能夠有效凈化農村的自然環境,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從而找到農村經濟發展的長久道路[1]。
2.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在新形勢下,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部分地區城鄉二元結構不斷凸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東部與西部、農村與城市,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共同富裕的工作安排,加劇了我國的社會收入差距。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群眾的實際需求,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相關工作人員要積極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要立足于解決我國目前突出的社會矛盾,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將城市和鄉村有效結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從整體出發,積極開展工作部署,將城市工作和鄉村工作兩手抓,通過積極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真正地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通過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也能夠有效加大政府資金和人才的投入,能夠進一步完善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能夠改變農村經濟落后的社會現象,能夠立足于整體,統籌城鄉資源,能夠實現城鄉資源的合理利用,進一步促進城市和鄉村的融合協調,實現我國共同富裕的經濟目標。
3.實現美麗鄉村建設
在新形勢下,我國積極倡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美麗中國,講好中國故事。要想真正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目標,要從整體出發,堅持三農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要立足于經濟發展現狀,積極采取正確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方式,要順應農村經濟的發展規律,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讓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與城市發展狀況保持一致,并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綜合利用鄉村資源,在開展農村經濟工作時,也要正確處理金山銀山的關系,要讓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同步,能夠實現生態資源與經濟發展的持續進步,從而更好地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此外,許多農民需要在田間耕種,種植農作物,因此,農村不僅是許多人口日常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必須以實際農村經濟發展環境為基礎,要注重改善農村村民的生活質量,要立足于第一產業,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滿足社會群眾對糧食等農作物的實際需求,找到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路徑,從而更好地改善農村經濟發展態勢[2]。
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
1.產業轉型升級慢
在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時,必須因地制宜,要從實際經濟狀況入手,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要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要立足于第一產業,充分利用農村的土地資源。雖然部分地區,在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時,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經濟得到了持續增長,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卻過于重視金山銀山,忽視了綠水青山,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伴隨著資源的無限破壞,造成農村許多土地資源無法持續利用,帶來了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同時,部分地區農業資源過度消耗,不合理使用,造成農業傳統資源持續下降,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快速增加經濟的發展速度,但卻難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不是正確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路徑。因此,要積極與農村的實際經濟狀況為基礎,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和升級,真正找到符合當地農村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2.基礎設施不完善
許多農村地區位置偏遠,在深山地區,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不暢通,將會嚴重影響貨物運輸和人們出行的時間,給農村百姓帶來了較多的不便。甚至由于部分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也難以吸收外界的資金資源,難以快速接受先進的信息技術,導致農村經濟發展遲緩,農村小農經濟思想蔓延,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持續進步。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實現了閉環效應,難以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其次,部分農村地區缺乏完善的農村技術服務體系,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大部分農民年齡較大,知識水平較低,思想過于保守,小農思想根深蒂固,自覺抵制新時期的社會變化,導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難以有效進行。此外,雖然部分農村地區,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較為便利,成為許多企業的加工廠區,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氣等工業污染。而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完善配套的治理措施,不能夠對工業廢水廢氣進行及時凈化,導致農村環境保護的力度跟不上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造成農村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影響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3]。
3.主體參與度較低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較為明顯,許多經濟資源、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區,而農村地區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匱乏,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教育活動的開展,教育資源嚴重匱乏,導致部分農村地區農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專業知識較差,不能夠充分理解先進政策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目標,不能夠從長遠角度分析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只重視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卻忽視了生態保護,忽視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現階段,許多農村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會存在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巨大的矛盾,大部分農村村民都會選擇追求短期和眼前利益,忽視農村地區的長期發展,造成農村資源破壞嚴重。此外,許多農村地區雖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但大部分農民為了追求自身的個人利益,并不會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與自身的經濟行為沒有任何的關系,造成主體參與度較低,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4.農村資源環境管理機制不完善
首先,農村地區管理機制相對缺乏,雖然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林業部門等,都積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積極保護環境,保護農村資源,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權責劃分不統一,工作區域不清晰,造成各部門職責相互交叉,并沒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機制,在開展實際工作時,容易出現重復工作或遺漏工作的現象。當出現錯誤時,也無人負責,各部門互相推諉,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持續進行。其次,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許多基層部門的權責劃分不明確,許多基層工作人員并不明確自身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安排,在開展實際工作時,容易出現工作失誤。此外,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也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發展,許多農村地區并沒有完善的組織機制,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時,會出現監管空白,各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導致各部門難以形成合力,出現資金和人才資源的浪費,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4]。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
1.加強人力物力及財力保障
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是開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基礎,只有擁有充足的資金資源,才能夠有序促進各項工作環節的銜接。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人們通常會被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所動搖,會過于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難以完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缺乏足夠的認識,小農經濟思想較為嚴重,不能夠從長遠角度出發,考慮農村資源的使用價值。因此,各部門要積極加強人力物力的投入,要依據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要引進先進人才、先進優秀干部,在農村地區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領農村人民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并加強資金投入,在農村形成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讓村民能夠真正認識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提高農村經濟主體的參與意識,為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人才支持。此外,相關工作部門,必須依據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發展方案,要立足于第一產業,積極發展種植業,同時針對農村現有的自然資源,發展農業、漁業、牧業,在農村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格局,擴寬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并不斷提高農村村民的服務水平,實現多元化的發展,更好地提高農村經濟發展速度。
首先,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堅持發展第一產業,在發展第一產業的基礎上,依據當地農村的特點,打造特色小鎮,并完善相關基礎配套設施,開發設計一系列旅游活動和體驗活動,讓產業發展能夠有效與農村種植活動有機結合,延長第一產業的產業鏈,充分利用農村的土地資源。其次,在發展第二產業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從整體出發,依據該農村的實際地質條件和道路交通等分布狀況,開展針對性的實驗,可以全方位打造工業園區,以綠色環保為主打賣點,吸引廣大農村人口以及外來人口進行瀏覽。此外,在發展第三產業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重視挖掘當地農村的獨特賣點,立足于農村發展的特色,進行包裝,并完善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讓農村人口能夠走出去,讓外來人口能夠走進來,從而實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
2.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及相關制度
農村基礎設施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也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進程,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能夠有效促進貨物運輸,能夠讓農村人口走出去,讓外來人口走進來,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外資,帶來更多的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將完善交通道路等基礎措施,作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首要環節。其次,農村地區也存在著公共廁所缺少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嚴重破壞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同時,在生產過程中廢水廢氣的排放,也會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相關工作人員也要完善污水處理設施,要將處理廢氣、廢水等工作,作為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環節,并在處理廢水廢氣以及生活垃圾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我國規定的標準和要求開展處理工作,并加強農民培訓工作,強化農民保護環境的意識,讓農民能夠自覺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改變農村地區隨處可見垃圾的現狀,減少廢棄物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
此外,要在農村地區完善相關制度,基層人員要密切聯系群眾,充分發揮管理者的模范帶頭作用,要深入一線,了解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明確農村人口的實際需求,并進行針對性的優化和解決,更好地提高農民的生活滿意度。同時,基層干部要積極深入一線,加強農民的培訓和溝通,要讓農民能夠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形成正確的意識,能夠自覺加入到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從而改變傳統缺乏工作主體的現象,真正地沖破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此外,相關工作人員也要加強資金和人才的投入,要利用相應的信息技術,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持,讓養殖戶能夠使用先進的技術,改變傳統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的方式,防止養殖戶過度開挖糞坑,造成土壤土質等的破壞,并鼓勵養殖戶使用先進的技術,將糞便轉化為沼氣,從而不僅能夠有效利用農村資源,還能夠有效解決糞便露天的問題,能夠減少空氣污染。再次,基層部門也可以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要完善農村污水處理基礎設施,要讓生活污水和企業污水,能夠通過先進的機器設備,進行有效處理,將工業污水進行分離和提純,轉化為再生水,將再生水轉變為灌溉用水,從而有效節約水資源,提高農村資源的利用率,更好地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進行[5]。
3.加強科技創新與軟件服務
在新形勢下,我國積極推行科技創新,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時,也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加強科技創新,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智能化、專業化和現代化。并且,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我國重要的發展目標,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變傳統的農村生產方式,可以在農村種植過程中,推廣有機肥,使用先進的機械設備,實現無人化生產,突破傳統農業生產的束縛,讓農業滴灌、農業噴藥等相關工作,能夠更加便利。同時,工作人員要積極開展培訓工作,要讓農民能夠了解最新的機器設備,能夠了解先進的種植知識,了解不同農作物的產品特性,并根據經濟發展狀況,結合當地農村實際的種植環境,生產出社會需求量較高的產品,從而更好地促進農產品的銷售,滿足社會群眾的實際需求。
其次,相關工作人員要積極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可以將垃圾進行有效分類,將部分垃圾經過科學處理后,轉化為農村生產系統中農作物的營養來源,充分進行廢物利用,提高農村資源的使用效率。此外,政府也可以加大資金和人才的投入,使用農村發電、秸稈還田、農村沼氣等技術手段,進一步優化和升級農村廢物處理的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提高農村資源的使用效率。政府也可以加大工作扶持力度,讓農民能夠堅持在政府的領導下,使用先進的處理技術和防控手段,能夠在種植農作物時,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藥對土壤和動植物的污染。此外,政府要積極采取優化措施,積極開展農村專業講座、知識講座等,利用講座的形式,向廣大農民傳授目前我國先進的技術知識,讓農民能夠掌握先進機械設備的操作方法,了解不同農作物病蟲害的防護手段,從而更好地提高農村人民的思想境界,更好地實現無公害種植,促進農村種植產品的銷售,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
4.統籌規劃農村生態發展措施
相關工作部門必須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的工作理念,要將綠色環保,作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要堅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有效融合,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堅持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產業,要立足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明確農村資源的特色優勢,以使用先進的綠色技術手段為工作突破點,在農村形成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延長農村產品的產業鏈,實現農村產品生產、銷售的一體化,提高農村產品的競爭力,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相關工作部門必須強調生態公平,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理念,要始終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重視保護環境,重視經濟發展,讓經濟發展的步伐,能夠跟隨環境保護的步伐,不斷進步,真正實現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目標。此外,政府等工作部門要加強資金和人才的投入,要在農村地區建設區域補償制度和行業補助制度,要讓農村地區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能夠具有一定的資金補貼,能夠自覺地使用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對廢氣廢水進行有效處理,達到國家環保標準后,再進行排放,從而更好地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此外,相關工作部門,在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時,也要從長遠角度出發,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體制,要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各項工作環節,進行有效地監督和管理,并設置完善的績效考核體制,將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與薪酬制度相掛鉤,從而激發工作人員的熱情,更好地督促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有序進行,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步伐[6]。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部門,必須積極采取優化措施,要立足于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采取科學技術和信息化技術,進行農村經濟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既要重視金山銀山,又要重視綠水青山,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找到發展農村經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正確路徑,從而更好地完成我國鄉村振興的工作安排,實現共同富裕。
〔參 考 文 獻〕
[1]袁俊英.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J].農家參謀,2022(08):4-6.
[2]朱敏.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2(09):3-4.
[3]李俊.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問題及路徑[J].百色學院學報,2022,35(01):112-116.
[4]于靜,朱世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研究[J].時代金融,2021(15):69-71.
[5]潘才祿.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鄉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與路徑研究——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視角[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3):61-65.
[6]李葉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與路徑研究——基于生態現代化理論視角[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16):203-205+216.
〔責任編輯:孫玉婷〕
收稿日期:2022 — 12 — 02
作者簡介:韓鳳英(1980—),女,青海門源人,講師,研究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