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欣
[摘 要]
1901年德沃夏克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同年他最優秀且最具影響力的歌劇《水仙女》問世,這部作品通過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管弦樂色彩,將神奇的幻想、浪漫的詩意、真摯的情感和質樸的民間生活氣息結合得嚴絲合縫,其中第一幕的女高音詠嘆調《月亮頌》充分的體現了水仙女魯沙爾卡純潔且執著的愛情信念,是這部歌劇的畫龍點睛之筆。本文從《月亮頌》的創作背景出發,對其音樂形態和演唱技巧進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幫助演唱者提升素養和體會,傳播優秀的世界文化,讓美好的聲樂作品流傳,經久不衰。
[關鍵詞]德沃夏克;水仙女;演唱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2)07-0116-03
一、歌劇《水仙女》的創作背景
十九世紀捷克民族文化復興運動進入新的高漲時期,民族音樂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民族歌劇。安東尼·德沃夏克(1841—1904),被稱為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作曲家,他力求運用多種體裁、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語匯以及標題性的音樂形象描寫反映捷克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同時吸取百家音樂的營養,也讓德沃夏克的音樂旋律更加明朗樂觀、清新自然,音樂風格濃烈質樸、富于幽默感。他的創作、演出及社會活動具有重大的民族音樂文化復興意義,也為歐洲和世界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歌劇《水仙女》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水仙女》這部歌劇分為三幕,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包含四個基本的音樂主題,女主人公魯沙爾卡的音樂主題是悲劇性的愛情主題,自始至終貫穿于作品中。故事大致講述水仙女魯沙爾卡愛上了常在湖邊散步的王子,想要成為人類,于是請求女巫杰齊巴巴的幫助。女巫允諾了女主人公的請求然而需要其付出相應的代價:她會失去說話的能力、假使王子背叛她就會變回水仙女并且被詛咒,除非有人類為她付出生命。魯沙爾卡同意了這些代價。在與王子相愛后由于語言交流的障礙,王子還是移情別戀了,這讓魯沙爾卡痛苦萬分,最后王子與魯沙爾卡見面后因為親吻了她,以永恒的死亡與魯沙爾卡雙雙消失在湖底。
二、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與《月亮頌》的音樂分析
(一)魯沙爾卡的人物性格
魯沙爾卡是一位純真、善良、勇敢,對愛情真摯且專一同時也充滿了無限的憧憬和向往的水仙女。在《水仙女》歌劇中的情節都是按照人物性格進行展開的,魯沙爾卡的性格是單純且內向的悲劇性感情基調。三幕中,第一幕和第三幕場景設定在湖泊,第二幕是在王宮中,雖然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場景一樣,但魯沙爾卡人物性格有著鮮明的對比色彩。
1.溫婉單純的魯沙爾卡
魯沙爾卡作為湖泊之神的女兒,是水中的精靈公主,在水中女巫的愛護下長大,一切都是美好的、無憂無慮的。純潔無邪的水仙女,不會了解到人間的疾苦,也正是這樣單純的她遇到了王子后陷入了愛河,追求純粹的愛情卻沒有想象到愛情要付出的代價如此之大。當聽到女巫說用王子的鮮血便可以化解詛咒,善解人意深愛著王子的水仙女不忍做出這樣的選擇,自己承擔了悲劇的后果。
2.內向悲傷的魯沙爾卡
這時的人物性格集中體現在第二幕的王宮中,魯沙爾卡與王子回到了皇宮后,由于不能夠說話,不能及時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得王子對她產生了誤會,認為魯沙爾卡不愛王子才會如此沉默寡言。后來,王子移情別戀愛上了鄰國的公主,讓內向的魯沙爾卡進入悲傷的狀態,也為后來的悲劇性結局做了鋪墊。
3.堅定無畏的魯沙爾卡
第一幕中,魯沙爾卡為了愛情向自己的父親傾訴心聲,后為了成為正常的人類向女巫尋求幫助,在得知變成人類需要付出痛苦的代價后,也仍然不惜一切付諸于行動,從這里我們看到了水仙女對于愛情的堅定執著。在第三幕劇情中,當水仙女知道王子移情別戀,還是拒絕了女巫要她傷害王子的提議,選擇自己墜入湖底;王子在最后迷途知返與魯沙爾卡解除誤會,相擁相吻,勇敢地為愛沉入了湖底,這些壯烈的悲劇形式也突出了水仙女性格的勇敢、堅定、無畏。
(二)曲式分析
女高音詠嘆調《月亮頌》的調式為降G大調,3/8拍,小廣板,全曲共127個小節,并且是單二部曲式。整體結構為:前奏部分—A(呈示部)—B(對比部分)—間奏部分—A1(呈示部)—B1(對比部分)—尾聲。 [2]
前奏部分(引子):第1小節至第18小節是這部詠嘆調的前奏部分,旋律以慢速展開,由屬七和弦連續上行琶音音階彈出,前奏的琶音一般由豎琴進行彈奏,以16分音符節奏型轉為降G大調屬和弦,速度較前面琶音更為緩慢、抒情。生動地描繪著靜謐的夜晚,朦朧而神秘的月色。
A段呈示部:從第19小節至第46小節,樂段結構為a+b+b,b是b樂句的上行模進,兩句相同的歌詞不斷地強化音樂氣氛,如同女主魯沙爾卡對月亮訴說能夠擁有真摯的愛情。第23小節開始人聲進入,旋律由弱音進入,表現了水仙女魯沙爾卡細膩而溫柔的狀態。
B對比部分:從第47小節到第62小節,樂段結構為c+c1,伴奏部分增加了三連音、附點、倚音等修飾來增加樂曲的律動性,如果說前面的呈示部分是水仙女溫柔而細膩地渴望愛情的到來,那么對比部分對月亮訴說著、急切的渴求著愛情,水仙女的內心從剛開始的平靜逐漸地內心產生矛盾,并且自我掙扎,類似內心的吶喊:迫不及待地詢問著月亮,自己的王子在何處。
間奏部分:第63小節至第67小節,一連串的向上模進音階和同音反復為我們營造了靜謐夜晚湖面透過月光泛起的陣陣漣漪的美好畫面感。
第二部分的呈示部:從第68小節至第93小節,而第二段的對比部分是從94小節到109小節。與第一部分的呈示部和對比段是呈現的部分相似,但是節奏卻有著細微的變化,比如增加了附點音符使音樂更有動力進行發展。同樣使水仙女的情緒更加舉棋不定,最后消失的附點更加體現出此刻的魯沙爾卡不再猶豫不決的態度,而是真摯地追逐著自己的愛情。
尾聲部分:從110小節到127小節,作為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一部分的展開可謂是點睛之筆,水仙女最后的感嘆:留下吧!反復表達了三次,從弱到強的情感表達,體現了水仙女魯沙爾卡的真摯與堅定。
(三)語言特點分析
這首作品《月亮頌》是作曲家德沃夏克用自己母語——捷克語來演繹的,如若想要準確地演唱好這首詠嘆調,就必須了解捷克語的發音規則和技巧。捷克語使用42個字母,其中有14個元音字母,27個輔音字母和1個雙字母。 [3]這種語言是屬于印歐語系斯拉夫民族,同時也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通用語言。捷克語的書寫使用拉丁文,在特定的字母上方會有獨特的符號標記,有時出現在元音字母上,有時出現在輔音字母的上方。捷克語中的輔音與英文的輔音發音較為相似,但也有例外的輔音如:p,k,t等輔音不需要向外吐氣。值得注意的是,在發捷克語中“h”的時候,喉部的肌肉力量相對于英文來說需要強一些,捷克語的邏輯重音一般落在第一個音節字母上。
在演唱捷克語言的聲樂作品時,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首先,在演唱時元音的時值一定要完整、飽滿,特別是字尾處不要押韻,這會導致發出的捷克語言使人感到差強人意;其次,在演唱過程中,濁輔音的咬字要比清輔音的咬字更加果斷、清晰,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能將清輔音和濁輔音發音規律混淆,導致演唱時的捷克語發音顯得不自然;第三,輔音加上元音的組合方式在作品中常常出現,在捷克語言的發音規則中無論輔音在前端或者是單詞的尾部,都需要演唱者清晰地唱出,尤其是元音上方有特殊標記的字母。捷克語言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拼讀完全一致,簡單來說就是,根據音標讀出的即是發音的規則。
三、詠嘆調《月亮頌》演唱分析
(一)氣息的使用
我們常常聽到“氣息下沉”“氣沉丹田”等一系列說法,在尚家驤著《歐洲聲樂發展史》中指出,所謂丹田即肚臍往下三指的位置,而丹田之內為內臟,是無法儲存氣息的,氣息實際上是儲存在我們的雙肺中,而并不是橫膈膜抑或是小腹之中。反觀“氣息下沉”的暗示作用確實能夠為歌唱者帶來不少的幫助,因為一些學生在唱到歌曲高潮的過程中,喉頭部分會越來越往上抬,嚴重時會感覺到氣息不夠用,于是就頻繁地換氣,當我們前面呼吸的氣體沒有保持又吸入新的空氣,就不能達到“氣沉丹田”的效果,會讓我們的氣息變的更短,破壞樂句的完整性。總的來說,這些語言、觀點,其實是想讓我們歌唱者能夠把喉頭穩定在相對來說穩定的位置,這樣能夠保證我們氣息的充足,并且能有效利用。作為抒情性的女高音詠嘆調,《月亮頌》這部作品特別講究對于氣息的把控。整體速度上是緩慢進行的,在作品中出現的八度演唱就經常會出現發聲氣息不足、音不準以及音色不飽滿等問題;對于,尾聲部分出現三次重復的演唱,要以訴說的方式表達出來,更像是宣敘調,同時保持氣息的支撐,尤其注意的是三次重復要做出變化,由弱到強地遞進情緒。
(二)聲琴的積極配合
鋼琴伴奏不僅能夠渲染氣氛、烘托形象,同時還有抒發情感、描繪意境的作用。優秀的鋼琴伴奏往往能夠起到和聲和襯托作用,而且也可以運用特點音型、織體表達出歌曲的意境與內涵。《月亮頌》這部作品伴奏一開始的前奏部分(共22小節)反復音型就能夠為我們展現、烘托出神秘的色彩以及靜謐的意境。尾聲部分的鋼琴伴奏和人聲配合要高度的契合,將水仙女激動并且堅定的情緒推動到全曲的高潮部分,尾音也要干凈利索的結束,不能拖泥帶水,伴奏者與演奏者要在強弱的部分互相傾聽感知。人聲和琴聲的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更能夠讓作品完美地展現出來。
(三)情緒的變化與統一
在演繹作品時如果沒有加入情感,唱出來就會沒有色彩、平平無奇。聲樂老師在指導聲樂作品的時候會經常強調樂感的問題,唱歌要有樂感,這里指的樂感也就是演唱時的情感、情緒是否能讓聽眾產生共鳴。如果不能引發聽眾的同感,那么這樣的演唱者也是失敗的,他沒有把作品的情感、涵義傳達到觀眾的耳邊和心里。歌曲《月亮頌》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展開敘述,就如同水仙女對著夜晚的月亮訴說著她的小秘密,在演唱中,情緒上應該溫柔卻又細膩地把捷克語清晰地表達出來。多加練習、多聽聲樂大家的演唱版本會帶來一些啟發。
(四)不同演唱版本的《月亮頌》
德沃夏克一向認為歌劇是屬于大眾的,相對于協奏曲抑或是交響曲,可以說通俗得多,但德沃夏克為了要寫出優秀的國民歌劇,所有主題都有機聯系在一起,采用了類似于交響曲的作曲技法,全篇都彌漫著凄切的感情基調。遐邇聞名的詠嘆調《月亮頌》被眾多歌唱家演唱,演繹的風格各有千秋,其中拉脫維亞女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汀·奧博萊斯憑借她在2017年齊默爾曼制作版本中精美絕倫的表演受到了評論界的高度贊揚,《紐約時報》稱其“擁有充滿光澤的嗓音,將角色形象中極其令人痛心的脆弱演繹得淋漓盡致”。奧博萊斯不僅是同樣來自東歐,也是民族樂派作曲家德沃夏克筆下“水仙女”的完美演繹者。奧博萊斯演繹的版本層次感分明,聲音連貫有彈性,情緒變化較為穩定,唱段每個部分的連接自然,情感表達與水仙女產生強烈的靈魂共鳴。波蘭女高音歌唱家阿拉薩卓·庫扎克演唱的《月亮頌》,是標準的美聲唱法加上技巧的靈活運用,演繹了一個對愛情執著的水仙女形象,相比瓦倫提娜,情緒上更加激動,以情帶聲,吐字鏗鏘有力,增強了演唱力度和節奏感,感情色彩的變化對比更加明顯。本人最喜歡羅馬尼亞女高音歌唱家瓦倫提娜·娜芙爾尼塔演唱的《月亮頌》版本,語言上清晰準確,情感表達上自然平和、不矯揉造作,超高的音樂修養與歌唱功底將一個活靈活現的水仙女展現給觀眾。
三位歌唱家對《月亮頌》的處理各具特色,聲樂學習者可以通過多聽優秀歌唱家的版本來加強自己處理作品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演繹作品。
結 語
作為捷克民族的作曲家,德沃夏克創作的經典詠嘆調作品《月亮頌》,運用捷克語言進行演唱,不僅旋律動聽優美,且具有一種獨特的神秘色彩。本文通過研究歌劇《水仙女》中的唱段《月亮頌》的人物性格塑造、音樂分析以及演唱分析,旨在為演唱德沃夏克捷克語女高音詠嘆調的演唱者提供有益的幫助,更好地提升演唱者的素養和體會。通過分析優秀歐洲民族聲樂作品,傳播優秀的世界文化,讓美好的聲樂作品得以流傳,經久不衰。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