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速度發生質的飛躍,新媒體逐漸興起并成熟,給傳統廣播電視的新聞業務帶來了巨大沖擊。傳統廣播電視的新聞業務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急流勇進,服務大眾、向陽發展,如何保持黨和人民的喉舌地位,都是當前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本文從分析新媒體時代新聞的特點以及發展趨勢入手,對傳統廣播電視新聞業務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希望為廣播電視新聞業務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廣播電視;新聞業務;創新思考
當前,媒體融合作為我國媒體行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具有發展戰略意義的。在新媒體全面發展的網絡環境下,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工作正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廣播電視新聞業務的創新及發展,是每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傳統廣播電視新聞業務的局限性
(一)缺乏時效性,新聞傳播作用降低
新聞媒體不僅具有政治性,還兼顧了鮮明的傳播性[1]。傳統的廣播電視是一對多的傳播方式,但出現了網絡新媒體之后,人人都成了傳播者,從而形成了多對多的傳播方式。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的特點[2]。而且傳統的廣播電視受采編與審發流程的限制,新聞類的信息更是要求嚴格,在時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新媒體將海量信息呈放射性傳播,信息從傳統的單一化呈現,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傳播。它還可以隨時播發信息,這樣受眾自然而然就會被吸引,從而更加關注新媒體。以微信為例,朋友圈里的朋友都可以進行評論轉發,這樣就會使信息呈裂變式傳播。這種傳播模式削弱了主流信息的影響力,降低了主流媒體的作用。在大量信息面前,受眾的分辨能力參差不齊,容易導致一些不良信息的惡意傳播。
(二)缺乏互動性
傳統的廣播電視傳播方式只是單純地輸出,大部分廣播電視節目還處于按稿子播新聞的模式,這一模式決定了傳統的廣播電視難以實現與受眾的互動,缺乏與受眾的相互交流,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即使是直播,也只是給受眾與節目互動提供一定的平臺,但在交流等其他很多方面還存在不足。而新媒體在互動方面就非常強大了,不僅可以通過留言參與討論,而且還可以自己拍個小視頻通過各種網絡平臺發表看法,只要不違法,人人都是播客,人人都可以是評論家。這使受眾產生了極大的參與感,讓他們體會到主人翁心理,從而更愿意通過新媒體觀看各類信息、參與各種話題。
(三)影響力弱化,新聞產品不夠豐富,節目內容同質化,缺乏吸引力
當前,由于傳統的廣播電視行業逐漸呈下滑趨勢,其影響力也在逐漸弱化,這就迫使廣播電視節目的風格發生改變以迎合受眾從而穩住受眾群體。
這樣做雖然使很多廣播電視節目在內容上實現了突破,風格也有改變,但一個節目推出受到熱捧,就讓很多其他同行又推出同類型的節目,現在打開電視或者收聽廣播,看到的電視節目、聽到的廣播內容大同小異,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受眾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反而讓受眾越來越遠離廣播電視。而新媒體開放、自由的網絡環境讓受眾有更多的選擇,也有了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如抖音、微信、視頻號等讓人人都可以成為視頻創作者,人人都有了表演創作的平臺,讓受眾有了更多的主動權和參與感,自然越來越受到受眾的歡迎。
(四)創作模式創新不夠
目前在我國,傳統的廣播電視還是作為“官媒”存在,在創作模式上要求更嚴,特別是時政新聞方面,很多新聞工作者不敢創新。而新媒體就不一樣,它搶的就是時間,有消息就能馬上發出來,而且創作方式也多種多樣,既可以是圖片配文字,也可以將短短幾個鏡頭做成小視頻,并沒有像傳統媒體一樣的煩瑣審核程序,它以速度搶占市場,雖然在準確度方面不如傳統的廣播電視要求嚴格,也可能會出錯,但在信息時代,速度優勢和新穎的創作方式讓它更勝于傳統媒體一籌。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廣播電視新聞業務的創新策略
(一)立足人民群眾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利用新媒體擴大影響力和公信力
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具有品牌知名度,在新聞報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方面是新媒體不可比擬的。廣播電視新聞之所以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歡和肯定,首先在于它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它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立足于群眾,以群眾的需求為根本導向,把鏡頭、筆頭對準老百姓,通過創新更具特色以及更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當然,傳統媒體還應當結合時代發展的趨勢有效創新。比如,現在電視臺也可以把新媒體融合進來,借助新媒體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及時性,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進行每日新聞推送,使受眾擺脫傳統收聽收看渠道的限制,這樣既可以傳承傳統媒體的優良品質,又可以擴大影響力和傳播力,從而促進媒體融合發展。
最近,河南安陽“狗咬人”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安陽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在小區遛彎時被兩只大型犬咬傷,但狗主人王新剛卻不承認,說不相信監控視頻,并拒不道歉且態度十分惡劣。老人家屬找到《小莉幫忙》,但連續9期節目做下來,事情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主持人對著鏡頭向老人哭著道歉:“我就是覺得心里很過意不去,那么多節目我們都解決了,為什么就是沒有幫到你?”這段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網友、媒體紛紛轉發評論,最后惡犬主人在輿論壓力下向老人賠禮道歉,并承諾不再在小區喂養涉事犬。中紀委也在網站發文評論安陽“狗咬人”事件不能止于道歉,最終,涉及“狗咬人”事件干部被處理。
從9月20日老人被咬傷到最終事件獲得解決,這起持續了近兩個月的“狗咬人”事件,讓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民生節目《小莉幫忙》聲名大噪。但其實這個節目已經堅持做了十多年,自2008年創辦以來就因其形式獨特、服務性強而備受好評。這個節目堅持在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服務民眾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電視媒介的最大效應,為民眾建立生活資訊服務平臺。從很多群眾一旦有事就給節目組打電話求助的行為可以看出,這個節目在當地可謂深得民心。《小莉幫忙》就像是一座橋梁,有效打通了“群眾—媒體—政府”的溝通渠道,讓普通民眾與職能部門能夠溝通,從而服務好了與人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從《小莉幫忙》可以看出,在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并沒有落伍,反而因為它立足群眾口碑頗好,讓這個節目更具生命力,而且能走得更加長遠。雖然節目處理的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瑣事,但正是因為這些瑣事,讓記者能夠深入到群眾中去,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把“群眾問題無小事”的宗旨貫穿于我們的新聞事業當中。其實很多小問題反映的都是民生大問題,“狗咬人”事件從剛開始連續做了9期節目都沒有解決,到后面借助各大新媒體傳播平臺使問題得以最終解決,讓我們看到,新媒體時代可以把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和新媒體完美融合起來服務群眾,利用新媒體擴大影響力,解決民生實際問題,同時也可以因為解決了民生問題而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二)廣播電視新聞內容和方式的創新
過去,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是“我想給你看什么就給你看什么”,現在,群眾看新聞已經不滿足于“你給我看什么我就看什么”了,而是希望看到事件本身,通過看現場,讓他想從這件事中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
近日,醫療保險談判代表“靈魂砍價”的新聞上了熱搜,一個個小視頻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新聞本身的內容真實性,更讓我們體會到談判過程的艱辛和不容易。如果是以往,廣播電視都是以新聞“醫療保險目錄談判成功,XX藥品平均降價XX”來報道,內容硬邦邦,民眾也只是一看而過,內心并不能起太多波瀾。但通過添加拍攝現場同期聲,還原談判一來一去砍價現場的方式制作出來的新聞,讓民眾更真切地看到新聞幕后的內容,其如臨現場的場景讓民眾對這條新聞更能記憶深刻,也更能體會到談判的艱辛與國家為人民所做出的努力。
近年來,民生新聞已經逐漸從“我說你聽”的方式轉變成互動方式。例如,早些年的“你幸福嗎” “愛國是什么” “爸媽最在乎什么”等,讓民眾參與度和關注度與日俱增,也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推動了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
因此,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只有不斷地創新[3],不斷地尋求新穎的新聞素材,并在播放的過程中運用全新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吸引群眾,為廣播電視新聞業務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
(三)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素養的提升
第一,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在業務上加強學習,學會轉變身份,時刻站在受眾的角度考慮“從這條新聞中我最需要知道的是什么”,來選取切入點確定采訪內容。同時需要在現場臨場應變,抓拍小細節,從小看大,讓新聞內容豐富起來。另外,新聞記者還應當會“聊天”,與受眾通過聊天的方式討論新聞中的話題,改變傳統“灌輸”的形式,讓新聞更具互動性。還有,新聞節目主持人應當依據節目內容打造自己的風格,改變傳統主持人的刻板印象。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朱廣權,就憑借自己的幽默讓新聞成為一個個“段子”,使新聞不僅傳播更快也更具親和力,深受群眾歡迎。
第二,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媒介融合時代學會運用微博、微信、QQ等各種新媒體平臺和新媒體工具,增加采訪的形式,促進采訪從形式到內容的不斷革新和不斷進步。這不僅可以讓新聞內容得以延伸,而且傳播方式也更為廣泛。同時,還可以利用這些平臺和公眾進行互動,縮短公眾與新聞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有參與感。而且公眾還可以通過平臺提出訴求或是意見建議,讓新聞記者能真正深入到公眾中去,了解他們的需求,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做有溫度的新聞報道。
第三,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還要注重文字寫作和播放形式的靈活性。新聞寫作首先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標題要新穎但不能嘩眾取寵,內容要言簡意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事件,在輕松娛樂的民生新聞中可以適當運用流行的網絡用語,但對于嚴肅的新聞,切忌使用娛樂性的網絡用語。同時要不斷地尋求新穎的新聞素材,并在編輯制作的過程中運用全新的方式。比如,同樣的素材,既可以編輯成新聞放在嚴肅的新聞中播放,又可以編輯成小視頻配上音樂放在公眾號展示,也可以做成文字圖片以展板形式展出,以各種不同的展現形式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以便能夠更好地吸引受眾,為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也讓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傳播的融合媒體效應得以實現。
第四,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講政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性原則,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廣播電視新聞最大的作用就是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把黨和政府的政策與精神傳達給群眾。相信大家一想到新聞,就會想到《新聞聯播》,在《新聞聯播》中的新聞群眾肯定相信是真實的,這就是因為《新聞聯播》代表的是主流媒體,是官方信息,具有權威性。而地方新聞也代表著地方政府的聲音,也同樣具有權威性。作為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講政治是前提條件,牢記新聞記錄著國家的大政方針,關系到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新聞記錄著百姓的喜怒哀樂,是國家決策的重要依據。我們要時刻保持與黨和政府的一致性,時刻保持對政治事件的敏感度,對一些新聞報道尤其是負面新聞報道,一定要保持審慎之心。要時刻牢記新聞報道從來都不是絕對的自由,作為媒體,要做的是既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信息的需求,也有責任和義務去引導人民群眾理性地處理信息。在這個方面,傳統的廣播電視與自媒體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很多自媒體不負責任地夸大報道或歪曲事實以博取眼球,讓很多群眾不自覺地成為謠言的幫兇。所以,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在選出關鍵性信息的基礎上,應依據受眾的興趣愛好和閱讀需求等,科學、合理地處理并加工信息[4]。在這方面,傳統的廣播電視還是具有優勢的,它以“官媒”的姿態出現,代表的就是真實的信息,所以要提升新聞媒體對新聞的敏銳度,從而使新聞媒體得到更好地發展[5]。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就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要重視新聞宣傳,要立足群眾、服務群眾,同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用“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精神履行記者的初心使命,堅持政治家辦報、辦臺、辦新聞網站,打造新聞輿論工作的“鐵軍”。
新媒體時代,新聞業的發展標志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傳統廣播電視新聞行業要發展,一定要先保證履行好政府“傳聲筒”這個職責,再在理念、采訪方式、編輯手段等各方面全面改革創新,以提高廣播電視新聞業務的水平。要時刻做到以群眾為基礎,增加新穎的新聞內容及播放方式提升群眾的收聽觀看愿望,同時結合新媒體平臺,一定可以促進廣播電視新聞行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章.融媒體記者新聞采寫能力提升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6):186+188.
[2] 胡瑋,張亦.融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的發展路徑探析[J].記者搖籃,2019(4):32-33.
[3] 王瑩.全媒體時代傳統新聞編輯創新策略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11(4):153-156.
[4] 向凌峰.淺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記者觀察,2019(36):31.
[5] 吳紅霞.網絡時代廣播電視編輯的創新思維[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0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