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娟
【摘要】小組合作式的音樂表演是一種倡導團隊協作、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模式,本文將對合作表演模式下的梯度目標設置、異質分組、多元評價三個方面進行關注差異化的教學闡述。
【關鍵詞】音樂表演;小組合作模式;差異化教學
合作表演模式是音樂學科活動中學生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分組,構成一個學習共同體,通過多人合作探究的方式將戲曲、歌舞、音樂劇中的內容、特點創造性地用多種藝術手法進行表現展示的活動。在合作表演的集體活動中,如何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合作表演的模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發展?有哪些教學策略能夠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從而體現差異化教學的目的,讓學生在合作中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讓合作更有效度而不流于形式。本文將從合作表演模式下梯度目標設置、異質分組、多元評價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對于差異化教學的理解。
一、梯度目標設置,滿足合作表演中學生差異發展的需求
在音樂學科中表演藝術強調實踐,鼓勵創造。音樂表演活動綜合了音樂課程以外不同領域之間的內容。如音樂與詩詞、舞蹈、美術、戲劇等不同領域的相關綜合內容。在一至六年級表演活動的設置中,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以及級段特點,一年級孩子對小學生活充滿好奇且好動,喜歡模仿,先從律動表演開始起步,京韻說唱《捏面人》選取一分多鐘,首先學習模仿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熟知的西游人物的代表動作,同時感知音樂的節奏,結合表演;二年級的孩子仍然有很強的好奇心,欣賞《過年我當家》中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聲勢材料配合表現生活場景,例如用拖把拖地的聲音拖出豐富的節奏,讓他們尋找生活中的聲音,自制簡單的打擊樂器模仿《過年我當家》的表演;三年級孩子交往范圍逐漸擴大,認識能力不斷提升,歌曲《司馬光砸缸》以情境故事線索引導孩子們參與表演編排設計;四年級的《豐收之歌》是一首表現農民伯伯豐收的歌曲,集體舞表演讓孩子們感受音樂中的快樂,感受人們豐收的喜悅;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素養,積累了一定的音樂知識,而《梨園英秀》雖然是一首兒童歌曲,但是具有一定的京劇韻味,傳唱了梨園中成長的故事,借助歌曲也讓學生了解了很多的京劇知識,讓孩子們通過戲劇身段感受戲曲的魅力;六年級孩子自主意識逐漸強烈,歌曲《跑旱船》中國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通常由一名女子站在船形道具中間,另由一名男子在“船外”模仿劃船動作,多以秧歌步和著歌曲節奏進行表演。通過這樣的民俗藝術活動讓孩子了解中國傳統,傳承中國文化。合作表演的設計,從低年級開始,從簡單易學到逐漸豐富的節奏,層層遞進。
二、合作中豐富的學習資源,體現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
在學生進行音樂創編表演時,豐富的形式受到學生的喜愛,在實際活動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表現特點來豐富表演的形式。合作中有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或者是參與過一定的表演學習,他們具有豐富的體態表現能力;有的學生具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為表演設置情景故事或者配以詩詞烘托意境;還有的孩子具備詼諧幽默的表現力,為表演增添了更豐富的內涵表現,讓表演更具有張力。合作中每一個孩子獨有的特點不僅僅是個體差異的表現,而且這些差異豐富了學習資源,讓合作活動更有意義。例如四年級的《豐收之歌》是一首表現人們勞動豐收的情景,情緒歡快活潑。同學們分組完畢后,都發揮著自己的特長參與到表演中。比如,有的小組是以動作為主表現人們勞動的場景;有的小組加入了詩歌朗誦作為點睛之筆;有的小組分配角色,有學生扮演農民勞動、也有學生扮演孩子們去送溫暖跳街舞表演;有的加入勞動號子參與表演;也有借助道具草帽、毛巾、鐮刀等加入夸張的動作表演。總之,同學們在組織排練、討論中,都結合自身的特長,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表演。
三、異質分組,讓學生在合作表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異質分組是指把性格特點、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這樣確保了小組間的均衡,組內學生之間的差異也能夠形成互補又相互影響。學生的先天條件、后天的學習能力、態度以及興趣都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對于創編得心應手,有的學生確是無從下手。而此時的小組合作學習如春風送暖,很受學生的喜愛。因為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獲得成功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據學生的個性、能力等特點將他們分組,一般以四人為一小組。在合作表演中可以有充分的交流,互相取長補短。組織編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得到更好的發展,以滿足其發展的心理需求,而能力弱些的學生則能在活動中得到進步與提升。在這樣的活動中,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發展。
例如五年級的《藍天白云》是一首快樂活潑、朝氣蓬勃的歌曲,很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學生學習起來也是興趣盎然。排練前學唱了這首歌曲,幫助學生分析樂曲段落,隊形、動作要求整齊劃一,表演的狀態能符合樂曲的情緒等。有了小組整體的表演方向后,還提出了創新表演,積極發揮小組中有特長的學生,讓他們成為表演的亮點。在設置學生導演環節時、老師根據學生已有的表演經驗選出導演,再適度分組。在排練過程中,有的小組中會跳街舞的同學領著同學們排得有聲有色,有的小組中會跆拳道的也能讓小組表演脫穎而出,有的小組中會彈吉它的帶著他們的六弦琴唱著“六弦琴快彈起來”也讓大家有聲臨其境的感覺,有的小組擅長道具制作的設計了創意的環保服裝,還有學藝術體操的同學設計豐富的隊形變化,并用彩帶增加了表演的色彩。在這樣的表演中,學生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豐富了小組合作中的藝術表現。從基本的學習內容、到小組合作的設計思考、再到個性化表現,這些梯度目標設置,滿足了合作表演學生差異發展的需求。
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在組成員間形成開放、包容、互教互學的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間相互激勵、相互促進,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激勵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這樣的合作表演梯度訓練目標,也為小學不同階段的合作表演設定了差異化的教學目標。
四、多元評價,促進合作表演中的個體得以發展
合作表演是一項集演唱、表演、舞蹈、合作的綜合性活動,是以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學習為基本特征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淡化了“教”,但還是要和學生保持一定的互動性。在合作表演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往往體現在評價中。要想促進學生合作表演能力的提升,要讓每個學生在評價中都有獲得感,評價必須體現多元化。
在合作表演完成之后,一般通過自評、他評和教師評三個環節進行多角度的綜合性評價。我們所提出的三元評價方式都是對整體評價、不同角色的評價、有特色表演的分類評價。自評和他評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在所有小組都完成表演后,請每個小組選派出一位代表對自己小組進行評價,并選出除了自己小組之外表演最優秀的小組,同時要求闡述其優秀的理由。
教師在引導學生也要有評價角度的多元化,例如編創設計、表演能力、舞美設計、合作訓練等。例如中年級的《司馬光砸缸》為例,《司馬光砸缸》屬于情境表演,歌曲分為兩段,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分組后就明確提出細致的評價標準,歌曲中重復出現的部分要求做集體律動的創編,要求動作簡單、整齊;描述故事部分要求加入情境表演,表演情緒能符合歌曲內容;另外隊形的變化以及創意表演也作為評價標準的一部分;道具的準備也作為評價標準之一,鼓勵學生自制合適的道具,參與到表演中;另外小組合作的過程也作為評價依據之一,例如能充分利用課堂排練時間,效率較高的小組作為加分項。教師評價時,對每個小組都進行整體和特色評價,適時請學生參與到活動評價中,讓學生獲得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師在明確評價標準的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建立審美評價的基礎。在小組表演之后可以讓學生參與評價,讓多樣性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學生排演的態度、小組合作的融洽度、素材選用的廣度、模仿的精準度、創編設計的新穎程度等,多層次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引領學生關注自己技術層面的發展,而避免無序化狀態的出現。通過評價方式的引導,為合作表演提供技術性支持,促進表演能力的不斷優化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羅瑞.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趣味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