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莉?李俊杰
【摘要】小學數學作業中存在作業量大等于提高成績、課堂作業等于教科書練習題、課后作業等于作業本等問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作業分層、作業內容、作業的多樣化等角度,優化作業設計。
【關鍵詞】作業育人;作業優化;作業設計
在中高考應試教育指揮棒下,受家長、學校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多數學生為了能熟練掌握知識和靈活應用,通過刷題來提高考試成績,導致學生業余時間幾乎都被作業所占據,給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學生漸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的多次測試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學生花在作業上的時間幾乎是世界上最長的,還伴隨學習效率低的現象。
近幾年,國家在一些文件中不斷發布有關作業方面的要求。2021年7月,“雙減”政策頒布實施,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
因此,作業的價值毋庸置疑,作業折射出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專業能力,作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維度,是衡量課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是導致學生學業差距的重要因素,還是影響學生是否偏好學科、教師的重要原因。作業關系著學生課業負擔和學生未來的成長,提高教師作業的設計能力與作業實施質量刻不容緩。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教師思想上對于作業育人的價值不夠重視,教師作業的設計能力不強,教師布置作業墨守陳規,導致當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實施中存在以下問題。
1.作業量大等于提高成績。教師認為學生多做作業,多刷題,練得越多,考試成績越好。確實,量變產生質變,刷一定量的數學題對提高成績有一定的幫助,但不是絕對的,反而會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讓學生漸漸失去學習的樂趣,慢慢失去創造力。通過分析2022年的數學高考命題,數學刷題時代已成為過去,命題方向更加關注學科知識的本質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課堂作業等于教科書練習題。教師引導學生按照順序依次完成課本習題。教材習題是著名專家學者、教師嘔心瀝血設計編排出來的,教師在使用時對習題的價值、呈現的順序和方式缺乏深入研究,對個別習題缺乏創新性改編,整個班級使用同一練習題難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
3.課后作業等于作業本。很多教師只是作業的“搬運工”,打開孩子們的作業記錄本,數學作業簡潔明了地記錄日期和寫明某教輔頁碼,學生甚至可以猜到下一個作業的內容。在作業設計上長期簡單地使用現成的附帶習題本,隨手拿來,無論質量、難度、梯度,無論學生是否更感興趣,是否分層布置作業等。
除此之外,作業的設計和布置還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如與生活的聯系不足,動手操作類作業和課外實踐類作業少,作業形式單一乏味,沒有考慮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的差異,作業只是“教”的手段和檢查學習狀況的手段,等等。
二、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
基于以上調查分析,當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必須實施優化,尊重學生,因材施教,設計出符合學生的高質量作業,實現作業育人目標。以下從作業的分層、作業的內容、作業的多樣化等角度,優化作業設計。
1.整體設計分層作業。由于學生自身性格、習慣、能力與周邊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存在較大差異。教師需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認為,分層作業要有基礎練習、鞏固提升、拓展延伸或綜合運用,比例盡量在7:2:1,突出“四基”,發展“四能”。基礎練習一般與例題相似,可適當改變,但應保證是同一水平的練習。鞏固提升是例題的變式練習,可以適當提高難度;拓展延伸或綜合運用是與例題相關思維問題或者綜合應用問題,應更注重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圓錐的體積”第一課時課后分層作業設計:
基礎練習一,必做作業。重點考查學生對等底等高時圓柱和圓錐體積關系的理解和運用。隨著題目情境的不斷變化,思維難度逐漸增加,學生要基于對“3倍”和“”關系的理解,靈活解決實際
問題。
(1)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 ),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 )。
(2)一個圓柱的體積是18立方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 )立方米;一個圓錐的體積是18立方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 )立方米。
(3)如圖1有甲、乙兩個容器,先將甲容器注滿水,然后將水倒入乙容器中,則乙容器中的水深( )厘米。(甲、乙兩容器等底等高)
(4)一個圓錐與一個圓柱等底等高,它們的體積之和是32立方厘米,那么圓柱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圓錐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基礎練習二,必做作業。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兩個要素:圓錐的底面積和高。
計算下面各圓錐的體積,如圖2。
提高類作業為部分選做題,不強求每位學生都全部完成。例題1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學生通過分析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方法靈活解決實際問題,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積累經驗,感受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同時在例題2中,發展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
例題1:為改善交通環境,市政府計劃進行路面改造。工地上有一堆近似于圓錐形的沙子,底面直徑是6米,高是2米。
(1)這堆沙子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2)如果用這堆沙子在5米寬的公路上鋪8厘米厚的路面,能鋪多少米?
例題2:李叔叔要把一根圓柱形木料(如圖3)削成一個圓錐。
(1)這個圓錐的體積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
(2)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將綜合運用題設為選做作業,重點考查由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溝通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想象、分析、比較,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如果以其中的一條直角邊所在的直線為軸旋轉一周,得到的圓錐的體積最大是多少立方厘米?通過計算與比較,你有什么發現?
2.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內容。數學知識的學習總是離不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現實生活中則有許多問題需要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是抽象的,學生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可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選取生活中真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案例,設計富有生命力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不同的知識領域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多樣聯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奇妙關系。
例如,關于出租車收費標準,就可以設計這樣一道分段計費的作業:李老師坐出租車,3千米以內(含3千米)10元,超過3千米每千米2元。
(1)李老師如果坐了2千米,要支付多少元?10千米呢?
(2)李老師支付了50元,坐了多少千米?
(3)請你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分段計費?
通過解決出租車收費問題,引發學生探究思考的興趣,生活中水費、電費、電話費、煤氣等都是分段計費問題,這樣的習題設計可以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了解其他分段計費標準,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設計趣味的作業內容。有趣的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往往會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探究欲望。教師盡量選取有趣的素材,可以跨學科融合,使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是主動的、快樂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求知興趣的可持續發展。
例如教學“一年級認識生活中的數”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主題作業:讓學生走進生活,尋找生活中的數字,創作“數字幻想畫”,把枯燥的數字賦予生動的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感受數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也是很好的數學與美術學科融合的跨學科實踐作業。
4.在復習課中引入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目前復習課比較熱門的學習方式。在進行復習時,學生用思維導圖將知識整理成一個框架,理清知識點,溝通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整體性思維。
例如教學“簡便計算的整理和復習”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前置作業:用思維導圖整理簡便計算的運算律和性質,并對應運算律或性質,在旁邊列出常見的題型。
學生通過這樣的前置作業把知識點和常見的題型對應起來,通過對這些不斷變化的題型進行分析,發現習題的形式雖然有所改變,但知識本質是不變的。乘法分配律的各種變形的習題很多,
例如,(-)×60,×+×,×101,
×99+等,但都離不開“a×c+b×c=(a+b)×c”
這一數學模型。
5.作業形式突出多元化。傳統教學普遍重視書面作業,忽視作業形式的多元化。新課標的總目標提出“三會”,統領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應該更加注重多元化。例如口頭表達類作業,探究類作業,跨學科融合類作業,等等。
(1)口頭表達類作業。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兒童通過在大腦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建構自己對課堂學習內容的思維模型,并運用口語表達的形式展現出來。教師設計的作業應能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例如一年級無紙化家庭作業:“26+8=?”,學生用小棒擺一擺,理解進位加滿十進一,邊擺邊講算理,擺完后總結算法。家長幫助錄制視頻,發給教師檢查,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合理的評價,同時挑出優秀的作品發在班級群展示,供實踐能力較差的學生借鑒。
(2)探究類作業。探究類作業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興趣、思維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通過實踐探究發現知識,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發展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形成綜合能力,為兒童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規律,精心設計探究性作業。
例如,學習圓柱的橫切和縱切后讓學生回家用黃瓜分別進行橫切和縱切,觀察橫切和縱切的切面與圓柱的關系,了解橫切和縱切對圓柱表面積的影響。
(3)跨學科融合類作業。新課標在綜合與實踐領域提出了跨學科融合主題活動,例如數學連環畫、體育中的數學、營養午餐等。跨學科作業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打破學科界限,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促進兒童多元智能發展。
例如數學與美術整合,讓學生“畫數學”,在畫的過程中更清晰、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感知數學魅力,提升數學學習興趣。再例如,學生認識乘法后,可以布置這樣一道作業:畫一畫“我眼中的乘法”。讓學生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乘法”的認識,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杜威曾說過:作業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本身,否則就會淪為技術性作業。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除了鞏固課堂知識,還能鍛煉思維,發展智慧,養成習慣。作為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作業觀,以生為本,使作業設計更好地立足學科知識本質和學科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馬燕婷,胡靚瑛等.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8).
[2]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Y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