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霞
摘要:自20世紀起,新聞專業主義話語的大范圍普及,為記者職業賦予了嶄新的時代使命,在得到社會認同的前提下,記者的身份定位日益清晰。但隨著時代發展速度的持續加快,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所帶來的沖擊使新聞記者的話語權被削弱,記者身份開始逐步進入到消解狀態,身份定位日益模糊。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新聞記者職業身份的形成與消解過程,并基于當前的互聯網時代背景,對新聞記者的身份重塑給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新聞記者;記者身份
在互聯網時代中,每個人都被賦予了多種身份。人們可以在網絡平臺中實時獲取新聞信息,并針對某一個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全民記者”時代已經到來。在此大環境下,傳統媒體新聞記者似乎陷入了尷尬境地,其身份定位也表現得愈發模糊,所擁有的話語權被逐步削弱。但需強調的是,由于網絡用戶很多并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新聞專業培訓,其媒介素養、把控能力遠不及專業新聞記者,從而導致互聯網環境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噪聲不絕于耳。新聞記者作為新聞業的把關人、吹哨人,要認清時代的發展方向,接受傳統身份的逐步消解,堅守職業陣地的同時找到符合新時代發展方向的身份重塑渠道。
一、記者職業身份的形成
記者職業最初出現在19世紀的美國,當時的記者大多處于兼職狀態,職業定位尚不明晰,整體的收入水平也較低。當時的記者是用“筆桿子”換取微薄收入的社會基層群體,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尊重與認可。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0世紀初,人們對信息的渴求度在逐步攀升,社會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大型新聞機構,這讓記者隊伍不斷壯大。為了能夠支持新聞業的穩定發展,高等教育機構也紛紛開設了新聞專業,讓大學生可以接受系統化的新聞專業教育。與此同時,在新聞業內也涌現出了多個協會組織,使記者職業的角色定位變得更加明了,工作內容更為清晰。
隨著新聞業的快速發展,記者職業化的發展進程也隨之加快,擁有專業主義話語,對于新聞記者而言至關重要。職業化的判斷并非只是從專業知識與技術能力的層面入手,更為重要的是判斷其在行業內的專業主義標準。從這一層面上來看,盡可能多地培養行業內的精英型記者,是提高該職業社會影響力、夯實職業角色定位的主要渠道。在這一進程中,記者逐步走上了“精英化”的道路,從事記者職業的人群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認同,職業身份逐步形成[1]。
二、互聯網時代新聞記者的身份消解
(一)主體地位不斷下滑
在前文中對記者職業身份的形成作出了簡要介紹,自從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傳統媒體內的新聞記者便踏上了轉型之路,并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其中,最先表現出的身份消解現象即為記者主體地位的不斷下滑。首先,傳統新聞媒體的受眾被逐步壓縮、分割,新聞記者在行業內的權威性受到重創。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逐步加快,已經習慣于利用碎片化時間從網絡中獲取新聞信息。很顯然,傳統媒體的權威地位正在日漸衰微。此外,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與接收形式呈現出了多樣化、智能化、趣味化的特點,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靈活選擇,傳統新聞媒體的受眾被大量分流;其次,在互聯網時代中,人們不再是新聞信息的單方接收者,而是成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與參與者。因新聞傳播渠道愈發多樣化,可供受眾選擇的新聞傳播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使傳統新聞媒體的主體地位不再如往昔;最后,傳統新聞媒體的話語權被削弱。在傳統媒體時代中,新聞記者手握新聞話語權,人們只能夠從傳統新聞媒體渠道中單方面獲取信息。但隨著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聞各項基礎工作均可以依賴機器人來完成,如新聞稿的編寫、新聞信息的播報等,新聞記者的話語權逐步喪失。
(二)意見領袖與輿論監督者的身份凸顯
在傳統媒體時代中,新聞記者身上肩負著重大的輿論監督使命,需要將民意精準、全面傳達出來,因此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在網絡時代中,雖然各種來自于民間的草根代表與意見領袖在網絡平臺中異軍突起,但由于新聞記者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傳統媒體的威信力,在網絡環境中仍然具有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優勢。此外,我國的媒介監管體制以及相關的政策制度嚴格規定,新聞事業的發展必須要始終貫徹黨性原則,新聞記者就是人民的喉舌與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把關人。在傳統媒體時代中,國家政府對于新聞業的信息傳播與宣傳任務制定出了明確的管理制度,分別從行政層面與政策層面入手設置了信息發布紅線,新聞信息的篩選機制十分嚴格。在網絡時代中,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傳播形式十分多樣化,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加快速,這在無形中為新聞記者的角色轉換提供了新契機。
(三)表達形式的多元化呈現
在互聯網時代中,新聞信息的報道形式更加多元化,在現代化技術手段與新聞內容高效融合的前提下,衍生出了更具交互性與沉浸性特點的新聞情景,廣大受眾也愈發習慣于通過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相結合的形式來獲取新聞信息,這在無形當中對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制定出了更高的要求標準。在過去,“筆桿子”就是新聞記者打天下的武器,在日常的新聞采訪與編輯工作中,新聞記者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對新聞現象進行描述和解讀[2]。而在當前的網絡時代下,隨著VR技術、AR技術的大范圍普及,新聞信息的傳播形式開始朝向多元性、交互性的方向轉變,可以讓廣大受眾沉浸其中,將新聞事件的原貌還原得更加具體。這一轉變對于新聞記者而言是一次技術變革,不僅要具備基本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新媒體技術,主動掙脫傳統信息傳播形式的桎梏,以此來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新聞獲取需求。例如,在全國兩會期間,多家新聞媒體都在網絡平臺中推出了系列報道,新聞內容的播報形式呈現出了多樣化、趣味化的特點,并從“臺前”逐步轉移到“幕后”,向受眾展示了幕后花絮。但在筆者看來,新聞記者需要把控好創新的“度”,根據新聞主題來合理編制板塊內容以及新聞信息的呈現形式,避免分散廣大受眾的關注點。
(四)職業身份與個人身份的統一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行業內電視、廣播、報紙三足鼎立的發展局面。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新聞信息的傳播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廣大受眾也從之前的信息接收者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與傳播者。傳統媒體要想在互聯網時代中站穩腳跟,必須主動走出舒適圈,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技術革新與媒體融合上,并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掌握廣大受眾的新聞信息需求,通過提高自身的新聞服務質量擴大生存空間。就目前來看,各大媒體已經對互聯網時代中的行業發展態勢作出了精準預判,并將自身資源逐步轉移到網絡陣地中[3]。
在此種形式下,新聞記者所具備的職業身份與個人使命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網絡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打造出了雙向互動式的新聞傳播形式。從技術層面加以分析,傳收雙方的點對面傳播形式已經“失寵”,而是被“點對點”“面對面”的新型傳播方式所代替。例如,微博平臺內的新聞信息發布與傳播則是典型的點對點的傳播形式,受眾可以針對某一個新聞話題作出實時互動和反饋。在面對新聞信息時,受眾不再是單純的接收者,而是與媒體站到了相同的地位上,與信息的傳播者展開平等互動。新聞記者必須主動應對這一改變,堅守職業陣地的同時突出記者專業優勢,重塑并維護好傳統媒體的威信力。
三、互聯網時代新聞記者的身份重塑
(一)知識結構層面上的身份重塑
第一,扎實的新聞功底。在互聯網時代中,新聞信息的載體雖然有了明顯改變,但其根本特性卻始終如一。新聞記者要不斷夯實自身的業務功底,掌握符合互聯網時代中行業發展要求的新聞采編技巧。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行業份額,擴大受眾群體基數,各路媒體都在竭盡所能地加大創新與改革力度。而新聞記者作為行業內的把關人、吹哨人,更要提高自身的信息采集與傳播能力,并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精準鎖定具有播報價值的內容,盡快讓自己進入到網絡記者的新角色內,將采編能動性淋漓盡致地釋放出來。
第二,強化智庫型媒體業務能力。在互聯網環境中,每個人都能成為新聞信息的產生者與傳播者。新聞記者的身份壁壘被逐步消解,但消解并不意味著消亡,新聞記者要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智庫型媒體業務能力,并在這一進程中重塑新身份。“智庫”是衍生于新時代中的新詞匯,又可以被稱為智囊團、思想庫、智囊機構等,主要是將某一領域和學科內的專家學者集聚到一起,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行業領域的穩定發展設計與優化方案。截至目前,各領域都已經相繼建立智庫,并為行業市場的穩定前行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力量。而互聯網時代中的新聞記者也要讓自己朝向“智囊”的角色方向所發展,根據自身的專業技能與以往的工作經驗,打造出符合受眾需求的創新式新聞產品[4]。
如今,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取代了部分生產型記者的工作內容。雖然從表面上看來是搶了部分記者的“飯碗”,但新技術的廣泛普及與應用,可以將專業記者從重復性的信息生產中脫身出來,為他們打造出更加高層次的發展平臺,并督促新聞記者朝向智庫方向加快轉型,產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預測性的新聞產品。例如,在“四川涼山大火事故”的相關報道中,新華社瞭望智庫等媒體則跳脫出傳統模式下的新聞播報形式,不再局限于基本的傷亡人數、事件過程以及事件起因的報道內容。而是通過專業策劃,針對這一新聞事件展開深度剖析,輔助政府開展輿論維持與引導工作,更加有利于現實問題的高效解決。
第三,樹立融媒體思維。融媒體思維是新聞記者重塑身份之路中的必備條件,首先,新聞記者要樹立受眾思維,為受眾提供更為精準且全面的信息服務;其次,樹立碎片化思維。認清互聯網時代下新聞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化,采用由點及面的挖掘方式,全面整合新聞信息資源,構筑新聞信息采編發一體化的工作網絡;最后,樹立地圖思維。新聞記者要具備將零散的新聞信息碎片予以高效整合的能力,合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來優化信息資源配置,并將地圖思維運用到日常的新聞信息策劃環節中[5]。
(二)綜合能力層面上的身份重塑
第一,提升媒介文化素養。不同的新聞傳播媒介均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網絡媒介同樣如此,其所呈現出的文化屬性包括開放性、趣味性、多元性以及隨意性等特點。網絡環境為人們打造出了一個充滿著探索意味的虛擬空間,但其中所包含的各項信息卻又投射在了現實生活中。例如, 90后、00后所十分推崇的網絡文化,則是衍生于新時代中的新型文化形式。為此,新聞記者應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媒介文化素養,主動迎合不同群體的文化信息獲取要求,并在潮流涌動的網絡空間內保持自身的風格與品位。
第二,構建個人媒介意識。網絡媒介是衍生于新時代中的媒介形式,是綜合性平臺。在網絡媒介中融合了多種形式的新聞傳播渠道,因此可以充分滿足不同受眾的多元化信息獲取需求。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雖然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與娛樂產品,但其中卻也充實著大量的負面內容,如果不能夠加以精準管控,將不利于社會輿論風向引導。針對這一現象,新聞記者要盡快樹立個人媒介意識,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做好新聞選題與內容的合理規劃,引導受眾正向輿論,并提前甄別網絡環境中的各路信息,將不良信息及時排除在外。
第三,提高信息分析能力。網絡媒介具有極強的開放性與多元性,在網絡媒體平臺中不僅包含了很多積極向上且真實可信的內容,同時也充斥著虛假、錯誤、夸張且誤導大眾的負面內容。為此,新聞記者務必要著重強化自身的媒介素養,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精準鎖定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提高自身新聞敏感度。
第四,強化道德與法律意識。網絡時代中,新聞記者的身份塑造離不開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的輔助。為了能夠在網絡時代中堅守新聞崗位,新聞記者要從自身做起,做好自檢自查,堅決杜絕一切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的存在。并鼓勵人們積極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避免在網絡環境中受到他人的攻擊與傷害。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迅猛發展,使當代社會的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新聞記者的身份也正在經歷著消解與重塑的過程。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新聞記者要在完善基礎專業技能的同時,著重提升自身的融媒體能力。積極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來完成重復性工作任務,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智庫型、核查型、全能型角色身份的打造上。新聞記者的身份重塑之路雖然漫長,但卻更為寬廣,唯有不斷開拓進取,才能夠有效強化記者身份的精英性與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李覓.從“新聞采寫”到“產品生產”:智媒趨勢下記者思維的轉向[J].科技傳播,2020,12(9):80-81.
[2] 蔡雯,翁之顥.專業新聞的回歸與重塑:兼論5G時代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具體策略[J].編輯之友,2019(7):5-9+22.
[3] 鄭一卉.互聯網時代誰是記者:對記者職業身份的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7):126-129.
[4] 于瑩.淺析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如何實現角色轉變[J].科技傳播,2020(4):23-24.
[5] 孟嬌.抓住新聞內核:從男孩失蹤事件連續報道談新聞“連續劇”的采寫[J].記者搖籃,2018(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