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把思想教育的思想實踐作為優化和調整的重點。采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法,既能促進教學與學習的聯系,又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語文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文章對《鄉土中國》在深度學習思想下的整本書閱讀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從教學指導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探討,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深度學習;《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
一、概念梳理
通過閱讀后的認識,可以對《鄉土中國》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成對核心概念進行整理、歸納,從而達到“把握核心理念、領會作者思想”的目的。
第一,禮俗社會,法理社會。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前者是一種社會,它沒有特定的目標,只是由于共同成長而產生;后者則是一個為達成某種使命而聯合起來的社會。從底層來看,中國的社會是地方的,它的本質在于人們對契約的熟悉,并非源于抽象的法則,而是源于對個體的了解。
第二,空間,時間。第一種是語言僅在同一社會的同一層面上進行,是一種可以被用來作為符號系統的物質,而第二種是個人和團體的不同視角,也就是個人的過去和現在的社會。
第三,團體格局,差序格局。在群體中,他們有明確的界線,在群體中有同樣的聯系,在群體中有不同的地位,這種觀念源于宗教的信仰,它衍生出了“平等”和“公正”兩個觀念,“代理人”是一個概念。群體模式是一種社會生活中的人際模式。以個人的社交影響力為核心,與由圓圈的漣漪所推動的東西相關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順序。所謂“人倫”,就是一種由其自己推動的與其有聯系的人群中產生的一系列的漣漪,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關系,增進個人的聯系,組成一個社會的范疇。差序模式是中國鄉村社會的基層組織,它是由社會倫理在家族群體中產生的。
第四,生育社群、事業社群(家庭、家族)。社區是所有有組織的群體。在中國農村社會中,比較有意義的群體是等級結構和群體,“小家族”是比較理性的。在結構與作用上,西方家庭是以子女為核心的生育圈,以夫妻為主軸;中國家庭注重夫妻尊重,女人崇尚“三從四德”,父子關系注重責任和順從,這是職業共同體的顯著特點,父子、婆媳是主軸。
第五,法治,禮治。法治是指在法律的基礎上維護社會關系,而法律則依賴于權力,由人來實施,而更多地關注維護秩序所依賴的力量和依據。禮治是對傳統規約的信奉,是指在經過教化的過程中,由傳統、陳規、遵行禮儀而形成的一種習慣與次序。
第六,專制權力,同意權力。從社會矛盾的角度來看,權力體現在不同群體或階級之間的主從形式上。掌管權力的人發出命令,用自己的意愿指揮被支配的人。力量是一種必要的工具,它在沖突的進程中保持暫時的和平。而執掌這一權力的政府或國家機構,則是統治者的工具。這就是霸道。從社會合作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義務維持自己的工作,并保持彼此的相互監督。任何人都不能“任意”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必須服從所有人的意見。根據社會契約(同意)來保證遵守的行動,這種權利稱為“同意”。
第七,血脈,地理。血緣是指人們的權力和責任,取決于他們的出生和結婚,有時候只是因為孩子的出生而產生的,而地理則是從生意中產生的。親屬關系是社會認同的基石,而地域關系則是契約社會的基石。
第八,長老會的權力,以及時代的力量。“長老權”是指在社會成員的新陳代謝中產生的一種具有啟發性的力量;“時間力量”是一種“文化英雄”,它能夠在劇烈的社會變化中組織新的實驗,并以此來贏得人們的信任。
在具體的地方,必須劃出畫龍點睛的詞語。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語境,去考慮各種概念的差異和關聯,通過查閱有關的材料,將常用的術語、作者專用語等整理出來,逐步形成較為明確的思維導圖。
二、運用多種方式扎實推進整本書閱讀
(一)遷移課
學生能夠將教師所教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于其他課文的學習中,能夠將所學知識和方法展現出來,其實際操作能力也能得以發展,還能學會運用方法、整合信息、建構知識、學會學習。在具體的教學策略中,要明確“前后順序”與“左右平行”的語篇關系,從而形成一棵“學術觀念成長之樹”。
(二)研究課
這種教學模式是通過創造特殊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以批判性的態度去思考、理解、推理、解決問題?;谶@一點,教師從文本中提煉出幾個主題。例如鄉村社會要如何改善才能與現代社會相適應?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差序格局”對社會生活造成負面的影響呢?文章試圖通過《鄉土中國》這一作品來探究中西社會差異的文化淵源。
三、閱讀指導
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教師會讓學生進行一定的閱讀,然后再進行測試。將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方法引入到文學作品中,其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紅樓夢》《圍城》《復活》等作品,由于情節豐富、人物性格復雜,使得學生對其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從而使整個作品的閱讀變得容易?!多l土中國》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沒有及時的指導和引導,學生的閱讀難免會產生兩極化的傾向,有的學生會欣喜若狂,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意外的好處;有的學生卻會覺得無聊,因為他們無法理解當時的當地自然和文化。這就造成了一個比較尷尬的情況。因此,教師要做好學術論文的閱讀,避免由于缺乏專業知識,而造成“泛泛”的現象。在“深度學習”思想中,教師必須回歸到“教師”的課堂地位,了解“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適時地改變和優化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豐富、適當的教學材料。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實際的閱讀活動中體會到知識的累積和構建的全過程,從而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因此,教師要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工作,收集、整合各種教學材料,對其進行理論分析,并積極參加所開設的閱讀教學活動,如陳忠實的《白鹿原》等。教師不僅要做一個“旁觀者”,要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更要對學生的問題、爭論等做出比較公正的判斷。
(一)搜集盡可能多的資料
教師在《鄉土中國》的教學計劃和各項教學工作的制定過程中,既要了解當地的情況,又要了解作者費孝通的人文精神,還要深入閱讀原文,分析業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并注意到其他教師的教學報告。整本書的閱讀是一種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深入地研究有關的理論,以便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和方法。另外,教師還要學習學術叢書,因為要真正理解《鄉土中國》這個學術著作,光靠閉門造車是不夠的,教師要積極而全面地探索它的思想發展過程,了解它出版后的社會變遷,加深學生對它的社會認識。如果教師和學生一起,先讀讀《走出鄉土》《鄉土重建》等書,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認知,然后用比較的方式來讀《鄉土中國》,就可以很好地清除這些障礙。
(二)文本互涉閱讀
“鄉土中國”這個概念在現代文學中已是根深蒂固,因此,教師可以把沈從文的《邊城》和魯迅的多篇長篇小說都介紹給學生,把《鄉土中國》與其他作品進行橫向比較,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另外,也可以讓學生去尋找與這本書有關的文字,并且給出相應的解釋。
(三)科學合理規劃
《鄉土中國》每一章所涉及的話題不盡相同,可以歸納為四大主題,即“鄉土中國的基本社會結構特點”“鄉村中國的發展前景”“差序模式的內涵”“地方社會秩序的維護”四大部分。四個主題所呈現出的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必須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生活狀況。在操作上,教師可以設置為56天的閱讀時間,每個14天,教師會根據不同的主題,分為八個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主題,定期舉行討論會和研修。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安排好外出學習的時間,每周安排一次專題講座。講座的地點和時間應以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為標準,題目要清楚,素材要來源于課文,要在現實或文學作品中找到基礎,這樣的教學活動才能更合理、更有可行性。
四、理清線索與任務驅動
(一)以鄉土社會文化為線索
《鄉土中國》一書的閱讀教學,要始終圍繞著地方的社會文化展開。從整體閱讀的角度看,應盡量增加學生的閱讀體驗,以滿足他們對整本書的閱讀需要。比如《鄉土本色》《男女有別》等章節,都要進行個人化的整合,使其與當地的社會文化相結合,使之符合教師的教學要求,從而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另外,要在整本書中建立整體的閱讀結構,并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從不同的章節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閱讀體系,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創造出更好的閱讀環境。充分發揮閱讀的整體吸引力,使每個人都能夠在不同的篇章中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鑒賞力,創造一個更加開放的教學環境。
(二)以任務促使全員參與
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社會實踐,不是一種抽象的、個人化的心理活動。將深度學習思想融入整本書中,要突出全體人員參與的特點和原則,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的工作,保證工作的合理,合作的程度。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學生的工作分工和協作狀況,以《鄉土中國》四大專題為基礎,進行更詳細的作品研討,同時也要“為難”學生,讓他們在比較和對照中加深閱讀的效果。舉例來說,“鄉土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點”,一個學習小組要研究一到三章,另一個小組要研究四到五章,教師要安排適當的閱讀作業,要指定一個小組的隊長,由組長來完成。小組成員A:找到本章中的重要詞語,并根據本章的內容擬出相應的大綱,并建立框架等。小組成員B、C:完成教師給的擴展練習。小組成員D、E:總結自己的閱讀經驗,回答對方小組和教師的問題,并為對方小組提供解答。小組成員F:把學習的內容做一個總結。
(三)以學習的“問”為切入點
在深度學習思想指導下進行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中,要真正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就必須適時地回答“問”,從而提高學生對閱讀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整個讀《鄉土中國》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把“問”作為切入點,這樣才能讓閱讀更加深入。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的閱讀問題進行適當的梳理,把“深度閱讀”當作一種教學手段,從而了解當前的主題,了解我國基層社會的本質。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問”的作用,適時進行深入的探究式閱讀教學,適時回答問題,使其能將各個章節的主題內容聯系起來。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擴展了整個教材的閱讀,使學生在深度閱讀的同時,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達到了教學目的,把“問”引入了學生的課堂。
五、實踐出真知
新語文教材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完全掌握一本學術作品或小說,必須從指導學生的角度出發,使他們有能力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學習最新發展區域與深度學習理論所提倡的新舊知識聯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鄉土中國》的理解,設計出一道題目,讓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感受鄉村的悠揚,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到當地的“古老村莊”去調查,寫出與鄉村有關的文章。當然,因為學生的作業比較多,教師不能讓他們在野外呆很久,也不能把一些工作放在假期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地的生活,教師應該鼓勵他們,讓他們有時間去選擇和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村莊,或者由父母帶著去參觀,做一些有特色的訪問和調查。在訪問前,要與家長委員會溝通,讓他們聯系到有資格的旅行社,并且為他們投保。如果有條件,可以讓家長們提前探查,請出古鎮的大人物為他們講解,接受教師和學生的采訪。
六、結語
因此,要對漢語教學進行深入的改革和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創造更加開放的教學空間。不斷地進行教學設計,使整個閱讀教學的實際操作更加流暢,從而創造一個更加優秀的學習和討論環境。始終堅信《鄉土中國》要深入開展,就必須堅持以本土文化為導向,解決各種問題,使其成為一種有效的閱讀環境,從而使學完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沈月明,李躍庭. “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的深度解讀——以費孝通《鄉土中國》為例[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1,37(03):14-22.
[2]張傳松. 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鄉土中國》閱讀策略[J]. 語文教學與研究(上半月),2021(08):65-67.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