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香嬌
摘? 要:在高中生物課堂上,教師需在講授知識時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如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生命觀念等,以往的教學活動側重知識輸出,師生互動效率較低,很難通過教學實踐帶給學生啟發并助其增強學科素養。如何通過教改加強師生互動滲透學科素養成為教師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在問題驅動教學中,問題是師生交互橋梁,不僅可指引學生探索創新,還可高效輸出理論知識,該教法實踐意義隨之凸顯。文章通過研究問題驅動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上的應用方略,以期為提高高中生物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問題驅動;高中生物;啟發引導;知識輸出
問題驅動教學指的是教師根據教材、學情、課程標準、教改要求等內容設計問題指引學生在理解與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成長的教學手段,其中問題具有多元性,這使得課堂教學活動能夠靈活展開。有些高中生物教師存在問題驅動教學實踐水平較低的問題,這與教師問題設計低效、不注重啟發指引等原因有關,并不能發揮問題驅動教學手段的育人優勢。基于此,為使高中生物教學水平能不斷提升探析問題驅動教學實踐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問題驅動教學手段在高中生物課堂應用的價值
(一)加強師生互動
問題驅動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的有效應用可解決學生無法參與其中的問題,轉變“教師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學生可在問題的帶動下自學探究,這能減小知識輸出阻力。例如教師在進行“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教學時,在授課前詢問學生是否了解細胞,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為的是通過分析學生表述的內容掌握學情,而后提出問題并指引學生預習,如“何為細胞學說”“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及部件功能”“植物細胞結構是怎樣的”等,這可為學生自學指明方向。學生在回答教師布置的問題及參與探究的教師鼓勵其提出疑問,如“通過改造細胞是否有機會創造超級生命體”等,雖然學生的提問經常是天馬行空的,但這可以說明學生真正地思考了,將自己的想法與生物知識結合起來是學生高效學習的有利條件,學生還可在興趣的驅動下加強師生互動,繼而提高生物知識傳導的有效性。
(二)滲透核心素養
無論是新課改還是新高考均將“核心素養”擺在重要位置,生物教師通過展開問題驅動教學活動可滲透核心素養,如生命觀念、社會責任、科學探究等。例如教師在進行“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學時可將培育學生學科素養視為問題設計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出助學生活躍思維、樹立科學意識、尊重生命的問題,如“在閱讀資料的基礎上繪制油菜種子成熟的圖例,在此基礎上說明種子成熟不同階段有機物檢測的結果”“觀察蘋果成熟期有機物變化圖,分析圖中的酶最有可能是哪一種,它對蘋果的抗凍性及細胞液濃度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等,繼而在學生思考、理解、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助其強化科學探究能力、理性思維能力等學科素養。
二、高中生物課問題驅動教學實踐的原則
(一)目標明確原則
在問題驅動教學中,教師應確保“學”“教”同步,問題的設計不僅對知識輸出有益,還利于學生學習成長,使其可對生物課程感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不斷提升學科素養,一旦目標變得模糊將直接影響該教法育人的功能作用。增強問題驅動教學目標的明確性,需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了解學情,將學生課上表現及考試測評情況整合到一起,對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階段、知識基礎等方面有科學的判斷,這是教師確定問題驅動教學目標的根本性條件;二是深化改革,在剖析新課標并對新高考、新課程有所研究的前提下,以深化改革為導向設定育人目標,深挖問題驅動教學實踐潛能,確保該教法可推動高中生物教學活動良性發展。例如教師在針對生物基礎普遍較弱的班級設定問題驅動教學目標時,需將基礎夯實、激發興趣、端正求知態度設為基本目標,教師所提問題通常較為簡單,其目的是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逐步養成思考探究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掌握生物知識并加強學科素養奠定基礎。
(二)循序漸進原則
問題設計是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用問題驅動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經驗表明,只有問題設計契合學情才能滿足育人需求,因為各學年、各班級學情存在差異,所以教師要在分層教育的前提下設計問題,使問題驅動教學活動能循序漸進地展開,并為每位學生爭取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基于此,生物教師需按照學情給學生分層,根據各層學生求知需求設計問題,使各層級的生物問題得以成為學生循序漸進掌握知識并強化學科素養的動力,繼而助其逐步走上知識頂峰。
(三)啟發引導原則
有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存在習慣從主觀出發的現象,雖然問題對學生學科素養發展及掌握知識有益,但卻弱化了啟發引導的功能作用。為規避上述現象教師除要基于分層教育踐行循序漸進原則設計問題外,還需在提問的方式、措辭、時機等方面下功夫,使問題更便于學生理解,并成為學生腳踏實地學習奮進的支點,通過問題驅動助力學生高效學習。例如教師在進行“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教學時,可率先面向學生介紹該實驗,并將一些與實驗相關的圖片、文本展示在電子白板上,為學生了解孟德爾實驗獲得成功的原因給予啟發,在此基礎上教師播放視頻,引導學生分析視頻中雜交實驗失敗的原因,其目的是通過遷移認知及對比歸納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發展理性思維并形成科學探究觀念,繼而落實基于問題驅動教學培育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目標。
三、立足高中生物課堂應用問題驅動教學法的路徑
(一)提出問題,為問題驅動教學實踐提供支點
提問是展開問題驅動教學活動的基礎,通常情況下教師需在學生課上預習、合作學習、實驗探究等環節提出問題,問題的提出需與知識點的講解具有相關性,為的是發揮問題驅動教法的知識傳導功能。例如教師在展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學活動前,需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學習能力提出問題,如“怎樣理解減數分裂,嘗試從過程、時間、范圍與結果的角度出發予以說明”“何為同源染色體,哪一點最能強調它們屬于同源染色體”“如何理解四分體”等,其目的是指引學生預習,助其加強學習實踐,優化預習效果,可有效了解所學內容,在學生預習完畢回答問題后教師還需及時追問,如“從數量上講,四分體數目與染色體條數、同源染色體對數、DNA數目、染色單體條數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等,這為教師圍繞重難點講解生物知識提供了抓手,通過追問實現師生高效互動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可在生物課上更為專注,受問題驅動思考探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主動提問提供條件,并為生物教學指明方向,達到提高生物知識傳導有效性的目的。
(二)分析問題,助學生抓住綜合能力發展的良機
教師在提問后需給學生時間思考、探討、實驗、總結,可以說“分析問題”是問題驅動教學的關鍵一步,只有學生問題分析透徹才能掌握生物知識,并有效增強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科學探究等能力。受學習基礎、求知興趣、自學能力、學科素養等因素影響,部分學生無法在問題的驅動下自學求知,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分設學習小組的方式助力學生抓住綜合能力發展的良機。小組劃分強調組內異質,其中“異”指的是學生生物學習現狀不盡相同,可共創生態化的生物求知環境,發揮支架式教育理論的作用,繼而促進同組成員互助共進,最終深入分析問題且得出結論。在以組為單位分析問題前教師要構建翻轉課堂,其中微課是翻轉課堂上引導各組分析問題的有利條件,教師可利用組圖、實驗小視頻等媒介營造問題情境,助力各組從微課中獲取信息并發現、理解、分析、解答問題。例如教師在進行“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測序工程師”教學時,可將同主題紀錄片或訪談、新聞等內容整編成微課,用以啟發學生分析“測序工程師這一職業有何意義”“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測序工程師”等問題,繼而在引領學生回顧遺傳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加強生涯教育,有效提高基于問題驅動的高中生物教學的綜合性。
(三)創新問題,助推問題驅動教學法優化與發展
因為問題驅動教學對高中生物新課改有益,所以教師應在教法創新層面上“做文章”,達到推動高中生物問題驅動教學活動良性發展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進行“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教學時,可采用“問題驅動+探究實踐”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從書籍、網絡、電視等渠道獲取可證明個人或小組有關人類常見遺傳病類型猜想的數據資料,在探究實踐中還可展開訪談活動,到藥房、醫院等地尋訪患有遺傳病的人,其目的是對遺傳病種類、發病情況、發病風險及三類遺傳病在個體各個發育階段的特點等方面予以分析,回答“哪些因素會使遺傳病加劇”“為何人會患有遺傳病”“怎樣預防疾病”等問題是驅動學生開展探究實踐活動的動力,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理性思維等能力,還可指引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繼而在問題驅動教學中加強生命教育,這對處于青春期與叛逆期的高中生來講意義深遠。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究實踐中學生會使用網絡解決問題,這是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法變革的表現之一,亦利于學生發展信息素養。
(四)解決問題,達成知識傳導目標
學生在實踐、實驗、計算、推理、探討的過程中會逐步解決問題,這是問題驅動教學活動完結的標志,在學生解決問題時教師要強調營造民主、開放的生物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各抒己見,敢于在解決問題時提出不同的看法,在生物思維碰撞中深入理解知識并提高學科素養,教師亦需在學生解決問題后做好總結歸納工作,達到知識高效傳導的目標。例如教師在進行“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的教學時可利用思維導圖,一方面在學生填充導圖的回顧所學內容助其解答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可發現學生解答問題的短板與學習盲區,這將成為教師進一步講授生物知識的立足點。為發揮導圖的育人作用教師需在思維導圖創設上下功夫,將“可遺傳變異、人類遺傳病、不可遺傳變異”設為三大關鍵詞,助學生根據關鍵詞及簡要提示填充導圖,其中學生未能填全的部分則為教師需著重講解的知識點,繼而依托導圖加強師生互動并從導圖中發現、歸納、解決教學問題,達到提高基于問題驅動的生物教學質量的目的。
(五)反思問題,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學習成長
反思問題是推動問題驅動教學法優化升級的有效舉措,可打造閉環狀的問題驅動教學體系,為進一步增強問題設計、問題創新、問題分析的實效性給予支持。問題反思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教師對問題驅動教學效果全方位自評,發現問題驅動教學中的弱項,如微課未能高效利用、追問不及時、學習小組劃分不科學等,這將成為教師調整問題驅動教學方案的依據;二是教師給學生留有反思自省的時間,鼓勵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總結學習經驗,剖析合作、實驗、計算等學習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使學生能找到積極參與問題驅動教學活動的端口,在此基礎上受到教師的鼓勵與幫助,落實促進學生學習成長的育人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反思問題”這一教育環節對高中生物教評改革有益,用學生主動自評代替被動接受評價的教評模式,使學生可不斷完善基于問題驅動的學習體系,繼而助學生提高生物知識學習有效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課堂上有效展開問題驅動教學活動對學科核心素養滲透及師生高效互動有益。基于此,生物教師需推行目標明確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與啟發引導原則,在此前提下立足教學實況提出問題,并引領學生分析問題,還需在教改背景下創新問題發現與解決的方式,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師生均需反思自省,發揮評價促教、評價促學的功能作用,推動問題驅動教學活動不斷發展,繼而提高高中生物問題驅動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靜艷. 基于問題驅動的高中生物課堂核心概念教學[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33):126.
[2]馬海芹. 基于問題驅動的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研究[J]. 才智,2019(13):47.
[3]高清倉. “目標導航,問題驅動”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 考試周刊,2018(20):156-157.
[4]劉賽男. 核心任務驅動的單元教學設計——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生物的進化》為例[J]. 基礎教育課程,2021(18):56-63.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