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娟娟
摘要:家風紀錄片,作為媒體紀錄片中的一種,旨在弘揚和傳承家風,引領和諧家庭關系的發展。近年來,揚州地方媒體圍繞家風紀錄片制作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制作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紀錄片作品,豐富了新媒體時代社會道德、家庭道德的發展路徑。本文以揚州家風紀錄片為例,在概括介紹家風紀錄片的基礎上,就新媒體時代家風紀錄片創作面臨的要求,以及具體的創作策略進行了探討研究,旨在為新媒體時代優秀家風紀錄片的創作提供相應的內容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家風紀錄片;紀錄片創作
新媒體時代,媒體領域和社會領域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媒體領域,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豐富了網民的生產生活觀念和行為方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年2月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3.0%。并且,在逐步普及的情況下,網絡已然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成為影響網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因素[1]。在社會領域,一系列社交軟件、媒體平臺的推廣,為網民通過網絡方式溝通信息、傳遞感情,建立、維持和鞏固關系提供了良好的紐帶。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網絡渠道獲得情感方面的需求。顯然,新媒體時代,網絡已然成為網民個人,以及網民與網民之間行為與心理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媒體通過創作以弘揚和傳承家風為主體的紀錄片來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親情文化,進而贏得了網民的普遍青睞。當然,家風紀錄片的制作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和方法,需要結合新媒體時代的各方面特點與現狀,進行科學創作和精準投放,以保證傳播的效果。
一、家風紀錄片概述
(一)紀錄片的概念
紀錄片是記錄真實生活內容的影片。從媒體的角度看,紀錄片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世紀90代。1985年,法國的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火車進站》《工廠的大門》等12部實驗性的影片,而這些以展示真實生活景象為主的影片標志著電影紀錄片的誕生。當然,真正的“紀錄片”一詞最早是由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于1926年提出的,他認為紀錄片就是對現實進行創造性處理后產生的影片。當然,當時也有將紀錄片描述為選取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設備增加感染力,并排除虛構元素的影片[2]。
隨著電視的誕生,紀錄片開始從電影領域擴展到電視領域,并逐步引入到國內。關于電視媒體中播放的紀錄片,《中外廣播電視百科全書》中給出了相應的概念界定,即電視紀錄片是指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取材,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創作者對客觀事物理解與評價的紀實性的電視片。近年來,隨著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體的發展,紀錄片的傳播領域再一次發生了變化,即從原來的電影、電視領域延伸到了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體領域。當然,新媒體時代的紀錄片仍然是取材于現實生活,以客觀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為主。
(二)家風紀錄片的特點
按照主題不同,可以將紀錄片分為不同的類型,如非遺紀錄片、新聞紀錄片、自然紀錄片、教育紀錄片等。而家風紀錄片就是以展示家庭或者家族沿襲的家風為主題的紀錄片。與其他紀錄片相比,家風紀錄片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第一,以展示家風為主。家風,是家庭延續的風俗良俗。無論是古代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訓、家譜,還是現代普通家庭中父母長輩的諄諄教導、一言一行,都是在展示和傳遞家族或者家庭所認同和尊崇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家風紀錄片所展示的內容就是從客觀上講述家風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例如,揚州廣播電視臺重點推出的家風紀錄片《家傳》就是著重對包括何園的何氏家庭、高郵王念孫家族、三朝閣老阮元家族的優秀家規家訓進行的講解,紀錄片所圍繞的是優秀家規家訓形成的原因、深刻的內涵和現實的價值[3]。
第二,以弘揚優良家風為目的。紀錄片是作為媒體播放的內容出現的,而媒體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傳播風俗良俗,通過紀錄片具體、生動、深刻的內容感化人,引導人的思想和行為改變。家風紀錄片就是以展示客觀的家規家訓,以及這些家規家訓對個人、家庭乃至家族發展的正向影響,使更多媒體受眾能夠認同家風、學習家風、傳承家風。例如,揚州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家風類紀錄片就是為了讓更多本地區乃至其他地區的群眾了解揚州本地優良的家風遺產,并對這些家風的現代價值產生認同,通過紀錄片來獲得家風的洗禮[4]。
二、新媒體時代家風紀錄片創作面臨的要求
紀錄片的創作,更多要結合紀錄片的播放載體。與以電影或者電視等傳統媒體為載體的家風紀錄片制作有所不同,新媒體時代的家風紀錄片創作更多地具有時代的烙印,即創作者除了考慮客觀展示家風的內容以外,還要結合新媒體環境下不同受眾的紀錄片觀看、理解情況進行技術性的處理,以保證紀錄片后期播出的效果[5]。總體來看,新媒體時代好的家風紀錄片創作應當重點注意滿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一)內容上要有料有趣接地氣
新媒體時代,媒體領域發生的明顯變化就是由“媒體主導受眾”轉變為“受眾主導媒體”,即媒體制作什么樣的節目內容,很大程度上要考慮受眾的節目興趣、愛好和訴求。受到受眾思想認知、情感發展、觀念變化等情況的影響,家風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完整客觀地展示家風內容以外,還要下更多的功夫思考如何使受眾真正為紀錄片的內容所吸引,并對片中的家風內容產生高度的認同,從而在觀眾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顯然,這就要求家風紀錄片創作者要按照“有料,有趣,接地氣”的“兩有一接”的規則創作相應的紀錄片[6]。在這方面,揚州家風紀錄片的實踐表明,紀錄片的創作要盡可能地取材于受眾耳熟能詳的典型人物或者故事,這樣可以避免紀錄片介紹內容的生疏所導致的受眾缺乏深刻觀看的興趣和動機。同時,在紀錄片制作中,“懷舊”是一張可以打好的“牌”。
(二)形式上要注意創新
紀錄片的紀實性決定了片中的內容尤其是素材要做到客觀、真實,避免過度渲染和虛化。然而,新媒體時代的紀錄片所面向的受眾多數90后、00后乃至10后的新生代受眾,他們在媒體內容觀看方面更加注重新奇性,一味地按照平鋪直敘方式創作的家風紀錄片內容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吸引這些受眾的眼球,讓內容真正走入他們的內心就更是難上加難。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在保證片中內容客觀、真實的同時,努力做到形式上的推陳出新。在形式創新方面,揚州地區十分關注不同媒體環境下受眾紀錄片內容觀看的習慣,結合媒體內容傳播特點制作出時長不等、內容不一的家風內容,為受眾尤其是新生代受眾提供了差異化的家風紀錄片觀賞體驗。例如,除了通過電視臺播放家風系列紀錄片以外,還通過開展《小記者帶你看世界》專訪活動,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在揚州城內進行家風主題采訪活動,將原本由解說員單人解說的形式轉化為“一對多”的開放式采訪活動,使紀錄片的形式得到了創新[7]。
(三)效果上要留有聯想空間
紀錄片具有科普的性質,即其創作和傳播的目的在于告訴人們某種客觀事實。家風紀錄片的目的就在于讓受眾清楚家風的產生、內容和意義,而與客觀事物不同,家風是在人主觀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行為習慣和表現,其雖然具有客觀性,但真正的影響力發揮卻需要借助主觀的理解、認同實現[8]。并且,新媒體時代的家風紀錄片傳播是在開放性、互動性明顯的媒體環境下開展的,受眾除了了解家風的內容以外,還想分享自己關于家風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因此,新媒體時代的家風紀錄片創作不能只追求家風內容的客觀介紹,而是要將效果延伸到受眾對介紹的家風內容的理解、認識、思考乃至實踐。例如,揚州家風紀錄片在創作時,除了借助鏡頭中的圖片、文字展示家風內容以外,還會穿插一些人物采訪,借助人物的介紹增進受眾對家風的理解。同時,也會在紀錄片中提出一些引起受眾自我思考的問題,讓受眾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經歷進行探究。顯然,這種具有一定聯想空間的紀錄片效果是受眾傾向于接受的內容。
三、新媒體時代家風紀錄片創作的策略
新媒體時代家風紀錄片創作方面面臨的要求,決定了紀錄片的創作除了要借助以往的經驗積累以外,還要注重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家風紀錄片觀看的場景、情感體驗,盡可能地從內容、形式和效果上進行充盈和創新[9]。結合揚州家風紀錄片創作與傳播的實際情況來看,新媒體時代的家風紀錄片創作要重點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多角度詮釋家風內容
家,是人的歸宿。作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家風天然具有與人的思想和行為融合的性質。人們對家規家訓等與自己成長經歷有交集的內容往往會表現出一定的親切感。因此,新媒體時代,受眾對家風紀錄片具有內在的親近感,這為家風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創造了優勢。在實際的家風紀錄片制作中,要重點圍繞“有料有趣接地氣”進行積極的思考、科學的策劃和巧妙的實施,使紀錄片能夠從多角度展示優良的家風內容[10]。例如,在對“知進知退,天下為公”的家規家訓內容進行解讀時,可以先結合歷史典籍對古人對這一家規家訓的理解進行引述,再穿插部分群眾對該家規家訓內容的理解和感受,最后再給出相對權威的解讀,這樣既避免了“一家之言”的單調性,也借助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人物的想法分享深化了對“知進知退,天下為公”家風內容的詮釋。當然,在紀錄片中,也可以穿插一些能夠印證家風內容的典籍故事,通過故事的情節和結果來啟示受眾對家風的理解。
(二)豐富家風紀錄片形式
新媒體時代的家風紀錄片傳播既可以通過電視媒體進行,也可以通過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平臺實現[11]。并且,不同媒體對應的受眾在紀錄片內容觀看方面的心態和習慣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實際的家風紀錄片創作中,創作者要確定好媒體平臺類型,然后再進行量身定做。例如,對于在短視頻平臺上進行傳播的家風紀錄片內容,則要注重紀錄片內容的言簡意賅和畫面的清晰簡潔,以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受眾傳遞出關于家風的主要信息。對于通過網站或者電視臺進行系列性展示的家風紀錄片,創作者要注意內容展示的多角度性,即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對家風內容進行全面性的解讀和展示,使受眾能夠通過夾敘夾議、圖文并茂的形式更詳盡地了解家風的內容。當然,在家風紀錄片創作中,要注意語言、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元素的搭配使用和合理編排,避免因為紀錄片內容呈現形式的單調性而導致受眾產生枯燥感。
(三)巧妙留白,深化影響
家風紀錄片除了關注受眾對優良家風內容的了解以外,還努力追求讓受眾認同紀錄片中所談到的家風內容。對于受眾來說,紀錄片中所講到的內容往往是歷史性的,與自己當前的生活存在一定的時空距離,很難直接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之中。這種情況就要求紀錄片創作者要注意通過設定特定的橋梁和紐帶來引導受眾將紀錄片中所探究的內容與自己現實的生活和工作關聯起來,并嘗試將二者融合。這對于傳統的電視媒體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但對于新媒體而言,是完全可能的。在實際的紀錄片創作中,創作者可以通過在紀錄片中引述他人尤其是與受眾同時代、同年齡段人的話語來縮小受眾對紀錄片中所講述的家風內容的時空距離,使受眾明白這些家風內容同樣適用于現代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時,創作者要注意適當設置一些問題,讓受眾慢慢將紀錄片中的家風內容與自己現實的家庭生活關聯起來,形成自我的思想認知和行為方式。例如,在講解“廉”的家規家訓時,可以適當給受眾拋出“你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廉是什么”“你覺得自己的家人在哪些方面表現出了‘廉”等問題,讓受眾能夠結合自己的經歷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受眾實際上已經在慢慢地深化了對“廉”這一家規家訓的理解。
四、結語
家風紀錄片,是以傳承和發展優良家風為使命的節目形態。新媒體時代,家風紀錄片所具有的情感滿足、思想啟發和行為引導功能,使其成為媒體重點挖掘和創新的節目類型。當然,家風紀錄片在實際制作方面也面臨一些問題。結合揚州家風紀錄片創作的實踐來看,家風紀錄片的創作要做到多角度詮釋家風內容,豐富家風紀錄片形式,巧妙留白,深化影響,以保證創作出的家風紀錄片能夠真正滿足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祁欣.探究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傳播新樣態:以《如果國寶會說話》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4):7-9.
[2] 王宇.微紀錄片創作的優化策略[J].采寫編,2021(12):153-154.
[3] 申麗芳.新媒體時代下電視紀錄片的文化傳承作用[J].記者搖籃,2021(12):6-7.
[4] 李東寧.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傳播與發展途徑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1(23):151-153.
[5] 賈子媛.2010-2020年,網絡時代紀錄片的十年生存[J].今傳媒,2021,29(12):104-107.
[6] 易明.基于新媒體環境下國內紀錄片的傳播發展研究[J].山西青年,2020(12):66-67.
[7] 李媛.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傳播發展策略[J].電視指南,2018(9):177-178.
[8] 齊明超.以古鑒今,培育現代優良家風:紀錄片《齊魯家風》的啟示[J].當代電視,2018(4):51-52.
[9] 蘇宏元,賈瑞欣.淺析紀錄片《齊魯家風》的文化訴求與創作特色[J].中國電視,2018(4):89-93.
[10] 歐曉君,曾婉玲.家風文化的傳承與“活化”:以《守望家聲》系列專題紀錄片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7(11):235-236.
[11] 宋榮福.新媒體時代下微紀錄片特征與傳播探索[J].西部廣播電視,2017(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