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忠明
摘要園區經濟是指圍繞各類經濟園區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要素聚集、產業聚集、創新聚集的經濟屬性。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互為支撐、相互影響,形成了區域空間拓展、經濟要素聚集、產業優化發展的良好互動效應。常州園區經濟經歷了探索起步、創建園區、規模壯大和國際合作等不同發展階段。常州推進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擁有總體規模、對外開放、產業能級、創新動能等現實基礎,要圍繞“高質量”堅定新發展理念、實施園區創新、擴大對外開放和破解發展瓶頸,從而理清園區經濟發展思路、激發園區經濟發展活力、拓展園區經濟發展空間。
關鍵詞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素聚集;常州
園區經濟目前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和重要引擎。園區經濟依托經濟要素聚集效應和政策優勢,著力打造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已經成為產業創新發展的主陣地,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常州“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區域經濟總體規模的突破目標,明確了優化經濟結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壯大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提升創新能力的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圍繞“十四五”規劃目標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助推常州市域經濟邁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臺階,成為常州園區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一、常州園區經濟發展概況
園區經濟是指依托各類開發區、特色園區等經濟園區而形成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要素聚集、產業聚集、創新聚集的經濟屬性。園區經濟是一種具有較強創新功能的經濟形式,被賦予了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一系列創新功能,并使這些創新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園區經濟通過建立健全創新管理制度,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吸引創新主體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激發創新主體的創新積極性,形成創新聚集的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從而驅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常州目前有10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常州的園區經濟,就是圍繞各類開發區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發展類型,是常州市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經濟園區是常州園區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基石。在省級以上開發區中,有2個為國家級高新區,分別是常州高新區和武進高新區,目前在全國開發區排名分別為第23位和38位。常州其他省級開發區發展亦較快,其中中關村高新區位列省級高新區綜合排名第1位,常州經開區、金壇經開區、天寧經開區和武進經開區分別位列省級經開區排名第6、第14、第23和26位。各類經濟園區的發展促進了常州園區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并使園區經濟成為常州市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和堅實保障。
二、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
(一)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
一是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的要素雙向流動。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形成了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經濟要素的雙向流動,區域經濟為園區經濟的要素需求提供了土壤和保障,園區經濟通過經濟要素的聚集和創新增強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動力與活力。在這種空間雙向流動過程中,經濟要素在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得到了傳播和拓展,二者之間形成了經濟要素相互交流機制,使經濟要素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在政府主導下,利用政策和行政手段及制度建設推進了經濟要素在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流動,提高了經濟要素在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配置的有效性;與此同時,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使經濟要素在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形成相互誘導、相互激勵的自發調節機制,從而實現了經濟要素在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高效配置和流動。二是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的相互影響。隨著園區經濟的壯大發展,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已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相互影響關系。園區經濟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的支持,區域經濟為園區經濟創造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只有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才能使園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園區經濟對區域經濟發揮著較好的輻射示范作用,并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帶動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梢姡瑘@區經濟與區域經濟互為支撐、相互影響,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二)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的互動效應
一是區域發展空間拓展效應。園區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除了必要的經濟要素以外,還需要承載這些經濟要素的區域空間,以及配套的交通運輸、通訊服務、城市基礎設施等。所以,隨著園區經濟綜合需求的產生,區域空間就需要拓展和重新布局,進而形成區域發展空間拓展效應。常州通過建設經濟園區發展園區經濟,市域發展空間得到了明顯的拓展。例如,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發展,使常州市域發展空間向北面的長江方向拓展;武進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發展,使常州市域發展空間向南拓展;武進開發區的建設發展,使常州市域發展空間向西拓展。園區經濟的發展壯大了常州城市規模,推動了城鎮化建設進程,優化了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空間功能,拓展了區域經濟產業聚集空間,為常州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區域經濟要素聚集效應。園區經濟具有強大的經濟要素聚集效應,通過吸引相關企業和機構入駐園區,促進各類經濟要素向園區集中,使園區成為經濟要素的聚集高地,從而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和聚集經濟效益。一方面,園區經濟的要素聚集效益對區域經濟要素聚集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園區經濟發展不僅促進了經濟要素向園區聚集,而且為區域經濟帶來了各種經濟要素,從而提高了區域經濟對產業、企業、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使區域經濟要素聚集效應得到明顯提升。另一方面,園區經濟的要素聚集效益還可以外溢到區域經濟,當園區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后,園區內經濟要素的密度增大,企業和資本等要素就會向園區外轉移,使園區經濟的聚集效益轉變為擴散效應,從而在區域經濟一定地理范圍內的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三是區域產業優化發展效應。園區經濟的發展可以形成明顯的產業聚集效應,通過吸引優質產業入駐園區,使區域經濟的產業質量得以提升。常州園區經濟的發展為各類產業提供了聚集空間,由于園區產業的聚集發展,使得常州市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奠定了以制造業為主體的雄厚產業基礎,因此,園區經濟的發展為常州區域經濟特色產業群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園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常州市域產業的優化升級,一方面通過引進和催生新興制造業,提升了常州市域產業層級,優化了常州市域產業結構;另一方面依托園區產業集群,強化了常州市域制造業發展基礎,打造了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為龍頭的十大產業鏈,極大地促進了常州市域產業的優化升級。
三、常州園區經濟的發展基礎
總體規?;A。從規模總量來看,常州園區經濟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體量和規模,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規?;A。2020年常州全市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8226.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5%;全市園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364億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59%;全市園區開票銷售收入為9584.8億元,對市域經濟的貢獻份額超過76%。
對外開放基礎?!笆濉睍r期,常州園區經濟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外資對市域經濟的貢獻份額超過90%,外貿進出口額、實際到賬注冊外資等對常州市域經濟的貢獻份額保持較高水平?!笆濉睍r期,常州園區年外貿進出口額保持在250億美元以上,對市域外貿進出口的貢獻份額在70%以上;實際到賬注冊外資保持在20億美元以上,對市域實際到賬注冊外貿的貢獻份額在80%以上。
產業能級基礎。常州園區經濟發展立足常州產業優勢,圍繞主導產業集聚要素資源,突出發展常州品牌產業,涌現了石墨烯、光伏等產業品牌,形成了產業優勢明顯的園區產業集群。常州發展園區經濟著力打造特色產業,目前已擁有8家省級特色創新(產業)示范園區,覆蓋率居全省前列。隨著園區產業優勢和特色的發展,常州園區產業能級持續提升,為常州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產業能級基礎。
創新動能基礎。創新動能是常州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園區經濟已經成為常州創新動能培育的主陣地。全市園區目前有高新技術企業1884家,2020年實現產值4166.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6%。全市園區現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9家,省級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3家,省級示范智能車間123家,創新載體建設持續推進,使常州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了比較堅實的創新動能基礎。
四、推進常州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圍繞“高質量”堅定發展理念,理清園區經濟發展思路
一是堅持質量第一的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的發展理念,就是對質量要有鮮明的態度和執著的追求。在推進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行為意識必須自覺把質量第一作為發展的追求目標,不斷強化質量第一發展意識,持續提高園區經濟發展質量。要用質量第一的發展理念引領園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圍繞“高質量”推進園區經濟的創新發展。二是堅持效益優先的發展思路。堅持效益優先就是要圍繞質量第一的發展理念,聚焦園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不斷提高園區經濟發展的產出收益。要強調“三個優先”:堅持經濟效益優先,這體現著園區經濟的整體經濟收益和發展水平;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就是要將人民福祉、社會事業發展等與園區經濟發展緊密相結合,使全社會都能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堅持環境效益優先,這是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只有消耗盡量少的自然資源而又能使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才能維持發展與環境的平衡,園區經濟才能可持續發展。
(二)圍繞“高質量”實施園區創新,激發園區經濟發展活力
園區創新是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以創新促進園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創新園區發展模式。立足園區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構建市場化園區發展模式,促進園區經濟步入高質量、高標準、市場化的發展軌道。二是提升園區創新能力。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引進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培育重點科研院所,鼓勵園區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集聚創新資源,提升園區經濟的科技創新能力。三是增強園區品牌效應。發揮園區經濟的現有發展優勢,突出發展園區經濟的特色產業,創建園區經濟發展品牌,提升園區經濟的品牌效應。
(三)圍繞“高質量”擴大對外開放,拓展園區經濟發展空間
園區經濟必須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拓展發展空間,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一是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推進園區經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對外貿易、對外投資等渠道,不斷拓展園區經濟外向型、開放型經濟發展新空間。二是拓展“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努力爭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貿易和投資合作,通過雙向合作拓寬合作領域,開拓新興市場,為園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國際空間。三是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合作。鼓勵園區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建設,利用中歐班列等國際貨運渠道開展外貿業務,協調園區企業通過橫向聯合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共同創建境外經貿合作區。
(四)圍繞“高質量”破解發展瓶頸,挖掘園區經濟發展潛力
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著用地、財力等方面的發展瓶頸,只有采取措施破解這些發展瓶頸,才能繼續挖掘園區經濟的發展潛力。一是破解用地緊張的瓶頸??梢酝ㄟ^構建差異化、彈性化的供地模式,根據不同的用地需求,開展先租后讓等彈性化用地方式,靈活執行用地審批制度,提高開發區土地的產出效益。還可以通過開展集約用地評估、差異化征收用地稅費等措施,建立園區經濟用地產出通報制度,盤活有限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二是破解財力上的瓶頸??梢酝ㄟ^優化園區經濟投入收益分配機制,增強園區經濟造血功能,提高園區財政收入水平和投入產出效益;規范開發區財政稅收管理,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降低園區經濟的運營管理成本,確保園區財政預算和債務風險可控。
參考文獻:
[1]常州市統計局.常州統計年鑒(2000年-2020年)[M/OL].中國統計出版社,http://tjj.changzhou.gov.cn/class/OEJCMFCP.
[2]常州市統計局.2020年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OL].http://tjj.changzhou.gov.cn/html/tjj/2021/OEJQMFCO_0303/16761.html.
[3]常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Z/OL].http://www.changzhou.gov.cn/ns_news/747161092951623.
本文系常州市社科研究資助項目“常州融入‘一帶一路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研究”(編號CZSKL-2020B1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經濟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