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
摘要:《覺醒年代》是一部講述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中國共產黨第一批領導人進行革命道路探索的主旋律紅色影視劇,該劇在內容生產上具有內容體系化、解讀多樣化以及人物形象化的特征,傳達了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一深刻主旨。對于年輕受眾,《覺醒年代》更是在史實傳遞、堅定文化自信以及引導價值取向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教育作用。鑒于《覺醒年代》在年輕群體中取得的熱烈反響,紅色影視劇行業要更加注重質量,講好故事;探索年輕群體的心理狀態,和年輕群體產生共鳴。另外,也要轉變思路,進行多樣化的影視劇宣傳,保持和年輕受眾的交流溝通。
關鍵詞:《覺醒年代》;內容生產;價值引導;文化自信
《覺醒年代》作為2021年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紅色獻禮影視劇,在年輕人中掀起了“邊追劇邊學黨史”的熱潮。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追劇的觀眾大軍中,90后和00后觀眾占六成以上,《覺醒年代》異軍突起,使主旋律題材的影視劇作品開始被年輕人高度關注。鑒于《覺醒年代》在90后和00后群體中取得的反響最為激烈,本文所研究的受眾群體即是指90后和00后群體。
一、《覺醒年代》的內容生產
《覺醒年代》之所以能在年輕群體之中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覺醒年代》的內容生產。《覺醒年代》從民國時期中國報業發展史、先進革命家們的斗爭史、“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運動、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革新等方面呈現出了1915年至1921年7年間的中國社會變革,詳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前中國國內各種思想風云際會,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以及先輩們在探索中國前進道路中的艱苦歷程。除了歷史所賦予的曲折的故事情節之外,《覺醒年代》在進行內容的講述時也注意運用多種表現形式,幫助年輕群體直接且深刻地接觸歷史。
(一)內容體系化
從內容方面來看,《覺醒年代》的內容呈現出了鮮明的體系化特征。這種體系化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容上的條理清晰;另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電視劇情節的合理結合。
從內容條理清晰方面來看,《覺醒年代》將劇情內容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新文化運動階段、“五四”運動階段及中國共產黨成立階段。前十九集對應的是新文化運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民國時期救國思想的多樣性被充分展現出來。無政府主義、布爾什維主義、保守派固守舊文化的思想等在劇中都進行了客觀的展現。劇情的中段主要講述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全過程,以及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為導火線而在國內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的全過程,在進行兩個事件的展示時,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批年輕領袖;作品最后一個階段是關于早期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相關準備以及建黨的艱難過程,直接展現了百年前中國共產黨領袖們的睿智和堅毅。在不同的斗爭階段,《覺醒年代》將年輕人在歷史課程中學習不到的故事情節進行合理性還原,幫助年輕人梳理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脈絡,體現出當時社會環境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傳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另外,就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電視劇情節的合理結合方面來看,《覺醒年代》以中國近代史研究史料為基礎,在史實上進行合理的人物塑造以及事件的戲劇性安排,將大量的事件要素進行合理組合,通過系統性的歷史再現來闡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艱難歷程[1]。《覺醒年代》分別將馬克思主義在新文化運動階段、“五四”運動階段以及中國共產黨成立階段的探索、接觸以及發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故事情節和思想傳播的結合促進了年輕群體對中國共產黨建黨歷程的深入了解。
(二)解讀方式多樣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受眾地位逐步上升,受眾參與內容制作與內容傳播的主動性日益高漲,對于所接收的內容,受眾更喜歡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媒介文本進行解讀,并從中建構意義,獲取愉悅[2]。所以對于影視劇尤其是歷史類影視劇,受眾群體更多的是想從各個角度對人物和事件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與解讀,而非以往教科書式固定且刻板的印象傳遞。
對于一些毋庸置疑的歷史事件,《覺醒年代》通常選擇通過劇情和角色進行直接的引導,從宏觀和辯證的視角指引年輕人正確解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盡量避免給受眾帶來理解偏差。例如,在第22集中,蔡元培和眾編輯商量應對林琴南等守舊派勢力的輿論攻擊時這樣評價林琴南一派:“舊派也好,新派也好,大家都是在做學問,都是在思考這個國家發展的出路。”這種觀念的傳遞對于年輕人正視歷史、全面評價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除了進行直接性的引導,該劇也很尊重觀眾們在觀看時選擇性理解的權利,給觀眾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間,讓觀眾自己去評價和感受。劇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辜鴻銘先生事跡的展現,劇中沒有借其他角色之口來評價辜鴻銘先生的人生,只是客觀地將這位守舊的國學大師的主要人生事跡悉數展現,至于該如何評價這位先生,《覺醒年代》留給觀眾自主理解和解讀。
《覺醒年代》將直接引導年輕受眾和給年輕受眾留有思考空間這兩種解讀方式相結合,保證了年輕群體在無法撼動的歷史事實面前不會出現理解偏差,也在這種嚴肅性的引導之中保證了受眾的參與感和解讀歷史的自主性。
二、《覺醒年代》對價值取向的引導
(一)史實教育
歷史教育尤其是近代史教育對于年青一代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的近代史是百年抗爭的血淚史,在這充滿艱辛的百年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以“救國”為目的不斷探索中國的前進道路。但是百年時間過于漫長,年輕人的歷史學習大多是以學生時期的歷史課程為主,導致年青一代對于歷史的學習只知要點而不知全貌[3]。
在《覺醒年代》熱播的幾個月的時間里,邊追劇邊學黨史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日常行為,在《覺醒年代》豆瓣小組以及《覺醒年代》微博超話社區等諸多網絡社區中,年輕人將自己在追劇時的感受以及在追劇時查找到的資料進行討論和分享。還有很多年輕人在豆瓣和微博上發表帖子尋找同好人群,建立微信群用于進行劇情的探討和黨史的學習。除了在線上進行學習和分享,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學生群體自發去延喬路、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祭奠犧牲的革命先烈,并留言表達自己對于他們的感謝。史實性的教育讓年輕人明白了先烈們為了新中國做出的偉大犧牲,也明白了如何回饋先烈們的無私與偉大。總的來說,《覺醒年代》的教育意義是極為重大的。
(二)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引導和堅定青年群體文化自信,不僅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在文化自信觀點提出之后,中國文藝界在進行相關作品創作以及文化思想傳遞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對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養。《覺醒年代》之所以成功,除了在內容制作方面的努力與完善,還特別注重堅定文化自信這個言外之意。
在內容的安排上,《覺醒年代》主要是以《青年雜志》的創辦為開端,系統地講述了伴隨著《新青年》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在這些歷史事件里,“新文化運動”影響了全劇的思想進程。“新文化運動”是《覺醒年代》所要講述的三個歷史階段之一,在新文化運動中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為代表的新文學派與以辜鴻銘、黃侃、林紓等人形成的舊文學派進行了長期的論戰,劇中很詳細地展現了雙方論戰的過程。
(三)人生理想的引導
在進行文學藝術作品品鑒時,我們不僅要考慮文學作品是否根據事實對所要闡述的內容進行了真實具體的解讀,還要考慮作品中歷史問題的建構能否順應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需要,歷史題材作品不僅是簡單的歷史還原,它們還要根據歷史情境的再現實現對于當今社會價值觀念的建構,而這一點也決定了《覺醒年代》能否被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接受。在反映當代社會意識形態方面,《覺醒年代》對90后、00后社會價值觀的塑造效果尤為明顯。《覺醒年代》正是把握住了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深入洞悉當今社會年輕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作為弘揚先烈不屈革命精神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將百年前同樣身為年輕人的革命領導者們的優秀品質在作品中做出了傳達。百年前的學生群體目標堅定、志向高遠、不怕犧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在90后、00后群體中引起了大范圍的討論,而在那些年輕領袖以拯救國家為己任的精神的感召之下,更多的年輕人重新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覺醒年代》以自身的內容和精神內核喚醒當代年輕人的斗志,并且影響著年輕人的生活與選擇[4]。
三、紅色影視劇的內容傳播策略
紅色革命影視劇的制作和發布一直是我國文藝部門的重點關注項目,通過影視劇對民眾進行革命歷史知識的傳播,是幫助民眾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一直以來紅色革命影視劇一直處在“評分較高,但觀看人數很少”的尷尬境地,而且在紅色革命影視劇的觀眾群中,中老年群體一直占大多數。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紅色影視劇的傳播與教育作用,尤其是針對年輕群體的傳播與教育。
(一)注重質量,講好故事
紅色影視劇的本質是藝術作品,而質量是藝術作品的口碑來源。影視劇要想贏得觀眾的喜愛,就必須要注重質量,傾注心血講好故事。一直以來,我國的紅色革命影視劇在進行內容制作時多會自困于歷史偉人的莊重與嚴肅之中,在進行人物刻畫時總是無法生動化,導致劇中人物缺失“溫度”,角色和觀眾不自覺地產生距離,使觀眾無法了解真實的角色形象[5]。此外,90后、00后在接觸歷史偉人時多是通過歷史課程教育,課本上關于偉人們的人物性格和生平事跡的描述大多一筆帶過,這就導致年輕人對于那段歷史缺乏深刻認知,并且歷史課程教育大多缺乏靈活性,使得很多學生對于歷史喪失興趣,無法進行深刻的研究與思考。
這種紅色影視劇自身內容的局限和歷史課程教育給年輕人帶來的片面性的歷史解讀,要求紅色影視劇必須在史實范圍之內合理還原近代歷史事件,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讓影視劇具備文藝性和知識性的雙重特點,這樣不僅可以引起年輕人對于紅色影視劇的關注,也可以保證年輕人在觀看中接受歷史教育。
(二)文化共鳴與情感共鳴
媒介在傳播某一文化領域的相關信息時,會在受眾自身已有的文化認知基礎上,對受眾進行外界刺激,從而引起受眾在文化上的共鳴。紅色影視劇主要是圍繞近代史范疇展開創作的,90后、00后對近代史已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制作方可以在史實基礎上進行創作,并在歷史課程教育范圍之外增加影視劇歷史事實的承載量,激發年輕人對于該歷史階段的興趣和求知欲,進而產生文化共鳴。就情感共鳴而言,紅色影視劇通常是要傳達革命斗爭精神,這就要求影視劇制作時要充分把握細節,合理安排劇情,將革命斗爭精神同影視劇完美結合。此外,紅色影視劇還要關注受眾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塑造情況,找出受眾群體的社會心理狀態,并在影視劇中對受眾進行精神引導。
(三)宣傳手段多樣化
紅色影視劇題材較為嚴肅,這類影視劇在宣傳方面限制較多,因此影視劇的宣傳推廣問題成為影視劇受眾難以年輕化的主要原因。紅色影視劇要想深入年輕群體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就必須要拓展自己的宣傳推廣方式[6]。紅色影視劇推廣可以和新媒體相結合。新媒體平臺是年輕人接觸紅色影視劇的主要途徑之一。制作方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隨時關注人們的觀看反饋,也可隨時和觀眾進行互動,隨時解答年輕觀眾關于劇中情節以及歷史知識方面的問題。紅色影視劇不應該局限在刻板的宣傳模式中,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進行合理的宣傳推廣,在進行宣傳推廣的過程中和年輕觀眾充分接觸,了解其精神需要,從而實現對于年青人的傳播和教育。
四、結語
紅色影視劇是關于近代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不斷斗爭的影視劇作品,這些影視劇不僅要傳達先輩們的斗爭精神、革命精神,更要給年輕群體進行人生方向上的引導。《覺醒年代》基于深厚的近代史史實,加以合理的情節設定和生動的人物刻畫,將近代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領袖的革命歷程進行了展現,該劇尤為重視內容制作和年輕人教育,獲得了較高的熱度。紅色影視劇制作可以以《覺醒年代》為范本,找到適合自己的制作方式和傳播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燦發,黨李丹.《共產黨》月刊內容生產與黨刊的話語實踐探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5):37-41.
[2] [荷]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劉燕南,李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 郭人旗.《覺醒年代》火爆“出圈”對黨史文化傳播的有益啟示[J].新聞世界,2021(5):3-6.
[4] 任云高.紅色影視文化對青年價值觀教育的作用[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5):51-52.
[5] 姚冰洋.評電視劇《理想照耀中國》的創新理念[J].當代電視,2021(7):25-28.
[6] 周仲謀.新世紀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新、缺失及發展策略[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4):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