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
【摘要】生物學科教師在開展作業設計時,必須要樹立正確的認知,嚴格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切實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融入到作業設計中去,使作業充分發揮其效能,促進高中生物作業質量不斷提升。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物核心素養;作業類型
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教師在實際生物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素養融入進去,以確保可以架構更加理想的高中生物教育教學格局。在實際高中生物作業版塊中,教師也可以分別將對應素養培育理念嵌入其中,繼而架構高中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環境。
一、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作業設計原則分析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高中生物教學需要切實融入核心素養培育的理念,作業屬于課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也需要將核心素養理念融合進去,由此需要教師樹立全新的作業設計理念。詳細來說,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堅持分層原則。每個人的先天素質是不一樣的,智力水準也有差異,這種差異可能在不同的外部環境下會出現更多的變化,與個人的努力程度、選擇方向有關。由此,高中生物教師需要觀察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了解他們的認知,研判他們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判斷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應依照作業的難易程度去進行合理的層次架構,可以設定基礎題和提高題,基礎題將生物基礎知識鞏固作為目標,適合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架構完善的生物知識體系,激發其成就感。提高題適合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更好地鍛煉思維、發展能力、激發潛能,繼而確保學生能更進一步發展。很明顯,在分層作業的架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各取所需,在知識成長、技能成長和素養成長中有所收獲。
2.多樣性原則。傳統的作業可能僅是文本或書面性質的,這種類型的作業需要學生進入到書寫的狀態,且多數是知識的重復訓練和死記硬背,形式單一,學生很容易在這樣的題海戰術中喪失學習的積極性。長期處于這樣封閉的題設環境中,學生很可能形成定勢思維,會產生“學習都是為高考做準備,難以使用到現實生活中”等想法。學生當前學習到的生物科學知識僅僅是冰山一角,還需要不斷進入到更廣闊的生物知識格局,不斷拓展視野,增長學科知識。因此,在實際高中生物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懂得設定多樣化的作業,確保學生的生物作業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3.階段性原則。人的認知主要可以分為識別記憶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應用階段,教師要在這四個階段中正確把握實際作業的要求,依照不同的階段合理設定對應的生物作業,以確保實際生物核心素養理念與作業教學關聯起來,推動作業設計朝著更加有效的方向進展。
4.針對性原則。傳統的高中生物作業,僅僅要求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強化記憶和理解。但是在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下,僅達到這一目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切實關注學生綜合技能和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此就需要更好地對實際學情進行分析,界定好對應的重點和難點,合理架構對應的生物學科教育環境,讓學生享受作業學習的樂趣。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重對學生學情的研判與分析,在此基礎上設計高中生物作業,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培養其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和能力。
二、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作業類型分析
在深度掌握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理念與作業設計之間的關系之后,就需要合理地對其進行類別的劃分,繼而生成不同類型的作業,發揮不同的效能,促進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此過程中需要關注的節點有:
1.設定生命觀念類型的作業。生命觀念類型的作業在于學生可以用生命觀念的視角去審視世界,科學解釋對應生命現象,由此完成自然觀念和世界觀念的塑造,繼而為學生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生命觀念的培育,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中的重要版塊之一。比如在學習“能源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章節時,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可以建立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其核心概念為能量之源和光合作用,可以從能量和生理過程的角度來權衡。能量和生理過程的橋梁,就是對應物質和能量觀念建構的基礎。
由此在實際作業布置的時候,教師設定了這樣的情境:“有機蔬菜大棚中常常懸掛著發紅色光或者藍色光的燈管,并且在白天的時候還處于亮起的狀態。請問這些燈管有什么作用?不同顏色光照對植物光合作用產生影響嗎?為什么不能使用發綠色光源的燈管呢?”在這樣的問題型作業中,學生可以快速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質: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將其存儲在有機物中,無機物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這樣可以被生物界所使用。很明顯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作業設定為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探究,能夠更好地理解結構與功能,這對于實際生命觀念塑造而言是很有價值的。
2.設定理性思維的作業。在設計高中生物作業時,教師可以鍛煉理性思維為重要目標設定一些作業。比如在“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章節時,其中牽涉到的知識較多,并且也不能完全依靠顯微鏡觀察來獲取,此時就需要借助模型架構的方式來進行觀察。課后,教師布置了這樣的作業:要求制作一個植物細胞,選擇禮品盒蓋、鑷子、彩色帶、棉花、彩色顏料等進行以下操作:將灰色的袋子用膠水粘在盒子上,將其看作細胞膜;用黑色袋子粘在細胞膜的外圍,將其看作細胞壁;再用鑷子去進行綠色顏料的粘貼,使用少量的棕色氣球打結,然后將其粘在中央,將其看作細胞核。
很明顯依靠上述的實踐操作,學生可以實現植物細胞模型的架構。在這樣的模型架構作業中,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地鍛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去講述自己的想法,讓他們不斷去嘗試,使理性思維能力得到更好地鍛煉。
3.設計科學探究作業。科學探究是指能夠在現實世界中不斷發現生物學問題,并且設計一定的方案去進行思考和驗證,繼而歸結出對應的生物科學結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處于完全自主的狀態,對于科學探究的過程更加熟悉,能有效鍛煉其科學創新意識和能力。因此在設計高中生物作業時,教師完全可以設計一些科學探究性的作業。比如在學習“酶”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以下作業: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分析淀粉酶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根據pH對過氧化氫酶的影響、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影響等進行研判。在實驗之后,可以確定酶的最適合溫度和最合適的酸堿度,并進行界定。
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探究素質都會得到鍛煉,且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學到科學研究方法,進而為學生發展科學探究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4.設計社會責任類型的作業。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也是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是引導學生在生物學習的過程中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去審視生物學習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繼而保證可以從持續發展的角度、從社會進步的角度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理解生命的價值,并且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確保實際社會責任意識能夠不斷與生物學習關聯起來。比如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中,教師給學生設置如下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和研究孟德爾本人。學生可以依靠各種渠道去獲取對應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教材沒有的,可能是在其他書籍上看到的,在資料不斷融入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選擇其中一個實驗,闡釋實驗過程,并且講述其實際的成就。再者可以對孟德爾的科學探索精神進行評價。在這樣的作業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更好地被塑造,學生也可以用更好的狀態融入到實際的生物學習中去。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應的作業教學中,學生可能難以意識到社會責任感是如何呈現的,或者如何塑造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作業反饋的時候,合理地進行引導,這樣才能夠使與社會責任相關的作業效能得以全面發揮。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能夠切實依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合理地將核心素養培養理念與課程內容關聯起來。作業的設計也要融合核心素養內容的優化,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作為高中生物教師,要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作業設計能力,科學研判不同素養與作業設計之間的關系,使作業設計得以不斷優化,促進生物教學質量得以不斷提升。